| 人们常说“轻柔”和“松柔”,总是把轻与松放在柔字前头,道理就在于柔是在松和轻之后练就的。所以,轻与松是致柔的手段,是为致柔服务的。柔才是练太极拳所要求的目标。 什么是柔?通过身体的伸展、回缩、弯曲、折叠、扭转、蠕动、律动……所产生的轻盈、飘逸、灵活、圆润等运动形态,称之为柔。动态的柔能表现出动态的美感,给人以柔美的享受。很多人喜欢舞蹈和柔术,是因它们有柔之美。 什么是太极拳的柔?太极拳柔除含有一般柔的特征之外,还有另外一些特点。太极拳的柔动,具有技击的攻防含义,其柔是棉里裹铁,棉里藏针,外柔内刚,全身极为轻灵、绵软,而又极为刚韧沉重,饱含弹性韧劲;其次,太极拳的柔,是在意气驱使下推动身体及四肢柔动,其规律是先意动,再内动,继而形动。即太极拳的柔动是身带肢动,四肢随身体柔动,而且是节节贯串;再者,太极拳的柔,是柔而不软,松而不懈,轻而不飘,沉而不僵……。所以,太极拳的柔与软不同,因为柔中有刚,有弹性柔韧的刚劲;太极拳的刚与硬不同,因为刚中有柔,有轻松绵缓的柔和;还有,太极拳的柔动必须符合“三合”要求,故柔的幅度也不太大。由以上几点可知,太极拳的柔具有特定的内涵,演练太极拳所表现的柔美,除了要显现轻盈美、飘逸美和圆润美之外,还应凸现太极拳特点与特征的弹性柔韧美和神韵美,太极拳才具有较好的观赏性。 练太极拳不仅要柔,而且还要“极柔”,极柔方能极坚刚,继而“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以柔克刚”,是太极拳技击的核心功法,也是“反者道之动”的哲学思想,在太极拳技击上的具体运用。与常理刚克柔,强胜弱相反,柔极、弱极就会矛盾转化,变为极刚、极强。太极拳通过练柔,把矛盾转化,变被动为主动的方法是三个:一是走化,二是粘随,三是曲蓄。柔变刚,阴变阳的过程是这样的,先用走化法,以避开对方刚劲来势的锐气,用转腰带动手臂作弧形运动,引导对方着力点离开自己的重心。接着用粘随法。粘随就是“粘连黏随“、“随屈就伸”、“舍己从人”、“不丢不顶”,完全随着对方的进退,不让对方逃离,变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与此同时,连用曲蓄法蓄劲,当曲蓄到一定程度,最终由量变到质变,曲蓄劲足时便转化为“刚”了,这就是“劲以曲蓄而有余”。诚如弹簧,就是先把压簧压缩,或拉簧拉开,使弹簧紧绷,弹簧就有弹力了。这压缩和拉开就是曲蓄的过程,就是蓄劲,就是积柔成刚,然后才能弹发出去。当弹簧能量释放之后,又恢复原先的状态。可见刚柔互根、互补、相互消长转化,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也是太极阴阳变化规律之一。上述“走化、粘随和曲蓄”三法,都是“柔”的具体表现,都是属于“阴”的一面,但都是实现战胜刚强的有效方法。可见,练太极拳要能技击,必须练柔。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有多少寿星是武力技击的拳王呢?中国人说话常把“力”与“气”组合成“力气”或“气力”。事实上,气与力也是不分的。气足者力大,气少者力小,用力时耗气,省力时息气。同理,武术发力会损耗人的精气神,发力过度易损寿;而太极技击与推手,是运用柔化的方法,发的是弹抖力,时间短,耗气少。损耗的气,也容易在练功时补足,故一般不会损害健康。杨式太极拳大师吴图南先生极松柔轻灵,发人厉害,而他寿高106岁。说明练柔不仅节省练拳时的气力,还能补气加力,增进健康,也证明练柔是健身养生最佳方法。杨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郑曼青大师说:“与天争气,与地争力,与人争柔”。说的好!有了天体之气可以养生,有了大地之力可以无敌天下,有了柔和可以延年益寿。三句话说出了练太极拳的目标方向,指出了练太极拳的有效方法。不论是“天之气”,还是“地之力”都可因柔而得。故郑曼青大师最后一句“与人争柔”,最得力最实用。 总之,太极拳具有健身养生和技击功能,都是因柔而生成,因柔而彰显,并且因柔度提高而功能卓著。因此,练太极拳能不致柔练柔争柔吗?! 练太极拳怎样“致柔”?答曰“抟气”。怎样“抟气”怎样练柔?须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去力求轻求松。去力就是丢掉人身的本力(指僵力、硬力、蛮力、拙力),这些本力摧毁的越彻底越好,要竭尽全力追求轻松,做到行拳轻灵和全身放松,打好牢固的练柔基础。 第二阶段是由轻松人柔和。要求身体及四肢由轻松变得柔软、柔和,做到势势柔、着着柔、节节柔,每动都柔且能极柔,达到行拳柔和美,松柔和顺。如杨柳枝随着和煦春风轻轻摆动,如空中白云缓缓飘动,如山涧溪水涓涓流动。让柔和成为行拳的自然习惯,让拳进入太极柔美的自然状态。 第三阶段是积柔成刚,刚柔相济。由着熟、着柔渐悟懂劲,逐渐产生一种轻灵而又沉重的韧性和弹性力量,再配合以拳式腹呼吸,带动内气贯通与鼓荡,以增强内在的韧劲和弹簧劲,这就是周身内在的太极刚劲,简称内劲,也称隐而没发的暗劲。具体操练的方法,是在操柔已成为习惯时,心脑再增加以身体带领四肢拉伸、延展、折叠、扭转等等柔动的意念。即有意放松练柔,当柔化功夫练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向坚刚转化,身肢自然会产生一种弹簧力和柔韧劲,且强度愈来愈大,久之便增加了内劲,身越柔,内劲越大。这就是“有心求柔,无意成刚”。体内有没有内劲、暗劲,练者完全会自觉周身的气质状态与从前不同,会感觉得到自己精、气、神的变化。另外,如在此时,再练练太极推手试劲,做到体用结合,进一步操练与体悟太极柔度和刚度的配合,把握好刚柔度的变化和刚柔转换的时机,做到柔无形,刚无方,达到刚柔相济,运用自如,即达太极神明的上层功夫。 练柔虽说分上述三个阶段,但他们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界线,而是渐进微变的过程。下一分工夫,就会长一分功夫,只要坚持练柔不懈,终会“极柔”“极坚刚”。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