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名家: 武式太极拳名家 吴文翰 杨式太极拳名家 赵幼斌 陈式太极拳名家 马虹
吴式太极拳、八卦掌名家 张全亮 孙式太极拳名家 孙永田 吴文翰:太极拳定义的三个方面 关于太极拳的定义,一直以来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多数人认为,太极拳与《周易》学说有关.讲究太极、阴阳、八卦、五行,所以就叫太极拳。这个说法有其不准确的地方。太极、阴阳、八卦、五行学说是整个中国文化的一个宏观上的指导思想.是一种宏观哲学.中国传统文化都是运用它为指导思想的,比如军事、中医等都离不开这一学说,中国武术中的许多拳种也是运用太极、阴阳、八卦、五行学说作为指导思想的。因此,太极拳就因为它是运用太极理论为指导,就叫太极拳,这种解释是不恰当的。 那么什么叫太极拳呢?我以为太极拳的定义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是它的基本原理。以太极命名拳术.是清朝后期才出现的,从李亦畲的“老三本”来看,是1881年前后。再早,杨露禅和武禹襄时期.太极拳叫十三势。现在的太极拳(杨式、吴式、孙式),依照的是武禹襄的”十三势”.有五十多个动作.各家太极拳的名称和编排顺序大体相似。太极拳叫十三势.包括棚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它的动作离不开八法和五步.有进的动作、退的动作.还有横向的动作.比如“云手”。“定”是中定.不管是前进后退,还是左顾右盼,都要保持中定。各家的太极拳尽管风格不一样,但是.都是按照这“十三势”来编排的,这就是共同特点,也就是它的基本原理。所以.太极拳的基本原理不是周易、八卦、阴阳、五行,而是“十三势”和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和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构成了太极拳的理论要素.各家太极拳在这个基本要素上,有自己的发展。当然,到了民国年间,有些人把这些要素说成是张三丰的,比如许禹生就是这样说的。但不管怎么说.太极拳都是离不开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畲拳论中的这些要素。任何学说.其理论基础是最重要的,太极拳也不例外。之所以叫太极拳,就是因为在理论基础上有其共性。 第二个是它的形式,包括训练内容和教学形式。太极拳的表现形式和训练rS9容是有自己特点的,区别于其他拳种。太极拳的表现形式.基本是以舒缓、柔和、文雅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它和当时流传于北方的拳种不同的地方.是吸收了文化人参与。过去.武术很少有文化人参与。太极拳传到永年.武禹襄是个读书人.他把儒家文化灌输到太极拳中.以文入武.变成了一个很文雅的拳术。比如在推手上.原来陈家的推手是侧着身子,这样有利于技击.但是,永年的推手是四正手.是正着身子.这就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因为儒家讲究立身要正.所以,武禹襄讲太极拳要立身中正安舒.八面支撑。这种立身中正,不仅仅是武术的需要,也是文化的体现。也正是由于“以文入武”,所以.在表现形式上.太极拳要舒缓柔和、从容不迫、寓刚于柔.这也是儒家文化的体现。太极拳在方式上.要慢练入手.为了技击还要快练.但是主要是慢练以养气蓄神。在训练内容上,有基本功训练、套路训练、器械训练和推手、散手训练.特别是推手训练.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三是它的社会效应。太极拳的社会信誉度提高了.普及程度也提高了,许多拳种的历史都比太极拳长.但是普及程度没有太极拳高,其原因就是太极拳具有其他武术拳种不具备的特点。一是它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二是它有完整的训练方法;三是它的演练方式老少咸宜.各种年龄.无论男女.也不论身份地位,所有的人都能够各取所需,练习太极拳。上述三个特点.尤其是第三个特点,使太极拳形成了现在大普及的局面,风行国内外。 