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尽管武术作为体育项目己于1916年就开始列入学校教育之中,但是武术教育却从来没有从根本上在学校扎根,不少中小学的学校武术已经“名存实亡”,造成强化的武术教学指导纲要和弱化的武术教学实践之间强烈的反差。[]]学生缺乏的是习武、演武的自信心和想象力,他们大多只是简单地进行肢体动作的模仿,不知其所以然,因为教师没有讲清动作内涵及其运用.学生没有领会动作的精妙。致使多数学生在演练武术套路时目光呆滞、端肩扣胸、心虚气短、肢体僵硬。本文引入“力感体现”,从根本上把武术套路技术习练与精神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武术技术动作的内容与形式紧密相联,共同构筑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充满内在含义的武术动作符号。 1学校武术的体现形态 人的身体为物质和精神的一体化实体.是人类思想和灵魂的载体.身体的运动是人体内在倾向性的外在显现。[2]习武者以身体感知武术.以动作的内在质量和外在形态紧密切合.将其体验到的武术套路技击意象和人格修养通过适当的武术形式.共同构成了具有丰富表现力的充满内在含义的动作符号。因此.在学校开展武术教育.有两种形态.一个是外在的“物质”形态.一个是内在的”文化”形态。 1.l物质形态的学校武术 学校武术套路的物质形态,首先表现在拳脚身形的型.法上。一个完整技术动作.由两部分组成.即型与法。“型“是指身体的外形姿态.有手型、步型和身型;“法”是指武术套路中表现攻防技击技术的方法.分手法、身法,腿法,步法以及眼法和器械方法。其次.还表现拳脚身形在攻防技术动作的组合结构上.即由一定数量的拳脚身形在一定空间内按照武术技击攻防规则组合而形成的一种拳脚身形动态的击打节奏关系。实际上.它是一种通过空间而体现出来的武术攻防技击语言。它和拳脚身形的型、法一样.也是武术套路表现攻防技击的一种手段。拳脚身形以型.法来表现武者的“动圆定方”的形式美感和技击手段.而结构则是通过拳脚身形之间的击打节奏关系.从另一个角度强化表现这些内容。 1.2文化形态的学校武术 武术以具有模拟自然形态、陶冶情操、表现个性、展现人格等多种功能而构成其独特的武术内蕴.这一切都是在武术技击技术的型,法实现以后.经过一代代杰出的武术家不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智慧.为纯形式的武术拳脚身形技术源源不断地注入社会和人文精神内涵.形成多重交叉复合的文化结构。而学校武术的文化形态主要表现在民族精神、武德、个性表现等方面.以此来完整人格。 ”文化”形态的武术,是武术生长的社会环境、文化对原生态武术进行侵入、改造的结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派生物.它既存身子武术形态的武术之中.以物质形态武术为基础,受它的制约.也以其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内容.给物质形态武术提供一些指导性创造。但是.两者又是一体的。 1.3力感是武术物质形态和文化形态关联的基础 武术具有美感.是因为武术拳脚身形的型、法、结构,乃至习武者鲜明个性和崇高武德.无不体现一种矫健活泼、生意盎然的生命活跃之力.正是这”力感”.构成了武术套路活动的演练、欣赏一切审美活动的基础。[4] “力”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从物理学上说.力是一种能够导致物体移动或变形的运动能量。作为一种运动能量.“力”具有许多形式特征.它具有刚柔之性.长短之度.强弱之别.还有形态的千变万化。但是.艺术中的力是一种虚幻的力.一种效果,只能通过视晶体的摄入和交感神经的转译而传达到大脑神经中枢的美的感觉.可以被感知.但不能像物理的”力”那样显之干仪器。学校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是像传统武术那样追求技击价值的实现.所以.其本身实际上是作为“武动”的艺术来进行教学的。 2学校武术的力感体验 学校武术作为物质形态和文化形态是统一在“力感”这一基础上的。