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是太极拳史研究相对活跃的一年,其表现,一是中国武术协会秘书长康戈武先生在杭州第五届杨式太极拳名家传人学术研讨会上做了发言,驳斥杨家的传统说法,并把发言整理在《中华武术》发表(下称《发言》),《中华武术》还为此开辟了“太极拳源流考据”专栏;二是河南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康戈武先生还在《中华武术》发表了《解读“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下称《解读》)。这是多年来少见的官方权威人士对太极拳源流的论述和争辩。笔者认真拜读了康先生的文章,并且十分关注“太极拳源流考据”的开展,可惜一年多来,未见《中华武术》发表更多成果。笔者已经就此在《武当》发表了一些看法,兹就王宗岳、蒋发的时代和地位问题继续研讨,诚望方家指正。 两个王宗岳和两个蒋发 在现存的各种史料中,有两个王宗岳和两个蒋发。一个是杨式太极拳流传的乾隆时代的王宗岳和蒋发;一个是赵堡太极拳流传的明末清初的王宗岳和蒋发。实际上,还有第三个王宗岳,就是一些传人或学者把《王征南墓志铭》中提到的陕西那个内家拳传人“王宗”误认成的“王宗岳”。 杨氏所传,说张三丰所创的太极拳,数传至王宗岳,王传蒋发,蒋传陈长兴,陈传杨禄禅。按照陈长兴(1771~1853)杨禄禅(1799~1874)的时代,王宗岳蒋发当属清朝乾隆(1736~1795)嘉庆(1796~1820)时期的人。比较重要的记载如下: 杨健侯的弟子许禹生1921年所著《太极拳势图解》,其中说“其北派所传者,由王宗岳传河南蒋发,蒋发传河南怀庆府陈家沟陈长兴……时有杨露禅先生福魁者,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人,闻其名,因与同里李伯魁共往师焉……(陈长兴)见杨之勤学,遂尽传其秘。” 杨澄甫先师1934年在《太极拳体用全书》中也说:“陈长师,乃蒋先生发唯一之弟子。” 1934年,《北平实报》载有王矫宇访问记一篇。王矫宇是杨班侯的弟子,时年80,杨禄禅去世时有20岁。他说:“本人曾闻之杨禄禅先生……王宗岳先生因呼蒋发为秃小子,致激起蒋发之大怒,于盛怒之下,与王宗岳较,结果被王宗岳击出十丈以外者凡三次。至此,始知王宗岳为非常人,急奔至王宗岳先生之前跪地呼师父,求收为弟子。忏悔叩首,至于出血。王宗岳先生察其意诚,始允收为同门。”此话的武功情节虽有夸张,但不失为杨式太极拳源流之说的直接见证。徐震先生在《太极拳考信录》中论及此事时也说:“王矫宇必述露蝉之说。露蝉此说,当为传述陈沟旧闻,而过甚其辞耳……奇迹虽诞,其武技为人所尊崇,则事实也。此足为太极拳由王传陈之明证。” 杨少侯的弟子吴图南,在其《太极拳之研究》中也叙述了陈长兴向蒋发学拳的过程,并且说他早在1917年就访问过陈家沟,亲自见到《陈氏太极拳图说》的作者陈鑫。吴图南转述陈鑫话说,“他们陈家是世传练炮捶的,属于少林拳。据说他们家习传炮捶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村里人管他们叫炮捶陈家”,太极拳是陈长兴向蒋发学来的。“陈鑫说陈家沟陈氏族人听说陈长兴拜蒋发为老师学太极拳,认为是炮捶陈家的耻辱,因此从此不准陈长兴再教炮捶”。 杨家关于王宗岳、蒋发的时代说,还有两种资料可以佐证: 其一,是陈家《文修堂本》中插入的陈鑫一篇短文。