太极拳在社会上的普及,是从1928年以后.国民政府大力提倡推广。解放以后.太极拳成为一种民族形式的体育运动.更加大众化了.所以.就出现了“太极操”的说法。既然是操.那么.就不用考虑动作的技击含义,也不用考虑武术的精气神,也不用养气、养神,不用考虑意念,只是一个形体动作。后来,为了增强表演效果.又加入了舞蹈动作.形成了太极舞。这都是近二三十年.根据不同的需要,人们对太极拳的发展.而太极拳的技击性则降低了。那么.什么是太极操和太极舞呢7就是它不是按照太极拳的基本原理创编动作.也不是完全按照太极拳的训练方法、训练内容去训练.只有一些形似太极拳的动作,没有太极拳的内涵。现在,练习太极拳的人很多,教太极拳的人也很多.但是.真正研究太极拳的人却很少。这是令人担忧的。 总的来说.太极拳不能离开上述三要素。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的发展,太极拳是以表演和健身为主要形式.也就是人们说的“太极操”和“太极舞”。要发展太极拳.我令人认为还是要以传统的理论和训练方法、训练内容来练习太极拳,传播太极拳。太极拳还是应该保持原有的风貌和特点。 赵幼斌:太极拳和太极操的分野 习武的人有句行话,叫“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是说看一个人打拳,只要练几招,便知他身手有没有东西,是内行还是外行,是有功夫还是花架子等等。这里的“有没有”很重要,不同的体育项目,比如不同的拳种流派,舞蹈体操等等,都有它们的自身特点及各自的特色,方能称为“有没有”。尽管任何运动都有健身强体,塑造形象的作用,甚至在表现形式和防身御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共性或相近之处,但它们是不能相互替代的,这就如同体操不能替代拳术,京歌不能替代京剧一样。 就拿杨式太极拳和体操来讲,体操身法多为挺胸收腹.突出昂扬健美之体态;杨式太极拳则强调涵胸沉气.突出稳固轻灵之机势。假设有人既采用杨式太极拳速度均匀、柔和缓慢的特点演练.又以体操昂扬的姿态去表现,这能称为太极拳的“行家里手”吗?反过来,如果用太极拳的运动原理去展示体操的风采,那他肯定不会成为体操王子或体操皇后。所以,不能认为慢的、匀的、开的、柔的运动形式就是太极拳,或者就是杨式太极拳.而必须从拳术的动作功用、技术要领和太极拳的运动理念来理解和展示它。 那么何为太极拳呢?简单地说: 1太极拳首先是拳,拳的概念就是攻防技术。因此练太极拳首先要明白并带着招法的内容去练,而不是通过空泛的肢体动作或想当然的技术动作去练; 2.同时要用太极的哲学理念来指导其演练的动作.就是用阴阳互化的基本辩证关系.来熔炼动作中动静、虚实、开合、刚柔、快慢、内外等对立统一而互育互济的变化关系,以及以柔克刚、以小胜大的运动机理来造就太极拳特有的演练气韵。这种气韵是以这种太极思想和文化做铺垫,加上长期刻苦的习练和体悟才能形成.单追求动作的形似是远远达不到这种水准的: 3.仅有动作的技击内容和太极拳的武学思想作指导还不够,还要靠太极拳运动要领的贯穿才能完备。比如动作中要做到“顶悬”、”放松“、“沉肩”、“坠肘”、“涵胸”、“拔背”、“用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之于手指”而节节贯串等等这些“约束”条件,要用这些约束条件来“制约”和“改造”那些扬头、挺胸、板腰、腿飘、跪腿、过膝等等不正确的现象(或还没认识到这些是不正确的现象),形成太极拳所需要”约束”条件下的自由,才能达到太极拳的演练要求。这里举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比如“掌”(不包括其他拳的掌法要求).杨式太极拳的掌展开后应当是像瓦片状.手指和掌心微凹自然顺平,并随着动作的屈伸微有开合.则张弛有度,气息畅通,劲势自然贯串。若是做成手掌伸平,甚至手指后翘,特别是食指后翘.看似手有精神.实则它是僵的、张扬的、不自然的,因此不能称为太极拳的手,可能就应当叫“太极操”的手了。 总之.太极拳和太极操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不管是练传统太极拳也好.还是练国家套路也好,都要符合上述太极拳的诸般条件.才能走出太极操的误区。有人习惯将国家套路,如24式说成是太极操而加以指责.这不完全正确:因为24式太极拳也是源于传统太极拳.