学校武术教育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认识到武术文化中的”力感”.通过人体的皮肤、筋肉、关节,神经、大脑神经等层层传递到体内深处.唤起深藏子内心的武术情感,形成内在倾向性.调动生命的潜质.完成武术教育由外向内的感知过程。进而.内心对武术文化的力感体验,又由意识引导通过躯体的各种器官进行释放.完成武术教育由内向外对武术文化精神的传递过程。 由感知到内化.就是学生对武术教育的体验。这种体验不仅仅只是学生对武术技术的直接的亲历性的体验.还有学生个人气质差异所造成的独特性体验.和随着武术教育过程的不断深入而形成的流变性体验.当这种种体验由量变到质变时,就形成了超越性体验.最终完成武术教育.培养了自身完整人格和提升了人生的境界。 [page] 2.1 “型”的力感体验 学校武术中的“型”有静态和动态之别.二者的力感来源于身体外在造型的张力和内在精神气势的外显.也就是 ”内蓄其力.外呈其势”。”内蓄其力”是指武者形体造型中蕴含的一种可感的力量;“外呈其势”是指武者形体造型中呈现出一种运动的趋势。即静中显动、动中有静的意味。 2.2“法”的力感体验 学校武术中的“法”是表现攻防技击的方法.包括动作路线、着力点等.其力感来源于运劲发力的“视觉撞击力”.即将“全身之力”发出时集中于一点。虽然武术种类繁多.运劲发力形式干变万化.但是.表现在“法”的力感上则是动作急停造成运动连续性中断而具有的审美效果。 2。3“结构”的力感体验 学校武术的结构并不像语言文字那样.有着固定的语法、正式的规则、确定的符号和连绵不断的连续意义单元.它的结构只是单个拳脚身形的力感形式组合.形成有攻防技击意味的力感片断.是动作编排和武者有意识、无意识的重复演练之中形成的一种节奏.它大多只是一种攻防击打的感觉和内心澎湃鼓荡的情绪。因此.学校武术的结构力感主要是通过单个拳脚身形力感片断组成的攻防击打节奏。这种节奏是力感元素量度的变化、组合方式的差异而形成的.体现了空练击打的质感。 3基于力感体现的学校武术教学模式 习武者将体验到的力感通过武术的物质形态体现出来.实现学校武术教育目的.达到动作内在质量和外在形式的完美结合.实现人格的统一。但是力感不是一经体验到就能够完全体现出来的。因此.学校武术除了教学.使习武者能够准确体验武术文化精神之外.还要通过训练,强化每个习武者体验到的武术文化精神的表现形式。所以.基于身体力感体现的学校武术套路教学模式将是拳脚身形的型,法和结构中力感的训练模式。 3.1型的力感训练 型的力感来源于拳脚身形造型的张力。将静态造型的训练作为学校武术教学的基础.在各个学段.根据所授拳种的不同,挑出一些该拳的经典静态动作作为型的力感体验动作.通过改变内蕴张力的大小、静止时间长短、拳脚身形空间的搭配等进行训练,感知武术套路静中寓动的独特拳脚身形造型。 3.2法的力感训练 法的力感来源于运劲发力的视觉撞击力。将单势运劲发力的训练作为学校武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各个学段.挑出能够代表所授拳种风格的单个动作作为”法”的力感体验动作.通过改变发力强弱.运动快缓.运行幅度的长远与近短等进行训练.体验武术单势动作攻防技击的击打力感。 3。3结构力感训练 结构的力感来源于动作组合变换攻防节奏的结构张力。将组合动作的训练作为学校武术教学的主要内容。在各个学段.应将主要精力放在所授拳种的经典组合动作上.通过组合动作的变招换势来体验攻防节奏的力感变化。 4结语 学校武术作为习武者的力感体现.是对融入武术攻防技击主力的赞美,它是在习武者鲜明意志主导下的身体教育的结果。无论在官能感觉上.还是在抽象的精神层面上.武术的身体都集中体现了民族的、时代的特征。现代的学生习武.已不再是教师主导一切.学生盲目服从.紧随其后的比比划划。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就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只有培养身心一统的学生.教育才有成功的可能。因此.基于学生人格完善的学校武术教学,应该注重学生身体体现能力的发展。所以.在各个不同学段中.武术教学将是先感知武术的物质和文化形态.找到两者统一的基础.通过力感变化.体验丰富的攻防技击动作质感.并联通到精神层面.体现出动作内在质量与外在形式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