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丹”训练之法,有《张三丰炼丹秘诀》以及合订本《张三丰太极内功》奉为金科玉律。在古今功法道行之传,即不外乎于二种途径,一曰“显传”,二曰“秘传”。“显传”者,则是用文字书刊传承。所谓“秘传”者,师徒口耳的传授。至于口耳之传,则多采用心传口授。吾辈俗界,难窥视其全貌,或得其一二。 丹田为一身之主宰,形成小腹内的“内丹”,即气团,为后天有形之物。不经过刻苦训练,形成难。形成后的“内丹”毕竟为外来之物。俗世以是否练就“内丹”看是否达到一个层次,非谬论也,但不是最高层次。真正要练就的功夫是“敛气入骨”。吾辈不可片面追求所谓“内丹”,道法自然,自有成就。 绝顶高手认为,“内丹”不是什么好的功夫,即使形成,要化解,不然,以后必为其所累。“内丹”化解之法为腹内松静,纯任自然。拳谚云:“腹内松静气腾然”,即此也。 但是,毕竟“内丹”的训练,以及“内丹”的出现,也能说明到了一个层次。吾辈训练这个内丹,初级阶段,也是一个标志性功夫。从各个方面反馈来的消息来看,以及推手散手中的情况来看,“内丹”不是武门的刻意追求训练目的。 毕竟练习“内丹”,可以将丹田旋转起来。 练家子常说,“死丹田一无所用”,就是指丹田不能够活起来,不能旋转,不能随心所欲的应用。我们不应该认死理追求“内丹”。但是,将丹田旋转活起来,是最基本的要求。练不练“内丹”,在于你自己的选择,能否练出“内丹”,在于你自己的刻苦程度。不追求“内丹”也无所谓,照样可以练出太极神功。 但是,话又说回来,练出“内丹”不是武门的终极目标,也谈不上标准。最核心的要求,就是“敛气入骨”。说明白点,武式太极拳追求的是“敛气入骨”,练不练习所谓的“内丹”,无所谓。 腹部可以旋转的所谓“内丹”,即小球,在一些老的拳师身上可以体验到。我的一位赵堡拳老师,郑悟清的入室弟子,擅长小擒打,体重100来斤重,80多岁了,推手中可以将200多斤重的大汉推来拨去,不费吹灰之力,这个大汉也是赵堡门弟子,练拳多年。很显然,赵堡拳老师练就的“内丹”,在推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我用拳顶其腹部,小球可以移动,可以旋转。我问这是否太极拳内功,他摇着头说:“不是!转的多了,自然形成。”他后来传我赵堡太极拳,也传我旋转之法。但后来的训练中,我并没有将练习“内丹”作为至关重要,因为赵堡门另外一个高手,又重新传我赵堡太极拳,不允许小腹转来转去。这两个赵堡们师傅,一个善于精巧技击,另一个功力浑厚,都是我的好老师。 我的几个朋友,练习武式太极拳,经过刻苦训练,外人可以感受其腹内“小球”的存在。该“小球”可以承受外部打击,化解外部力量。这个“小球”的出现,当然只是功夫阶段性的一个表现,也不是老师特意要求训练的,自己照着法子自己弄出来,如同京剧演员画脸谱,自己给自己脸上随便描。武门功夫种类很多,选择练何种功夫如同进餐馆,菜单内容很多,随便点菜。 虽然“内丹”不是太极最高功夫,吾辈训练也许走偏了,至于怎么训练出来,前面说了一点点,反正一句两句也讲不清楚,毕竟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财富,就不解密了,需要口授心传。的确,起初本人真迷迷糊糊,不知道这玩意儿到底是什么功夫。本人仅仅是一个太极拳爱好者,道行不深,见什么功夫,爱什么功夫,感兴趣就练这个功夫,专注于太极拳,成了太极杂货铺。自己功夫也没有练成,始终达不到金庸小说中的武侠水平,还是请高手指点吧。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