只是简化了套路,并非也简化了太极拳的内涵。倘若也简化了太极拳的内涵因素,那就不成为真正的太极拳 另外顺便也强调,太极拳并无快慢之分,是可快可慢.也可快慢相间,认为慢练就是太极拳,或太极拳就是慢练的认识,也是个误区。动作慢练只是太极拳一种特有的锻炼方法,其实慢练的极意是为了更快。所以慢练太极有它十分丰富的积极意义,这里不多赘述。总之要理解太极的真意是无形无状,能看到的东西是体现了这种奥妙的存在;太极拳的真谛就是随心所欲.能演示出它无穷的形象。然而.不管快练也好,慢练也好,都要符合前面所说的以太极之名.认识太极拳所赋予的内涵,方能避“太极操“之嫌。 马虹:定义太极拳要尊重传统 太极拳越来越受国内外人们的喜爱,最近我看到美国有个人体科学研究所写的文章.说中国的太极拳“无缺陷,无任何副作用的一种好的运动”。现在,国内外联系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正因为太极拳日益普及,所以,当前太极拳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一个最主要的为题就是忽略了太极拳的本来面目,失去了它的传统性。什么事太极拳?为什么定义为太极拳?这是我们呢要考虑的。“太极”一词《辞海》上的解释为:中国哲学术语,按照朱熹的说法“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张载也说过,一物两体,之太极之谓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太极”是个哲学名词.阴阳相合即为“太极”。拳,就是徒手武术。所以.太极拳就是以阴阳哲理为指导的一种拳术。这个阴阳哲理我认为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太极一体一一每一个动作都包括三合.体现了阴阳一体:二是体现了阴阳包含一一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刚中有柔.柔中有刚;三是阴阳平衡一~动作有上有下.有左有右;四是阴阳折叠一一欲阴先阳,欲阳先阴:五是阴阳变化的螺旋形式一一所有动作非圆即弧。以上这些.就是太极拳的基本要点。 作为武术运动,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应该包含着化打结合.拥捋挤按、采捌肘靠.闪展腾挪,因敌变化示神奇。太极拳的特点是强调以化为主,化打结合,最高目标是化敌为友。这是太极拳的拳理,其本质是武术,其理论是阴阳哲理,其外形动作是从戚继光的《纪效新书?拳经》中的32个式子.吸取了其中的29个创编而成。养生方面,太极拳又吸取了《黄帝内经》的理论。因此.太极拳不仅符合传统理论.也符合现代科学理论。现代观点认为.生命不仅在于运动,更在于科学的运动。 所以.我们研究太极拳,练习太极拳,定义太极拳.要尊重它的武术本质。它不是舞蹈,不是体操,而是讲究技击,讲究武术的一些内涵。一些有关太极拳的认识我认为是偏颇的.比如,“用意不用力”的说法就有其片面性,容易让人产生误解。武术怎能不用力呢7任何运动都离不开力的运用。还有打拳要“速度均匀”.这也是不符合武术搏击实际的.武术搏击要“因敌变化”,要“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还有“眼随手运”也是不科学的.传统武术要求的是眼看敌人。另外,现代创编的简化套路很多要求是违背有氧运动要求的。有氧运动要求你必须不问断地运动二十分钟以上.才能有锻炼效果,现在的一些简化套路. 张全亮:太极即阴阳相合 太极拳是内家拳.是以内意为主,外拳理论和练习方法。按照吴式太极拳的要求来讲,太极拳纯粹是意行,就是用意念指导动作,一举手,一投足,稍一用力就落入旁门。太极拳训练的是皮毛感觉的灵敏和内外意气力的协调。如果一厢情愿.练拳就想主动打人.就不是太极拳。太极拳技战术就是和对方相合.与对方相随,自己练习时,也要有假想敌,要注意内三合和外三合.要圆转自如,伺机而动。太极拳阴阳相合.是一个圆润的运动。它不讲究主动出击,遇到外力,要旋转自如.顺随化解。所以.练习太极拳首先要明白阴阳哲理,要在阴阳哲理的指导下去练习。人体有大的阴阳,身体的每一处又有每一处小的阴阳,运动要像水一样.随方就圆.随遇成形一一这是和外家拳有所区别的,外家拳是直来直去。太极拳是一种哲学.一种文化.你必须了解这些知识.