因为陈家沟有人说蒋发是陈王廷的老师,陈鑫纠正说:“陈氏之拳,元朝已有大名。我始祖在明初已有大名,非蒋氏所教……陈奏廷(按即陈王廷)明时人,蒋把拾乾隆间人,何得妄为指说……嗣后决不可言陈氏拳法传于蒋氏。”(原文见徐震著《太极拳考信录》,《文修堂本》是陈子明给徐震提供的资料)这里的“蒋把拾”就是指蒋发,“把拾”或“把式”,是对行家里手的俗称。陈鑫说蒋发为乾隆时人,也和他当年给吴图南的叙述相吻合。 其二,是唐豪顾留馨的考证。在唐豪所得“厂本拳经”中,有《阴符枪谱序》和《阴符枪总诀》,记载了“山右王先生”所创的“阴符枪”,因其原理与太极拳理论吻合,且与《太极拳经》合抄在一起,他们认为“山右王先生”就是《太极拳经》的作者“山右王宗岳”。从《阴符枪谱序》可知,王宗岳晚年于河南洛阳、开封设馆教书,乾隆六十年(1795)尚健在。(见唐豪《太极拳宗师王宗岳考》及顾留馨《太极拳术》)唐豪说,这种看法“在另外没有找到别的新证据修正此说之前,大概不算十分武断吧”。这和杨家的说法也是一致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王征南墓志铭》中提到了内家拳传人“王宗”,一些人就把王宗误认成王宗岳,也就是笔者说的第三个王宗岳。显然,这个王宗岳是不存在的。那么,能否因为这个误解就否定乾隆王宗岳的存在呢?答案是否定的。 第一,正因为有了乾隆王宗岳,才使人们把“王宗”误认为“王宗岳”。乾隆王宗岳主要是口传,缺乏记载,一些学者在寻找文字资料时,就很容易造成上述误解。没有乾隆王宗岳,人们怎能无端给“王宗”的名字后面加个“岳”字呢? 第二,乾隆王宗岳和误解的王宗岳往往并存,许禹生的《太极拳势图解》就有这种情况。书中谈及张三丰和内家拳时,说“元世祖时,有西安人王宗岳,得其真传,名闻海内,著有《太极拳论》、《太极拳解》、《行工心解》、《打手歌》、《总势歌》等。温州陈同曾多从学艺。”这里就把王宗误解为王宗岳,但它显然和同一页的“其北派所传者,由王宗岳传河南蒋发,蒋发传河南怀庆府陈家沟陈长兴”有矛盾,因为“元世祖时”的王宗岳不可能是乾隆时代的蒋发的师傅,说明许禹生在误解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杨家的说法。没有任何资料证明内家拳的“王宗”著有《太极拳论》,那就只能用著有《太极拳论》的王宗岳来否定误解的王宗岳,而不是相反。 郑曼青先生协助杨澄甫先师整理的《太极拳体用全书》,对王宗岳的时代也有误解,采用了《明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标题。这个“明”字,在许禹生、陈微明的著作以及杨澄甫的《太极拳使用法》中都不存在,当为郑曼青所误加。 杨式太极拳流传已有170多年,传闻的差异和研究中的个别失误在所难免。但我们可以通过全面分析加以辨别,个别的失误是可以澄清的。 关于第二个王宗岳蒋发的记载,见于赵堡太极拳有关著述。 赵堡太极拳传人杜元化在其《太极拳正宗》中说:“余先师蒋老夫子,原籍怀庆温县人也。生于大明万历二年……至二十二岁学拳于山西太原府太谷县王老夫子林桢。”并记述了赵堡太极拳的传承关系:蒋发—邢喜怀—张楚臣—陈敬伯—张宗禹—张彦—陈清平等。其中的“蒋老夫子”,后文亦称蒋发,但是没有把王林桢称王宗岳。当代其他赵堡太极拳主要传人的著作均持此说,且把王林桢亦称王宗岳。 1998年,陕西王震川向《武当》副主编谭大江先生献出一个《太极秘术》残本,是赵堡太极拳第四代传人王柏青所辑。