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意混元太极拳是一代宗师、太极泰斗冯志强先生取其先师拳圣陈公发科,拳神胡公跃贞二位老先生之毕生武学精华,融进混元功法而独创的一优秀拳种。
太极拳是动静结合,内外兼修的功夫。而意、形、气,是太极拳基础功夫,意静、形正、气顺则是太极拳的基本要点。三者必须相辅相成,合而为一。而意与气则是太极拳修炼的核心。把握好意与气,会在太极拳修练过程中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孙禄堂在《行拳述真》中讲“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释释了意不可偏,意不可刻意的要领。整个太极拳的动作要在意的引导下完成,以意导体。
意是人的一种思维活动,主要指人的心思,念想,精神意识。我们眼中所看到的动的太极形式,只是它的表面。但实际上它是在动中求静,在静中生动,动静相合,相辅相成,动静兼修的一种功法。陈氏心意混元太极贯名为心意,也正是强调了心意在太极拳中的重要作用。在练拳的过程中,要求心意安然,如冯师志强所说的如在空中游泳。意带形体,形随意动,意与形一致,两者合二为一,这样才会“感觉到四肢百骸荡然无存,不知我之为身,身之为我,惟意气在流动”,此即真正做到内外合一,周身一家,飘缈欲仙,似脱胎换骨一样,处处虚灵。”(冯志强混元太极功夫修练秘诀《混元太极》24页)这也就是陈微明在《太极拳术》一书中讲的“用意不用力”。此中的意涵盖了太极拳的全部真“意”。
初学可以先把注意力集中于记忆动作的路线和要求,练习前通过想象动作作好"用意"的准备,练习时用意念引导肢体循着规定的路线运动,并用意识检查姿式规格是否合度,一经查觉不合处,及时进行纠正。在动作记熟后,再把注意力转注于动作的细节和变化。例如,或注意于动作的开合虚实变化,或注意于动作的技击含义,或注意于实中求虚、动中求静的练法,或瞩意于意识、呼吸、动作三者的密切配合。要把"用意"这一要求贯串于整套太极拳练习的始终。逐步从先想后练,边想边练,达到意动身随、手到劲发、随心所欲的高级程度。
初学练习,首先应弄懂每一拳式的技击含义、动作要领、规范以及每一式每一动的阴阳开合、用意运气、技击应用、气势神态、功力体验等,保证用意正确,并在锻炼中不断领悟校正,才能正确进行意气运动的锻炼。招式和意气要同时练,应一招一式地学,学一式练一式。
意与形不即不离,初学应求形,待形规范加意,意与形是一种递进生长的关系,意长形亦长,形长意相随,两者如同佛前灯芯,相互缠绕,共同生长,意高形高,形高亦增意。只重意不重形,易落于空,只重形而缺意,则难以提高,难达境界,难上台阶。只有形意相合,不弃不离,高能体悟到太极之深邃精华。
"用意"是以意念引导动作的进行。"不用力",指全身放松,毫无拙力,不使肌肉紧张。
这个力就是指太极拳所谓的拙力,通过用意放松全身,化去僵劲,达到神凝,气定,心静,然后使体内各个器官系统和谐统一,经络气血流通,达到一种最佳状态。
气是人身体内细胞运动而产生的能量,是生命的根本,气联系着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形体内外得到统一。人之气不只是先天元气,元气之外还有两肾所生真气,后天元气(含有物质性并带有磁石的外气)、水谷精微之气(人食五谷经消化而生成)。此四者总和称为内气,也就是拳经所常说的丹田之气。拳论曰:“以意行气,务令沉着,仍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随,才能便利从心。”气则又与血联系在一起。《素问·五脏生成篇》说:“气为血之师,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
气血是人的真气与气血是人的真气和血液的合称,气血的关系非常密切。。血的生成和运行有赖于气的作用,而气的生成和作用的发挥,又赖血的滋养。可以通过呼吸法去推动它。而呼吸之根又在丹田,道家所谓的“无根树”。气出丹田,气归丹田,气由丹田,气涌丹田,气沉丹田,始终不离。初时可心平气和,使动作与呼吸紧密配合,协调自然。随功夫的增时加深,可以自然而然地转变呼吸方式,由口鼻呼吸而腹式呼吸而逆腹式呼吸等。气贯四梢,使动作绵绵不断如江河奔流,滔滔不绝,绵绵不断。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先炼意、炼形,再以“意”领气、以形导气,这便是炼气的关键。
在拳架之中即将“气”这种最基本最富有生机的精微物质(或说能量)转化为我们所需的各种功夫。要用“气”首先必须要求“气”能按照我们习练者的意志而运行或转化。我们将这种练习心意驾驭内气运行的能力的过程,称为“行气”。将注意力放在内气上暗示其内气随动作的变化而运行。以意导气,是一种长期意念与形体的训练,把气变成有序化的、听从指挥的,具体的,有形,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
重视意的同时,也要区分意与气的关系。拳谱有云:“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时时用意用神,则天长拳精,眼有神,肌有觉,意有察,三者合为一,才能达到较高境界
。
太极拳是内家拳,拳谚云“内功拳首在练意”。都强调太极拳是用意练意的拳,如何加强意识的修炼、如何用意识指导实践呢?
一般地采用下面训练方法:
一是桩功,行拳前先站桩,如无极桩,混元桩,静坐等,养浩然之气入注丹田,养先天元精,元气,元神来补后来精气神。虽言养气,其实是练意,通过练意而达到养气、练气的目的。
一是行拳中用意。行拳用意一定要全身放松,但松不是懈,松是意松,若有意若无意,不刻意又不放意。一招一式,举动轻灵,意不注重某一个点上,要把意入在由点组成的弧线上,由弧线组成的圈圆上。以一意贯之始终,从起势到收势皆如此。由初时的自然用意不用力到后来意与一招一式,内外融会,合二为一。以意为君,心骨肉为臣,意之所至,气之所至,力之所至。四肢百骸柔若无骨,节节贯串,一气呵成,意意不断。拳随意发,不拘泥一拳一式,达到四两化力做千斤之奇效。
总之,在练习过程中体会太极拳中意,气,形,神、力之间的关系,把握好它们之间区别,才能在练习过程中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