用它指导练拳实践,才能练好太极拳。 总之.太极拳最主要的特点是意在先.以意为主导.不盲动.不妄动。当然,太极拳也不总是慢慢的,要急来急应.缓来缓随。从战术上来讲,太极拳要求“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要意在人先,后发先至。太极拳主要训练的是意识,训练的是感觉的灵敏。太极拳要求的是顺随,不丢不顶.走化制敌。 现在,社会上有太极操的说法。我认为.这主要练习的是外形动作,是腰腿功夫.没有太极拳的意识。太极拳是偏重内在的运动.如果只是外形的架子.没有内意,那么就是操,不是拳。 最后.我认为,太极拳应该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中正安舒.每一个动作都要中正,要安静舒展;二是缓慢松静,这是区别于其他拳术的地方.要慢练,要注重动作的过程,没有强力、紧张、勉强的动作:三是圆润自如,身体就如万向轴,运动起来无微不利.处处圆转:四是用意不用力,也就是不使拙力,是借对方的力:五是以柔克刚.如云似水,绵里藏针:六是以静制动,也就是要始终保持心气平和,气宜下沉,静观对方的变化。 我总结了几个字:中松旋空合,沉稳活灵畅。按照这几个字去练习太极拳,特点就明显了。 孙永田:太极拳的定义是发展的 太极拳是从阴阳五行学说这个角度来创编的:另一方面,太极拳也是从养生的角度来成拳的。发展到今天,太极拳有各种风格,其他流派的太极拳也有自己的风格。不管是哪一派的太极拳,他们都有共性,这也就是太极拳的特点。太极拳为什么叫拳不叫操?这是因为太极拳的产生式从技击的角度创编的。训练技击,不能总是缓慢的,可是我们练拳却要求缓慢,这首先是从养生的角度来要求, 二是为了使心情平静,调节身姿,时刻准备出击。这就像狮子、老虎在扑向猎物之前,总是小心翼翼、动作缓慢的,一旦抓住机会.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击。太极拳平时缓慢练习.用时也是非常快的。 所以,既然叫太极拳,就有一个技击的问题,不完全是为了养生。在过去.练习太极拳.最终是为了技击。但是.到了今天,太极拳是以养生为主.防身自卫为辅。陈式太极拳保留传统技击的东西多一些.过去,陈式太极拳叫炮锤.到了现在.陈式太极拳也应该是太极拳,因为它符合太极拳的理论和训练方式。现在,无论是杨式太极拳.还是陈式太极拳,都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了新的发展。我们孙式太极拳也有了发展,它是三拳合一的拳术,最后合到了太极拳。因此,我们定义太极拳,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太极拳的一个基本要求是舒松缓慢,不表现出刚猛的力量,要求的是刚柔相济.柔中寓刚。现在.杨式、吴式、孙式等流派,虽然要求的是舒松缓慢.但是.在技击时,也是要刚柔相济的.甚至是非常刚猛的。但是,在训练时,要把这种刚猛隐藏在柔和的动作中,就像狮子、老虎扑击前的蓄势待发。所以,太极拳发展到今天,我认为它与动物象形有着密切的关系。陈式太极拳保留了传统的技击风格.在套路中把刚柔相济同时表现出来.其他的太极拳则发展了,寓刚于柔了.变得舒松缓慢。但是.根本的东西没有变。因为平时练习太极拳套路,不是实操.所以不强调发力。但是.实操时,要练习单式发力。这是太极拳的发展,不要求显于外的发力.要内敛,这是为了锻炼精气神。 现在编的简化太极拳,比如24式太极拳.也不能说它是太极操。24式太极拳也是从传统太极拳中挑选的动作,有着攻防含义.是否是操,那要看你怎么练习了。太极拳的攻防意识一般不在动作中显现出来的.是隐藏起来的,这也像动物捕食猎物之前的状态.它的意图是不能表现出来的。太极拳的攻防意识是非常隐蔽的,所以,我们在练习套路时,没有必要做过多的发力,以表现技击性。尽管不表现出来.但是.你不能说它没有技击含义。所以.太极操的说法是不确切的。 总之,太极拳从过去的注重技击,演变成现在的以养生为主,我们要发展地看。24式太极拳等简化套路是发展的产物.它们都是源于传统文化。武术是一种文化.不是专门指它的技击性,这是时代发展的结果。如果专门练习技击.可以不练套路,比如散打。所以,对太极拳的定义,既要看到的它的传统性.也要看到它的发展变化,更要看到它的基本特点和原理。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