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中医国学 太极美文 查看内容

千言一味碧螺春

2008-9-11 10:24|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3426| 评论: 1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夜市买菱藕,春船载绮罗。遥知明月夜,相思在渔歌。  
----〖唐〗杜荀鹤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花间集》里的江南是这样的。我到的时候,书话里面的江南是这样讲的却缺少这样的雅致。通常美好的去处都是不曾到过的,而在苏州,从迈下火车,迎面丝丝并不恼人细雨的湿润开始,便没有了失望的顾虑。  

  青石黛瓦,粉墙珠帘的建筑原来都不是出自北方人粗略的想象。假若情致有加,微风轻轻拂动花槛里面的蔷薇花,黛色的天空,粉白的墙,穹起的小桥,安静的流水,古老的屋檐,刹那间,清气满楼画娥眉的风景,这些很多东西我们会错意了,却因着这份错误,竟叫原先无奇之物活色生香起来,比如”哧煞人香“。  
   
  据清王应奎撰《柳南续笔》记载,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产野茶数株,当地人每年都要持竹筐前去采摘以供饮用。一次,因其叶多,筐不胜贮,因置怀间,茶得热气,异香忽发,采茶者惊呼“吓煞人香”。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皇帝南巡到太湖,巡抚以此茶进呈,康熙皇帝觉得这个名字太俗,遂改名“碧螺春”。“碧螺春”色泽碧绿.形似螺旋,产于早春。外形条索纤细,茸毛遍布,白毫隐翠;泡成茶后,色嫩绿明亮,味道清香浓郁,饮后有回甜的感觉。人们称赞此茶:“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花香果味,鲜爽生津”。  

  历代的文人豪客对碧螺春的垂爱无以复加,更不容说覆着在碧螺春上的各种传说了,可是毕竟传说的美好只是为了一人耳顺的存在,代表着人们对过去传统的记忆和流连,人们心中的愿望化成这样的故事是在向往一种更为别致的生活。    

  碧螺春的喝法,讲究的话,配备的茶盏。香盒比较繁复。盏要用汝窑或者均窑的瓷器为上等,如果用传统的青花或者彩绘的茶盏也是另有一番风味。一般来说我们喝碧螺春的时候,将它轻轻投入水中,茶即沉底,有“春染海底”之誉。茶叶上带着细细的水珠,约2分钟,几乎全部都舞到杯底了,只有几根茶叶在水上飘着,多数下落,慢慢在水底绽开,颜色浅碧新嫩,香气清雅。而龙井下投五分钟后才开始下落,叶片慢慢被浸润,颜色黄绿,能长时间保持香气。碧螺春的二水三水入口微涩,甘甜之味反归得很慢,但在齿颊间,余香较远。龙井的二水三水入口醇厚温和,没有直接的苦涩活甘甜的刺激,味道适中,但满口余香,感觉近于完满,特点不突出。  

  口味的浓淡,可以说所有的明前绿茶都比明后的淡。当然这也不是一定要有一个很明确的时间分水岭,差别很微妙。又可以说所有的明前绿茶都比明后的清,这个清指的是口味干爽纯净。  

  至于香,有的香很浓,但是很俗很粗,有的香很淡,即便很淡,由于其高洁,反而吓煞人。因此说“吓煞人”,初喝茶的和老喝茶的对茶香的标准会不一样,虽然都是说香。前人评价“武夷虎丘第一,淡而远也。松萝龙井次之,香而艳也”。由此知道国人审美一向是把清淡排前面的。因此清微淡远不光是茶的审美标准,也成了传统文化中几乎适用各个领域的标准审美取向,其实就是所谓东方人的含蓄。现在高档文化绿茶就分为以清淡自居的碧螺春和以香艳自夸的龙井。虽然人们嘴上冠冕堂皇的说清淡好,清淡高,其实心里都是有着一颗艳心的。扪心自问,谁不想两者兼得?  

