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拳是个古老的拳种,由于它集健身和技击为一体,且又具有动作缓慢、柔软美观的特点:深受群众喜爱。因此,在全民健身潮中形成太极拳热,是很自然的现象。但是,人们不禁要问:当今流行的太极拳与传统正宗的太极拳一样吗?要回答这个问题,不是用一个“是”或“不是”就能说清楚的。 传统正宗太极拳的“规则”,基本上是内在的,不可以单纯用形体外在形象来解释。譬如,“含胸拔背”,在外在形体上讲,是指胸和背都要平正,不凸不凹;在内里说的是一种主要的感觉——气感。 “含胸”,是指胸部内气向胸腔周围弥散,形成圈状,好像把胸腔包围住一样,含者包含也,是谓含胸;“拔背”,是指气贴于背,即“牵动往来气贴背”那种情况,就像热得出汗,内衣贴在脊背上一样,实际上没有出汗,内衣也没有贴在脊背上,而是一种内气运行中的感觉。 在牵动往来气贴背较充分当中,与“顶劲”“沉气”上下对拔对拉相配合,在背部就出现了一种上拔的劲势,是谓拔背。笔者习惯把“含胸拔背”称之谓“开胸歼背”,因为这样既形象,又好理解。胸开了,气就通了;背开了,气就顺了。胸开背开了,相应的感觉也就都有了。胸和背,都是腰脊的一部分。“开胸开背”(含胸拔背),实际上是腰脊带动四肢运动的一种劲道。 “沉肩坠肘”看来好像是外在的,但有其内在的意思。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是“肘”离“中盘” (腰圈)最近,是内里与外面,手臂与周身相合的关键之处,因此,要求“肘”要曲坠,意向“中盘”。再就是“沉肩坠肘”与“开胸开背”相辅相成,二者到位了,气就下沉丹田,做得充分了,可加强丹田气感;“气沉丹田”了,自然就“顺项贯顶”,“虚灵顶劲”形成。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开胸开背”“沉肩坠肘”这四个要领都做得到位了,充分了,胯气圈,腰气圈、肩气圈就相应形成了。这里气感充盈,就达到了“气遍身躯不少滞”了。这四个要领,是最基本的,能够做得到位了,充分了,其他规则也相应容易做到。这是因为太极拳的各个规则之间是相通的一个整体,这恰恰反映了人体各个机能之间是相通的整体一样。太极拳,能够把人体部分和整体机能的潜力充分激发和调动起来,使之达到不可思议的美妙境界,让人体超常受益。 原来,人们在后天本能地自发地演变出一种拙力,这种拙力背离了力源——腰脊,四肢自动直动,已成积习。四肢自动直动的结果,给人体带来了种种弊端。譬如:腰躯相对停滞,内脏得不到应有的活动,疾病丛生;身形前弯后弓,凹胸凸背,形成病态;下肢负重,无上力转移,易引发腿疾等等。 《武林》杂志2004年10期彭国相先生的文中说练太极拳的人甚至名运动员出现膝痛,原因就是后一条,说具体点儿是由于习练不得法,背离了太极拳的规则。太极拳极汫究力的对称,《太极拳论》云:“有上即有下”,反之亦然,人们只知道向下“放松”,却不晓得向上“提顶”(以“神”提顶),因此,形成松塌,下陂负重过量,导致膝关节受损。 彭文还说:“广大习练太极拳的群众,正在受到伤害,然而他们却不知道,因此急需尽快解决。”怎么解决呢?原则地讲,得回到一个哲学概念上,即“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事物也都由一定的内容构成,没有内容,形式就不能存在;没有形式,内容也不能存在。太极拳的拳式,是由太极拳的理法决定的。 当前有些人练的太极拳,保留了传统太极拳的拳式——形式,而背离了其理法——内容,当然要出毛病。出路有两条:要么走传统正宗的太极拳路子;要么就完全改成体操式的高姿式、快动作。 太极拳的“力道”,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应该说,这是一门学术,是太极前辈先师的精心研究和伟大发现,是一项了不起的功绩。太极“力道”及其规则,或者说太极拳功夫,既符合生理学、力学和哲理,又吸取了祖国传统的关于人体筋络穴位的相关东西,而且还融合了道家、佛家的修心养性功夫,相当缜密完善:它是健身和技击的最佳拳种,是对上述人体“拙力”及弊端的校正,对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也有独特功效。它是祖国,也是全人类的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鉴于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学习传统正宗的太极拳。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