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侠客,始于战国,盛于汉,随着朝代轮转变迁,从士族到布衣,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一派精神代表——战国任侠,汉朝后的游侠、豪侠,唐宋的剑侠,明清的儒侠。 从先秦到民国,两千余年,国人心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侠客情结。因为在封建社会,所谓为强为恶者,几乎全部来自社会上层的贪官污吏和豪强劣绅,因此,侠客的剑锋所向,大抵在统治阶层。 他们自立规则,听命于内在的道义召唤而不顾朝廷的制度律令。他们拥有秉持正义、锄强扶弱、生死不惧、大智大勇、一诺千金等多种美德。由于武功成为实施侠义行为的必要条件,所以靠侠义出名者大多拥有高超武术,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的“武侠”。比如著名的荆轲,专诸,虬髯客,红线女,白宫泰,甘凤池,吕四娘,窦尔敦,徐良,王五…… 随着枪支火炮的盛行,刀棒拳脚渐渐失去了对抗时的优势;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有危有难时求助于法律法规渐渐取代了求助子英雄个人,于是,历史意义上的武侠便不复存在。但国人心中那根深蒂固的侠客情结在和平年代里也需要有个宣泄的出口,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在现代生活中也需要传承和发扬,于是,在小说和影视中,“武侠”成为不可或缺的角色——黄飞鸿、方世玉、霍元甲、陈真、张三丰…… 武侠小说和功夫影片盛行于世,于是有人说,没有李小龙,就没有中国功夫在世界上的地位;没有《少林寺》,就没有中华武术在当代的辉煌。然而一些尚武主人对此嗤之以鼻,认为那些中看不中用的“表演”误导了人们对武术的认识,让世人觉得中华武术就是靠钢丝、压弹簧特技做出来的。 文学影视功夫作品是否阻碍了中华武术的发扬光大之路?至今,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没有统一。看看影视界”功夫明星”的档案,不难看出,银幕上精采绝伦的武打动作不是全凭电影导演艺术加工成的,背后都有些真才实学。然而,要说他们就是中华武术的代表,显然不能让人接受。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