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中医国学 太极美文 查看内容

孔子复礼就是思想保守?

2009-10-24 16:22|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4337| 评论: 4

 《论语·颜渊》篇中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有些人简单地肯定孔子的思想复古守旧,上面这段话中“克己复礼”一语是最主要的依据。我以为,不能简单地对孔子作这样的肯定。

复古的思想不一定都错。孔子要恢复的礼,是西周的礼。从时序上看,西周在前,春秋在后,一个生活在春秋社会的人竟然向往西周的某种政治秩序,这自然是复古了。人们往往认为,过去的东西就是落后的东西,你孔子要捡起过去的东西,也就是保守,也就是倒退,也就是落后,也就是不思改革和不图新的进取。然而,人们评判事物的优劣是依据时间的先后还是依据事物的性质?这个问题值得大大研究一番。很明显,正确的评判事物的优劣应是依据该事物的性质而不能依据该事物出现或产生的时间的先后。有些事物,随着时间的前行,可能会失去它的优秀和先进价值,但有些事物,不会因时间的前行而失去它的优秀和先进价值。谁能保证人的思想行为完全和时间的前行同步?有时不仅不能同步,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甚至会倒退。

就一个人的变化看,昨天他的道德人格比较优秀,但不能肯定明天和将来的道德人格优秀;就社会发展状态看,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显然不及盛唐时期那样的局面优秀;清朝末期的政治远没有清朝早期的政治刚健清明,不仅不清明,相反还腐败成风;宋代的辉煌远不及唐代的辉煌。时间前行了,一切都变好了吗?现在的一切都比过去好吗?看来不是这样。

春秋时期是一段漫长的黑暗历史。这个时候的社会情景和西周的社会情景相比,是一种进步还是一种倒退?我看是一种倒退。有权有势的人私欲横暴,强食弱肉,诸侯混战,攻伐不断,处处硝烟,处处战火,百姓过不了安定日子。一会这里弑死一个君王,一会那里杀死一个大臣,更有甚者,“子弑父,父杀子”的现象也不时出现。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描述这种景象:“兵四五出,常以众击少,以专击散,义之尽也。先卒四十五年,中国内乖,齐、晋、鲁、卫之兵分守,大国袭小。……中国之君,五年之中五君杀。”(《灭国上》)“诸侯力政,大夫专国,士专邑,不能行度制法文之礼。诸侯背叛,莫修贡聘,奉献天子。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孽杀其宗,不能统理,更相伐锉以广地。以强相胁,不能制属。强奄弱,众暴寡,富使贫,并兼无已。臣下上僭,不能禁止。”(《王道第六》)“是以君子以天下为忧也,患乃至於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细恶不绝之所致也。”“今天下之大,三百年之久,战攻侵伐不可胜数,……故谓之无义战也。”(《竹林第三》)孔子对春秋诸侯之间杀伐的结论是:“春秋无义战”。的确是“礼崩乐坏”了。

也就是说,春秋的战争并不是扶危济困,维护社会公正,抗击邪暴,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战争,而是称王称霸,以强凌弱,炫耀勇力的战争。不仅没有给黎民百姓营造安居乐业的局面,相反却不断将黎民百姓推进苦难的深渊。春秋这种混乱的社会状态长达267年,如果把战国147年加上,这段烽火不断的历史时期长达414年。失去了和平,失去了安宁,多少人无辜的死去。老百姓常常因为战争惊恐不安。这是多么漫长的黑夜。有人说,这个年代百花齐代,百家争鸣,思想自由,所以产生了一大批思想家。不过,从血雨腥风中孕育出的思想饱含痛苦,在白骨垒垒的山上开出的智慧之花只有苦涩而没有馨香。诞生这样的思想家的温床和环境,与其有,无宁没有!有人说,战争可以推进社会变化和进步。是的,社会需要改良,需要进步,但改良者首先必须是自己有伟大的道德人格精神,为广大苍生谋福,以天下安宁、和平为己任。同时,改良社会的方式不仅仅是战争,战争是万般无奈的选择,社会改良更多的要选择和平斗争的方式。话说回来,春秋那些诸侯王,有几个是救世主,个个都是放纵私欲的魔鬼。数百年的杀戮,是进步还是倒退?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了孔子的思想。孔子说了很多话,体现在《论语》、《春秋》、《周易》之中。董仲舒说:“《春秋》记天下之得失,而见所以然之故,甚幽而明,无传而著,不可不察也。”(《春秋繁露、竹林第三》)孔子的话语,不论是在《周易》之中,还是在《春秋》、《论语》或其它地方,都贯穿了一个基本思想,即宇宙观的“中庸”和人格道德建设的“仁”。“中庸”首先就是为人要中正(实际上就是天地良心),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要符合法则,以维系事物的平衡稳定和谐发展。“仁”就是亲爱和睦团结,就是善良、慈悲。政治准则、法制秩序建立在人格道德的基础上,有道德伟大的人才有政治准则和法律制度的伟大。政治人格道德坏了,政治准则、法制秩序必然紊乱。孔子是社会政治理想是“中庸”,是亲爱和平和睦。孔子这些思想观念,在今天看还不落后,还是伟大的先进文化和优秀文化。孔子为了追求和平,避免暴力,宁愿隐退,不愿以暴对暴,用武力的手段推翻邪恶,宁愿让邪恶者自毁灭,自我消亡。尽管孔子这个太善良的思想有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但他却对世界文化有普遍的价值。和平解决问题毕竟是主流和主要的方式。