其中有收藏者刘凤梧于民国六年写的《序》和王柏青于雍正六年(1728)写的《原序》。《原序》称:“余从师于温州张楚臣……秘而习之已历四十余载。”还有邢喜怀、张楚臣、王柏青的几篇练功体会。由此不但证明了赵堡太极拳的传承关系,也可推断蒋发是明末清初人。 此外,在陈家沟也流传着一个与陈王廷同时代的“蒋姓仆”,或称“蒋发”,且有“画像”为证。其时代与赵堡之说基本吻合,也可作为赵堡之说的佐证。 从上述情况看出,杨家和赵堡传人对王宗岳蒋发的时代说法不同,但其各自的说法基本是一致的、清楚的。杨家虽然有人将王宗误解为王宗岳,但无蒋发生于明万历二年之说;赵堡传人亦无王宗岳蒋发为乾隆时代之说。对于这两种不同说法,究竟应该如何认识呢? 1+1≠1 是否在不同的太极拳流派出现了两个姓名相同而时代不同的传人,就一定非此即彼,必须否定一个呢?笔者不以为然。两种说法,各有其据,从严格的考证角度讲,对任何一种说法的否定,都得有具体的否定理由。在没有充分证据否定某种说法之前,我觉得还是尊重各自的说法为好,否则容易造成冤假错案。笔者作为杨式太极拳传人,在《杨氏太极拳正宗》和《杨式太极拳三谱汇真》中,都尊重老师的意见和杨家祖传说法,持王宗岳—蒋发—陈长兴—杨禄禅的传递关系。但我为赵增福先生整理的《武当赵堡大架太极拳》一书,则尊重作者和赵堡传人的意见(整理前言中有声明),把王宗岳蒋发作为明代人。 徐震先生在《太极拳考信录》(1937年)中,专门写了“蒋仆蒋发考”一节,认为蒋仆和蒋发是两个人,前者为明时人,后者为乾隆时人。他说,陈子明认为与陈王廷画像旁持刀侍立者“即善走之蒋姓仆,或云即是蒋发,是子明以蒋仆与蒋发为一人也。陈鑫谓‘陈王廷明时人,蒋把拾乾隆间人,何得妄为指说,陈氏之拳,传于蒋氏。’是陈鑫谓蒋发即蒋把拾,非蒋姓仆也。据杨氏所传说,王宗岳传蒋发,蒋发传陈长兴,与陈鑫所言乾隆年间有一蒋把拾,其时正合。然则乾隆年间必有一蒋姓拳师,曾至陈家沟有所指授,与陈家沟之蒋仆,为两人。”这种分析,是谨慎而合理的。 在不同流派太极拳传人中有两个同名而不同时代的人,说来有点奇怪,但也不能排除其偶然性。天下重名重姓的人太多了,三国的诸葛亮就有两个,当前我国叫“张伟”的有29万,叫“王伟”的28万。王宗岳、蒋发这两个名字都很平常,如果在公安局查,肯定很多。所以“非此即彼”的看法没有道理,1+1≠1,因为这两个“1”确实不一样。 中国太极拳的两大总系 这是笔者多年来萌生的一个总体看法,即中国的太极拳可以分为两大总系。对太极拳有一定了解的人都会发现,从拳架名称和整体结构上看,当代太极拳主要流派中,杨式、吴式、武式、孙式是基本一致的;陈式和赵堡是基本一致的。究其原因,正是由于两个蒋发的传承所致。杨式太极拳源于乾隆的蒋发;吴式太极拳直接源于杨式;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首先从学于杨禄禅,后又从学于陈清平,然其拳架除了将揽雀尾改为懒扎衣之外,基本保持了杨式名称顺序;孙式太极拳直接源于武式。故此四派属于一个总系。赵堡太极源于明末的蒋发,按照赵堡传人的一种说法,是蒋发把太极拳同时传给了赵堡的邢喜怀和陈家沟的陈王廷,故其二者为一总系。由于陈家受到世传炮捶的影响(陈式第二路仍叫炮捶),只是在太极拳风格上与赵堡太极有显著差别。唐豪顾留馨硬把赵堡太极说成“陈式新架”,正是因为二者拳架结构一致。所以在“拳架结构上”的两大总系之说,应该是不争的事实,只是解释不同而已。 