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意不用力”是杨澄甫大师制定的练拳心法要则。由于缺乏确定的释义,使得许多颇有影响的太极拳家几十年来争论不休: 有的拳家说:练拳用意,就是在盘拳走势时专心想着姿势,心无旁鹜。 有的拳家说:练拳用意,就是在练拳时设想前面有个人,对着这个人练。“练时无人似有人,用时有人似无人。” 还有的拳家说:“用意不用力”是“不用拙力”,这“也是刚柔相济的另一种表达方式”。 笔者感到奇怪而不可理解,本来句式简单、语意明确的短句,怎么引伸或转义到这么复杂的程度!“用意不用力”是个取舍句式,旨在取“意”而舍“力”,意思是在盘拳走势时要“用意”,不管是“巧力”还是“拙力”或者是其他什么力,一概不用:用了,就违反了“用意”的心法要则。 “用意不用力”的心法要则是从王宗岳祖师阐述的《太极拳论》演译而来。在拳论中,祖师讲了太极拳内功的习练要求、劲法路线、拳病纠正方法及开合相寓的举例,指出:“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杨澄甫大师针对当时习练太极拳“用力”的现状,明确指出要“用意不用力”。这显然是对《太极拳论》的正确发挥。 在盘拳“用意”上,笔者也走过弯路。开始学拳时,师父总是指导说“用意不用力”,自己耳朵听着,但对放弃用力去练拳总是不放心:“如果一点力都不用,胳膊、腿怎么抬起来呢?”带着这个疑问去盘拳,无论怎样去放松肢体,走架中都出现僵劲、半僵劲,始终不能进入松柔圆活的拳境。通过访拳交流,阅读了汪永泉、魏树人两代大师揭秘的杨健侯祖师练拳的理法、心法、劲法之后,笔者“用力”的疑团顿释,心胸豁然开朗,认识到,习练杨氏太极拳,一定要在怎样掌握内功上下功夫,不能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招式外形上。练拳注重了招式技法,就必然注重“用力”而忽视“用意”。而只要忽视“用意”,必然会产生“拙力”。魏树人说:“拙力是意气的天敌”:练拳中“不可使形体与意气有须臾的割裂与分离”(《杨式太极拳述真》)。这是诠释“用意不用力”的至理名言。 认识上的提高带来了习练内劲行功的自觉。这以后,笔者就彻底摒弃了练拳中“用意也用力”的错误认识。 笔者认识到,练拳“用意”与练拳“用力”是两条截然相反的劲法路线。人体肾精化神与心隙化神阴阳相融所化生的“意”引领内气催动姿势,使内劲从招式中通出,就是杨健侯祖师秘传的太极拳内功功法。所谓“内气”,就是全身血液因流动而化生的热能。这种热能在体内成为流动物质,经意念引领就变分散为集中,从而催动外形,使肢体动作屈伸开合,呈现出慢、匀、轻、松、柔的态势,根本用不着使力:相反,“用力”了,反而使意气转晦,气血流通受阻而出现僵劲或半僵劲。所以杨健侯祖师最反对“盘空架子”,即只凭“用力”演练外形姿势或以招式“用力”拽内气的练法,提倡“意在形先”、“以意导形”的科学练法。 在“劲”与“力”的概念上最容易产生模糊认识,这是因为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用“劲”或“力”来替代表述。社会生活里概念不清的表述用语,也反映到武术家的头脑中来,再有武功私秘局限,切磋场合缺乏,派别门户之见,往往交流沟通不够,使武术家的某些表述用语,也存在概念混淆不清的情况。武术名家,大多是指武德及功夫造诣,并非指语言表达多么准确,不能把武术家的每句话都当成经典。因此,对“劲”与“力”的表述用语,应当实事求是地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笔者认为,对“劲”与“力”的认识,不能从“力的三要素”或力的概念出发,也不能搬词典来查“劲”的涵义。“力”虽然是矢量,但却是物体位移产生的机械力。而机械力是有形的,人体的“劲”是无形的,它区别于物理范畴的机械力。所以我们应当从“劲”与“力”的发生源、运动方式、属性、功能及特点五个方面来分析研究。 笔者认为,“劲”的发生源是骨骼与筋的开合蓄发:“力”的发生源是骨骼与肌肉丛的张驰紧放。因为发生源不同,发放出的物质形态及方式也就不同:筋是圆的,从筋上发出的神意气即“劲”也是圆的,它的运动方式是螺旋形,像子弹飞行的来复线;肌肉丛是方形(非圆的各类方型体),从肌肉丛中释放出的“力”也是方形,它的运动方式是直线形。因为形态和运动方式不同,其属性也就不同:“劲”的特性是“阴阳”、“虚实”、“动静”、“刚柔”;“力”的特性是“强弱”、“大小”、“长短”、“快慢”。因为性质不同,其功能也就不同:“劲”具有强烈的穿透性,能将物体穿透、断根、打飞;“力”不具“劲”的属性,只具有撞击性,能使物体移位、损坏。因为功能不同,表现的特点也就不同:“劲”能“四两巧拨千斤”,即使耄耋之人尚有御众之能;“力”则强凌弱,大欺小,快打慢。 通过以上辩析,可以看出,“劲”与“力”是不同的物质概念,不能混同使用。认识上的混同会导致功法上的混同,使清纯的神意气太极劲变成半僵劲。 武术家陈炎林对太极拳习练用劲作过中肯的总结。他说:“不知用劲,即不明运气之功,也就不知太极拳的真意。”他指出:“初学者升阶由级,入室由门,必须从劲着手。”他甚至强调地指出:“用劲实为学习太极拳的初步纲要。” 陈炎林还总结了太极拳登堂入室的高级心法。他说:“太极拳大成时,仅尚意而不尚劲”。陈炎林的话无疑是正确的。杨班侯、王芗斋、汪永泉三代大师练拳就是“尚意”的成功典范。 据韩会明大师(班侯徒孙。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杨氏太极拳第四代杰出传承人)说:“班侯推手,全身都是手。”语出掌故:一天,班侯在河边钓鱼。爱徒李万成从后边悄悄的接近,猛地一下子将他双臂带腰一齐抱住,说:“师父,瞧你还怎么推手?”班侯一笑,神意往后腰一贯,内气催动后腰将李万成往后抛出一丈多远。班侯的肢体并未屈伸发力,只是用内劲向后发出就表现出这样大的神威。试想,班侯平时练拳如果是“用力”的话,功劲就不会这么纯正, 也不能不屈伸肢体就将爱徒打出。 王芗斋是“用意不用力”的站桩功大师。他干脆将自己创建的拳派更名为“意拳”。与洪连顺拳师比手,洪用劈拳、扑拳、钻拳连击三次,王芗斋不用肢体动作还击,只从接触点通出内劲,就将洪弹飞三次,每次都一丈多远。洪率二十几名徒弟伏地拜师,成为一段武林佳话。 汪永泉大师发人根本不用肘手动作。据王洁女士(冯志强徒弟,原人民体育出版社编辑)说:与他问劲,自己一碰到他的手,“就感觉自己右肘被一团棉花托起,一瞬间身子就飘起来,不由自主地向后方弹跳出去有四五米远”(王洁:《难忘的记忆——<太极拳理论与剖析>序》)。 三代内功拳大师的功夫已臻化境,其成功秘诀是:松散通空,神意气行功。根本就“不用力”。“用力”,就不能松散通空;“用力”,神意气就无法行功:“用力”,是行拳大忌,拳品必趋下乘。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