[page]

 

  “清而且纯”,形容碧螺春真是恰当!冲茶在于一种感觉,不必太看重手法、温度和用量。对于一个初喜喝茶的朋友来说,干茶可以少放些,碧螺春是比较嫩的茶叶,水温低些就好,比如70度,也就是手摸杯子微微觉得烫就可以了。  

  这样细微的感觉也许只有出自以细致出名的江南苏州才有兴味。手艺和心思精巧绵密的苏州人不仅在茶叶的创制上在全国甚至全世界上都声名远播,还有苏绣的华丽,苏扇的纤巧,苏锦的繁复奢华,但这一切都被淡淡的生活冲刷的似乎没有什么傲慢的模样。苏州人的生活还是那样的平淡而且悠远。  
 
  苏州出官家,绍兴出诗人。但是苏州人像碧螺春一样都很清淡,淡成什么样子?人为什么在苏州这个地方,要把淡而无味,当成一个最高的境界,它有哲学思想它要心里头,像苏州这个地方,茶叶是最淡的,然后手艺是最精巧的,然后刺绣是最细腻的,然后呢,古琴,苏州这边的古琴的流派,也是讲究一种特别高原清幽的,它和别的地方的琴派,还不太一样,所有这些东西合到一起,其实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什么呢,你凡是从事这样一种,带有精神意味活动的时候,你一定把自己的心灵,搞得非常的干净和透明,搞得干净和透明,什么渣子都没有的情况之下,你才能体会一切一切的味道,全在淡中。  

我却在生活中了解不到这样的淡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至味让这么多的人为之倾倒和膜拜,难道淡出之外,是别样高远的情怀?  

  明清时期,苏州文坛群星璀璨,涌现出许多才华横溢的名人俊士,而且,感于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对茶事活动和茶事创作乐此不疲,均以茶为题材,创作了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章、诗词及名画。   

  明代沈周对品茗饮茶情有独钟,曾创作有《火龙烹茶》、《会茗图》等以品茶为内容的作品。另外还撰有《会茶篇》、《书茶别论后》的茶书。文征明对茶事、茶书、饮茶之道探究不息。撰有《龙茶录考》一文,是古代研究宋人蔡襄《茶录》最有价值的考证文章,他撰写的诗中茶诗和叙及茶事的诗篇,现存至少有150多首。  
    
  唐寅以茶为题创作的作品有《事茗图》等。该画有自题诗款曰:“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赏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  

  仇英创作的《煮茶论画图轴》,画中远山若隐若现,近水岸边树阴下,有两位坐着正展卷观画,侃侃而谈。一旁有两童子,一个在河边汲水,一个在煽火煮茶。从图中可清楚地看到炉旁放置的木炭以及童子不停地摇动手中蒲扇煽火的情景。[引《碧螺春史料茶话》]  

  人们卜辞劳苦的文字书画创作是在用一种农作之外的形式来表达对碧螺春的欣赏和赞叹的情意。而我,除了颔首示意,窘迫的无言以对这样的美妙的品尝艺术。  

  想象一个落日的下午,江南最为明媚的春色,以一嫩三鲜著称的碧螺春,熬成这般黛栗的颜色,彼让人生出英雄迟暮,美人白发的感叹,岁月的无情莫过于此,绝艳的无凭亦莫过于此。  

  自然而然,似此这般,悲欢离合既是来也是去,也可大也可小,小到生活的细节里面去,小到冲开壶的一刹那,氤氲的气氛环绕着我们的四周,温婉的香气映出故人的宴宴的微笑,一线的斜阳也是如此的动人。  

  棋子散乱一桌子也懒得去收拾,檀香悠然,红木的桌子和凳子在阳光里暧昧着,闭上眼,近处楼上的女子弹唱还未结束,珠圆玉润的嗓音是那样的曼妙不已。手上的青花手绘盖碗里面的碧螺春,是否在怅然的意境里面泡出一个江南的春天!  
 
 

4

点赞
3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7 人)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1)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