两个蒋发传承两大总系之说,非常明确地解释了杨式太极拳和陈式太极拳的显著差别,因为杨式太极拳源自乾隆的蒋发和陈长兴,与陈式太极拳不是一个总系,没有渊源关系。这种显著差别,也是陈王廷创拳说的一大障碍。为了把杨式太极拳纳入陈式源流,唐豪顾留馨就给杨禄禅戴上了“改革简化陈式老架”的桂冠,康戈武先生在《发言》中干脆说:“杨式太极拳的形成,起自杨露禅创编出与陈氏原传动作和拳架不同的套路,因此,完全可以说杨式太极拳发源于永年,创始于杨露禅。”笔者以为,这种解释无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是讲不通的。 第一,杨式太极拳没有陈氏“原传”套路的痕迹。无论改革或是创编,总要有个演变过程,而杨式太极拳的拳架名称和结构从面世开始就没有陈式“原传”套路的痕迹。仅此一条,就可断定“改革简化”之说纯系空穴来风。 第二,杨禄禅没有重新创编套路的必要。众所周知,杨禄禅在陈家沟学拳的后期,已经无敌于陈氏族人,后在永年、北京,终获“杨无敌”之美称。什么样的拳架和套路最好,打得赢,无人能敌,就是好拳,何须重新创编?既无重新创编之必要,所谓“原传动作”就自然成为空中楼阁。 第三,“适应健身需要”纯粹是一种借口。康戈武先生《发言》中说,杨禄禅“为了适应清朝‘玉体不动’的显贵达官和体弱年迈者的体质,扩大传习范围,适应保健需要,删改陈式老架中的发劲、跳跃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创编成一套架势宽舒、动作圆润的‘绵拳’套路。”此说难于成立。首先,杨禄禅刚刚进京到小府张家演练时,就自称“沾绵拳”,并且因此受到慢待(有多种杨式著作记述),何须为“显贵达官”再创一个绵拳?其次,杨禄禅其所以被邀请到旗营或王府教拳,不是因他善于保健,正因为他是“杨无敌”。从学者不但有王爷,还有王府的管家护卫,他们可不是“玉体不动”的人。就说保健吧,连“仅能练三分钟就需坐下休息”的江青,也坚决不学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一定要学杨式老套路(见《顾留馨自述》,《武魂》2005年第10期),难道清朝王爷允许杨禄禅把真功夫藏下,只传授健身套路吗?事实上,目前知道的杨禄禅和杨班侯在京传人,如王兰亭、富周、凌山、全佑、万春等,都是武功超群的大师,难道是改革简化和适应健身的结果吗? 柔和缓慢,圆活连贯,松静自然,轻灵沉稳,是杨式太极拳架的固有特点,舍此不能获得健身祛病之效,也不能获得刚柔相济之功。“极柔即刚极虚灵”的道理,唐豪顾留馨和康戈武先生不会不清楚,为何要用“改革简化”和“适应健身需要”的词语,给杨式太极拳涂抹上一层浅薄的色彩呢?除了给陈王廷创拳说制造借口,不可能再有别的解释。 1+1≠0 更为新鲜的是,康戈武先生在其《发言》和《解读》中,把王宗岳和蒋发的存在也否定了。记得康先生在杭州发言的原话是“他们连王宗岳、蒋发的时代都没有搞清楚……”。在《中华武术》发表的《发言》整理稿中,对于蒋发,他说: “在持张三丰创太极拳说的文章中,蒋发是赵堡太极拳的早期传人。问题是蒋发的生存年代,他们有两说。一说生存于明朝末年;一个是清朝乾隆时人。同为一人,却被说成是相差上百年的人,已让人感到难以相信。而持此说者,还说‘杨禄禅(露禅)所传,是陈长兴向蒋发学的太极拳’(见本次会议《文稿汇编》首文《太极拳源流争论因果新探》)”若将当今陈氏、赵堡、杨氏太极拳的架势“一一进行对照,能直观地看出:同样被持此说者认定的传自蒋发的赵堡太极拳的练法不同于杨氏太极拳练法,而是近于陈氏太极拳练法?