[page]

 

孔子为什么要恢复周礼呢?是因为,西周的礼在继承综合了夏商两朝的优秀部分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十分完备,十分优秀。孔子说:“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认为西周的礼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完美,非常文明,非常先进。西周的礼正好和孔子的文化价值观相吻合,孔子追求的人格道德标准在西周得到了一定的体现。所以,从文化的本质看,孔子恢复周礼是一个理想追求,并不是简单的复古。即使是复古,也不等于倒退和思想保守。礼是德的延伸,是德的条规化,具体化,制度化,礼乱实际上就是德乱,也就是道德崩溃。春秋时期把握社会发展“方向盘”的那伙人的人格道德崩溃了,孔子希望恢复到原来良好的状态,这是良好人性的回归而不是简单的复古守旧。人病了,把病治好,恢复到原来健康的水平。社会秩序乱了,恢复到原来安宁的状态,有何不好呢!可见,不是因为孔子守旧落后,而是诸侯王们等左右社会发展格局的一群人离经叛道,不做道德人,而去和虎豹豺狼一起为害人间社会了。孔子的出发点是否定乱世,否定黑暗,向往和平安宁,向往文明和谐,是很伟大和先进的文化价值观。

礼治不等于法治,礼治更不等于全部政治管理内容。礼的规定和实践带有特定的范围、特定的对象、特定的环境,礼在社会中体现的管理特点带有分散性、随遇性、临时性、单一性,不具有系统和连续运作的特点。例如,一个人在行走的时候,遇见一个熟人,打个招呼,这就叫随遇性。礼制不是国家管理系统的主杆。国家管理是系统工程,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管理都是非常紧密的连贯性运动。连贯的运动必然需要连贯的管理。古代中国政治一直采取“礼、乐、刑、政”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孔子强调“礼”,并不排除其它与时偕行的具体管理手段变化。读了《春秋》和《周易》就知道,孔子很讲究创新和变化。

同时,从事物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道理看,世间的道理,有不变之理和可变之理,也就是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说的:“《春秋》有经礼,有变礼。谓如安性平心者,经礼也;至于有性虽不安,于心虽不平,于道无以易之,此变礼也。”意思是说,孔子的礼节有平常坚持不变的,有情况发生变化而跟着变化的。坚守住自己的良心应该永恒不变,对于有损于理义、道德的礼节是该变化的。但是这个变化并不损害基本法则。如孟子的“嫂溺,则援之以手。”就是非常典型的变礼。一般情况下小叔子不能接触嫂嫂的身体,但眼看落在水里的嫂嫂要淹死,一时又无他人来救,小叔子不奋勇下水去把嫂嫂救起来,孟子认为这跟禽兽无异。不变之理往往是基本法则,必须坚守。一旦改变基本法则,如改变做人的基本法则,人就会还原、返归为野兽,灾难就发生了。春秋时那一个一个的王及其阶级集团,他们放弃和改变了做人的基本准则,放弃了天理良心、正义道德,把自己变成了洪水猛兽。这样的变礼是人们自我毁灭。所以,孔子的“复礼”,不过是恢复西周初期统治阶级的那种天理良心、正义道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社会秩序。哪里是什么复古和倒退呢!哪里是什么保守、僵化呢!

西周的礼适不适合春秋时期,那要看礼的具体内容。礼制规定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上下尊卑等关系。郭沫若主编的《中国史稿》认为:周礼分为五种: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吉礼讲祭祀,敬事邦国鬼神;凶礼哀忧患,多属丧葬凶荒;宾礼讲会同,多属朝廷过从;军礼讲行师动众,征讨不服;嘉礼为宴饮婚冠,吉庆活动。可见,这些礼,不仅春秋适合,就是今天,人们还在延续,只不过一些具体形式有所变化罢了。但基本内涵和原则没有变。

看来,简单地肯定孔子复古倒退、思想守旧是经不起理性的考问的!
 

8

点赞
12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20 人)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4)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