这一点,足以证实所谓蒋发传张三丰太极拳给温县赵堡镇人和陈家沟陈长兴的说法是不可信的。” 这一段话,实在叫人啼笑皆非。第一句话就与事实不符。在杨式太极拳传人关于张三丰创拳说的文章中,哪一篇文章说“蒋发是赵堡太极拳的早期传人”?没有!杨家认定的是乾隆的蒋发。接着的叙述更奇特:“蒋发的生存年代,他们有两说”。“他们”都是谁?哪个人在哪本书把同一个蒋发说成相差上百年的人?也没有!杨家和赵堡认定的是不同时代的蒋发。康先生连这样一个基本事实都没有搞清楚,就把所有持张三丰创拳说的“他们”都一锅煮了,恐怕只能说明自己的草率和武断吧! 再往后,是对“持此说者,还说‘杨禄禅所传,是陈长兴向蒋发学的太极拳’”的驳斥。笔者就是这一段引文的作者,但我并没有认为同一个蒋发相差上百年,何为“持此说者”?我也没有在文章中说“蒋发是赵堡太极拳的早期传人”(但我尊重赵堡之说,这是令一码事),所以也用不上“还说”二字。那么,康先生自己硬把两个蒋发合而为一,去“证实所谓蒋发传张三丰太极拳给温县赵堡镇人和陈家沟陈长兴的说法是不可信的”,也就毫无意义了。 对于王宗岳,康先生依然认为“也像蒋发生存年代一样有两说。一说生存于明朝末年,一个是清朝乾隆时人”。并且虚拟了一个“认为张三丰太极拳是经王宗岳中转才传到赵堡镇和陈家沟”的“持此说着”,然后对空射击。其谬误昭然,不必再作分析了。这样一来,无论王宗岳或蒋发,都与赵堡镇和陈家沟无关了。康先生在文章中没有承认任何一个蒋发的存在,他在《解读》中进一步把王宗岳的存在也否定了,1+1=0,干净利落。可惜这种简单草率的做法,和实际情况对不上号,还是把别人的文章稍微仔细看看再发议论为好。 康先生这种考证方法,同样体现在对张三丰的论述上。他在《发言》中说:“宋徽宗时已能‘单丁杀贼百余’的张三峰,成了明朝的张三丰,中间跨越了一个元朝,很难让人相信。”殊不知,北宋的张三峰,是内家拳认定的祖师,元明的张三丰,是多数太极拳传人认定的祖师。在武术界和学术界,有的持北宋说(如金一明、凌善清、曹元华、孟乃昌),有的持元明说(如许禹生、陈微明、杨澄甫、孙禄堂、黄兆汉,以及《张三丰全集》中的叙述),有的认为有北宋和元明两个张三丰(如《辞源》、《中国人名大辞典》、李养正、陈撄宁等)。其中持元明说者,又有“宋末时人”“元季儒者”“明代”等不同提法。按《张三丰全集》点校者方春阳的说法:“张三丰生于宋,仕于元,行道于明,故称宋,称元,称明都可以”。但是,又有哪一个人在哪本书说“宋徽宗时”的张三峰“成了明朝的张三丰”?也没有。只能说明康先生自己没有搞清各种史料的差别而已。 “走出传说”,值得商榷 康戈武先生在《发言》的第三部分,用了“脚踏实地,走出传说,尊重武术遗产的创始人和传承人”的标题。这里把“走出传说”作为一个口号,值得商榷。 什么叫“传说”?《辞海》的解释是“指民间长期流传下来的对过去事迹的记述和评价。”而《辞海》的“史料”定义是:“研究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主要来源有:实物的(如考古遗迹、遗物)、文字的(如铭刻、文书与著述)和口传的(如民间诗歌、传说)。”这就是说,“传说”是研究历史的一种重要史料。实际上,多数“文字的”史料也是由口传而来。中华武术,自古就有秘传习俗,且因习武者多不善文,记述很少,故应更加重视传说的作用。对于传说,当然要作分析,要实事求是地分辨真伪,而康先生“走出传说”的口号,实则是对“传说”的排斥态度。例如: 康先生在《发言》中说:“有文章认为,《王征南墓志铭》出自明清之际大儒黄宗羲,所记应是‘事实’。然而,黄宗羲在文中明白地写着‘高辰四状其行,求予志之’。《宁波府志·张松溪》中写道:‘张松溪,……其法,自言起于宋之张三峰。’显然,尊张三峰为内家拳始祖,是张松溪、高辰四等内家传人的‘自言’……因此,很难相信,所记关于张三丰的传说是‘事实’。”这就是说,即便同一件事有两个不同记载的“自言”,都不能算是“事实”,这就是康先生的“走出传说”。 “自言”是什么?就是亲自说的,考证学称其为“第一手资料”。若把一切自言都排除在外,那就不会有中国武术史了。“挖掘整理”,岂不是一句空话!如果自言不算数,关于陈王廷创拳的一切“事实”,哪有一点一滴的历史记载?请看唐豪在陈家沟“考证”的来源:“1930~1931年冬末春初,予居陈沟陈承五家月余,调查太极拳历史,始备悉其详……以上除德瑚官阶由族谱考得,余则承五亲述。”(见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唐豪跟陈承五睡了几天,就以“亲述”而“备悉其详”,难道“亲述”不是“自言”,这又该如何解释呢? 显然,康先生“走出传说”的口号,只是一个掩埋事实的工具而已。然而,历史考证确有“走出传说”的事,它是指通过新的发现,对某种传说的证实或修正,而不是排斥。例如,中国历史把夏代以前称为“传说时代”,近年在湖南宁远九嶷山发现的一处古遗址,经考古发掘证实为年代最早的舜帝陵庙,进一步证实了《史记》中关于舜帝与九嶷山关系记载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潇湘晨报》的报道标题就是《“五帝”历史走出传说》。如果把杨家和赵堡关于张三丰创拳的说法称为“传说”,那么,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和《宁波府志》的发现,难道不可以认为是“走出传说”,作为张三丰创拳说的新证据吗? 王宗岳是近代太极拳的开拓者 康戈武先生在《解读》中提出一个论断:“王宗岳是位查无其人的托名符号”,这是前人未曾有过的看法,可谓批判张三丰创拳说的“最新成果”。然而他依然忽略或有意回避了一些重要史料,并不能解释与王宗岳有关的诸多问题。 王宗岳名字的出现,据笔者所知,最少有以下几个渠道: 第一,当属杨家的传说和记载。杨家的祖传说法,不是靠别人“考证”赋予的,王矫宇就亲自听到过杨禄禅讲述王宗岳收蒋发为徒的故事,《北平实报》的访问记就是“记载”。许禹生、陈微明、杨澄甫的书都有记载。这比陈王廷创拳说属于外人“考证”得来要可靠得多。如果硬要说杨家的传说和记载是错误的,你得讲出个道理来。是杨禄禅数典忘祖,出卖陈王廷,编造了一个师爷蒋发和师爷之师王宗岳吗?有何证据?杨禄禅为什么这样做?这对杨家有何好处?否则,杨氏传人能够欺师灭祖地认为杨禄禅是数典忘祖吗? 第二,是赵堡太极拳的传说。赵堡太极拳有蒋发以下的明确传承顺序,蒋发之师,在杜元化《太极拳正宗》中称王林桢,其他著作将王林桢亦称王宗岳。西安侯春秀先生(1904~1985),是赵堡太极拳第七代传人张应昌的后传弟子。张应昌是张彦之子、陈清平的师弟,其传授与和家无关(和兆元是陈清平弟子),也与杜元化无关(杜元化从学于陈清平再传弟子任长春)。笔者早年得到侯春秀弟子传抄的“武当赵堡太极拳源流”,称“祖师:张三丰,宗师:王宗岳(林真)”,后面是蒋法(发)—邢西怀—张初臣—陈敬柏—张宗雨—张彦—张应昌、陈清平等。其中一些字的写法与杜元化不同,如把“蒋发”写成“蒋法(发)”,“邢喜怀”写成“邢西怀”,“张楚臣”写成“张初臣”,“张宗禹”写成“张宗雨”。这显然和杜元化所传是两个相似而互补的记载。其中的宗师是“王宗岳”,只把“林真”作为王宗岳的别名,说明“王宗岳”和“王林桢”是赵堡传人早就知道的同一个人。康戈武先生在《解读》中认为杜元化的书中有“王林桢”而没有“王宗岳”之名,就断定“‘山右王宗岳’再次失去了实际存在的可能”,只能说明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罢了。 第三,是李亦畬《太极拳小序》中“王宗岳论详且尽矣”的记载。李亦畬的记述,必来自武禹襄,而武禹襄所闻,从杨家、赵堡,或舞阳盐店都可能得到。康戈武先生对王宗岳的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也有两说。他先认为姚继祖在《武氏太极拳全书》所载的李亦畬《探太极拳之源》,“是读聊斋李超武技传后……把王渔洋原文中的‘关中人王宗’,写成了‘关中人王宗岳’”。后面又根据姚继祖“文存”中武秋瀛为《太极拳论》写的《跋》:“右论不知创自何人”,认为“山右王宗岳仅仅是出自武禹襄一人之口的人名符号”。到底是武禹襄作假,还是李亦畬附会?康先生也是一笔糊涂账。那么,杨家、赵堡、吴式、孙式太极拳传人,包括唐豪顾留馨,是否都昏了头,去盲从武禹襄和李亦畬的造假呢? 再说,李亦畬《探太极拳之源》和武秋瀛为《太极拳论》写的《跋》,都是姚继祖前些年才说的。笔者问过李亦畬的曾孙李光藩先生,他否认李亦畬《探太极拳之源》和武秋瀛《跋》在李家的流传。若有,李亦畬必然写在“老三本”中,李福荫、李怀荫及武禹襄之孙武延绪也必然收入1935年的《李氏太极拳谱》中,但是都没有。李光藩先生说,李亦畬的小序是写给李氏后人看的,不涉及争论。若要造假,为何不把《太极拳论》的作者加到自己头上?徐震在《太极拳考信录》中,也充分肯定李亦畬《太极拳小序》中“王宗岳论详且尽矣”的记载。他说:“武氏之学,出于陈氏,李氏既不讳言,宁需无端引王宗岳以自重。既不需引王宗岳以自重,自无伪造授受以欺人之理。然则谓王宗岳后传陈家沟者,可为实录矣。” 第四,是唐豪发现的《厂本拳经》。此本虽然发现较晚,但属于乾隆抄本,其中太极拳经的标题就是“先师张三丰王宗岳传留太极十三势论”(见唐豪《太极拳宗师王宗岳考》中的照片)。有人怀疑《厂本拳经》的真实性,笔者以为,这本书在考证王宗岳的同时,也是张三丰创拳说的证明,这是唐豪不希望的。而唐豪保留了全部原文,说明唐豪造假的可能性不存在。唐豪只是根据《厂本拳经》中的《阴符枪谱序》断定“山右王先生”就是“山右王宗岳”,康先生却用王宗岳“是明代人”的说法否定了唐豪的考证,而《厂本拳经》中“先师张三丰王宗岳传留太极十三势论”的标题,又该如何否定呢? 综上所述,王宗岳是无法否定、确实存在的太极拳大师。杨家和赵堡所说的两个王宗岳的传承关系都很清楚。无论按杨家或赵堡之说,王宗岳都是近代太极拳的开拓者。如果把张三丰及其以前的韩拱月、许宣平、李道子所传称为太极拳的“传说阶段”,则有清以来的太极拳,就是有连续记载的发展阶段。当然,《太极拳经》的作者只能是一个王宗岳,但是由于人名相同,传说亦有混同,只要大家都承认著有太极拳经的王宗岳,具体细节就是次要问题了。 顺便说说,近几年来,河南博爱县唐村又出现了一个王宗岳,说是唐村李氏第十二世李鹤林(康熙五十五年五月初五日出生)的弟子。李鹤林七十八岁生日时有人赠“武元杰弟”匾一块,“据村民回忆”,匾上的署名是“弟子王宗岳”,但是匾牌毁于“文革”。温县有人将其作为唐豪考证的佐证,博爱有人又有争夺太极拳发明地之意。笔者不想对此作出任何评论。 一个费解的“解读” 提到河南温县被命名为“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并由中国武术协会为其挂牌,使人不禁想起“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埋了三百两银子,反要插上“此地无银三百两”的牌子。隔壁张三偷了,又换上“隔壁张三没有拿”的牌子。河南温县的“太极拳发源地”,不正因为愈来愈多的遭到驳斥,才要命名、挂牌,还得“解读”吗?而康先生的权威性《解读》,倒使人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这块牌子到底有多大价值! 首先,作为对“中国武术太极拳发源地”的解读,却没有拿出一条“太极拳发源”的证据。为什么《陈氏家谱》中根本没有“太极拳”的字样?为什么直到《陈氏太极拳图说》的出版,陈氏族人也未提出陈家创太极拳,反而把《杜育万述蒋发授山西师传歌诀》作为附录?《陈氏家谱》中陈王廷“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的“旁注”,是否可靠?如果可靠,为何是“旁注”?而且一直注到二十世纪的陈鑫兄弟,后面还有“森批”二字?陈王廷的长短句“闷来时造拳”,出现在陈鑫所写的《陈氏家乘》中,有何理由证明这是陈王廷几百年前的原作?陈氏《文修堂本》只记载了五套“捶”,没有太极拳;《两仪堂本》才把“头套捶”亦称太极拳或十三势,而唐豪顾留馨说陈氏拳有“五套十三势”,算不算欺骗?所有这些关乎陈氏创拳的重要问题,康先生哪有一点一滴的“解读”? 其次,康先生“谨取各式太极拳传人的文据为凭”,证明“现传各式太极拳皆溯源至河南省温县”,但他只叙述了各式太极拳自温县之后的“流”,而回避了各派所述的太极拳之“源”。比如在叙述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的“文据”时,都引用了李亦畬的《太极拳小序》,但都从原文中摘取拼凑了这样一句话:“我郡杨某从‘河南陈家沟陈姓’学太极拳”。而李亦畬的原文是:“其精微巧妙,王宗岳论详且尽矣。后传至陈家沟陈姓。神而明者,代不数人。我郡南关杨某,爱而往学焉……”康先生颠倒顺序,改变原文的做法,实难掩人耳目。对于赵堡太极拳,康先生干脆排除在外,改用了新近树立起来的“和式”太极拳。试问,除了陈式和“和式”之外,杨式、吴式、武式、郝式、孙式、李式太极拳,哪一个主要传人的“文据”认为太极拳创自陈家沟?没有!黄河经河南省流到山东出海,能否说黄河发源于河南? 康先生自然明白,回避“源”的论述,只叙述温县之后的“流”,实属空谈。于是他还要“截流”,截流的着眼点就是否认王宗岳蒋发的存在。截流的工具,就是“1+1=0”和“走出传说”“查无史据”等。如果说发展,康先生在这一点比唐豪顾留馨多了一点技巧。可惜这些技巧,谈不上真正的学术考证。《解读》难解,也好解,“弄巧成拙,原来如此”而已。 最后,笔者想说一句话:太极拳源流的争论,也许还要长期进行下去,但是,即便再来一次“焚书坑儒”或“焚书坑道”,张三丰、王宗岳、蒋发的名字,也不会从中国太极拳的历史中被抹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