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互动交流 武林杂谈 查看内容

苌乃周武技书与太极拳

2009-4-30 09:21|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2764| 评论: 0

苌氏武技书

 二百年前徽班进京为乾隆皇帝祝寿,其后徽班在北方其他剧种影响下,形成了“大戏”京剧。大约在同一时期,或者是在同一朝代里,中国武术受明末清处发展起来的内家拳的影响,吸取了传统的民间武术精华,形成了这一套既有高深的理论,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武术奇葩太极拳。用辨证唯物的观点分析历史,武术应该属于上层建筑。在康乾盛世,政治上长治久安,经济文化也有相应发展。武术由于长时期和广泛的民间实践从感性认识发展为理性认识,这都是太极拳形成的客观条件。我们不相信有神仙,太极拳也不可能是任何个人在短短的一生中所能创造。太极拳也不象金银财物,可以公开的或秘密的随意传授。功夫来源于时间和经验的积累,任何一个武术家,如果没有长时间勤学苦练,没有“身经百战”,在拳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就不可能在武术上有真正的成就。因此,我非常反对过去所称的某人传某人的那种说法。我想这些道理应该都是容易理解的。


    根据唐豪;徐哲东以及本人的考证,在乾隆年代,对太极拳作出历史性贡献而有椐可查的有三人,即王宗岳、蒋发和苌乃周。苌乃周论武技书六卷七十四篇,不自称为内家拳或太极拳,但所论很多与太极拳原理基本相符。书中用语也有许多与太极拳经典著作相同。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以及彼不动,我不动,彼欲动,我先动。可证明太极拳是从我国民间传统武术演变讹传而成,此与徽班进京和其他剧种互相渗透而产生京剧情况相类似。这是我个人的见解。


    现将苌乃周论武技书中与太极拳论一致部分,作简单介绍:


    “借行气者,借人之气方行而打之也。盖彼之势即发,已近吾身,尚未落点,我即趁此机会,发我之势,彼欲退不得,欲拦不及,再无不妙之理。若稍前彼尚可退回,稍后则我已吃亏。所谓后发先至者也。如此则迎机赴节,随时得益,不患技之不高矣。”


    按此法为推手时所常用。行是活动的意思,气就是劲,借行气就是在对方出手,但尚未到达目的时,借对方的劲打之,此法犹如排球比赛时在网上打探头球,势骤而威胁大,使对方难以防卫。


    “ 手一出,气着一面,不能四面俱着。力直出者无横力,我截其横。横出着无直力,我截其直。上出着无下力,我挑其下。下劈着无上力,我打其上。斜正、屈伸,无不皆然。我出手他若用此法,我不回手,惟转手催二气以打之。他再变,我再转手催三气以打之。此埋伏之法,出其不意,但须占其行气,方能入彀。其气未停,我乘而摧之,则可东可西,无不左右逢其源。其机只在一动。他动我即动,他自不暇为力。若待他不动而我方动,他反乘我之行气矣。其间不容毫发学者宜留心。”


    按直劲横打、横劲直打,亦是推手常用的手法。如我出手,他若用此法,惟催二气以打之。他再变,我再转手催三气以打之。意思是待他出手打我时我立即变为虚手,接他来劲而再打之所谓占其行气,就是接其来劲,此方法可以一而再,再而三,连续变化。功夫越好,变化也越多。其机只在一动,即所谓方法先机一动中是矣。

[page]

 


    “炼形合气,炼气归神,炼神还虚。形者手足官骸也。气者阴阳周流也。神者心之灵妙,触而即发,感而随适也。阴阳本太极,太极本无极。至无而含天地之至有,至虚而含天地之至实。不参色相,不着蹄筌,以迹求之,则失矣,始不着力,方能引出自然之力,且可便于转换。”


    这一段完全与太极拳原理一致,可以作为王宗岳太极拳论的补充。炼形合气,用白话可解释为练拳架必须与内气运行一致。触而即发,感而随适,已进入拳论所谓之阶及神明阶段。至无而含天地之至有,至虚而含天地之至实,为老子道德经基本哲学原理。太极拳不是不用力,而是始不着力,方能引出自然之力。


    “ 阴阳入扶论。炼形不外阴阳,阴阳不明,从何炼起?督脉行于背之当中,统领诸阳经。任脉行于腹之当中,统领诸阴经。故背为阳,腹为阴。俯势为阴势,却是入阳气,益督脉,领诸阳经之气尽归于上之前也,仰势为阳势,却是入阴气。益任脉,领诸阴经之气尽归于上之后也。以背为阳,太俯而曲,则督脉交任,过阳入阴,阴与阳附合也。太仰而弯,则任脉交督,过阴入阳,阳与阴俯合也。阴催阳,阳催阴,循环无端,凡筋斗旋转势用之。


    这一段论人体在运动中与平衡动作中阴阳演变的原理,非常精辟。这种原理我们平时习用而不自觉,主要是由于没有好的理论指导。学者对此文应熟读深思,结合实际,默识揣摩,必然大有脾益。在生理学上,身体运动对两组肌肉,即伸肌和曲肌,必然相互配合,才能保持身体平衡。以翻跟头作为形象化说明,在前翻时为俯势,因俯势入阳气,不将阴气扶起,则偏于阳,必有领拉前裁之患。后翻时入阴气,不将阳气扶起,则偏于阴,必有推掀后倒之虞。不但前后如此,其他左旋右转,莫不如此。在打醉拳时,动作忽前忽后,忽仰忽俯,忽进忽退,忽斜忽正,势无定形,但必然符合阴阳入扶原理,阴阳不相勃谬,乱而却不乱也。


    “回环者,合之半。尽者,小回环。凡拳势有直入者,此发势也。有抡圆圈者,有将手一拧者,皆是回环之意,只以退为进一语尽之。但合在为合之先,先将自己气力一振,一聚回环。即交手之时,所用之势,因我身初进,为粘他身,上不必着力发泄,故必须回环以擎其气。若既进彼身上,即便发势,恐仍力尚未足,故需再加一尽,气力方勇而人莫当。故学此道者,先抡大圈,渐抡渐小,迨与成时,则有圈而不见圈,纯以意知自不着迹”。


    回环者,合之半。合就是蓄劲,在蓄劲到达一半时即改变方向,所以回环,就是走圆圈之意。尽字苌氏原文中谓尽着?也。这个?字我查了康熙字典,解释为多角形,或有几个面的意思。我个人肤浅的体会,尽字是指?劲。在推手或正式交手时,?劲不能只有一点,要几方面都照顾到,所以用一个?字。这样解释是否,还望读者多加指教。尽者小回环。如果尽可解释为?劲,那么?劲实际是用一个小回环,这一点我们有很大的启发。交手在最后落点时再加一个小回环。我的见解是把对方的劲引出来再发,必然是事半功倍,威胁更大而使对方无法阻挡了。


    “学拳不拘老幼不怕暗昧,只尽得心,舍得力,不成不休矣。夫子曰,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静而思之,信然信然。”


    不管怎样年老体弱,只要有信心、决心,也就是尽得心,舍得力,我虽条件不如人,人家一天能学到的,我花上一百天去学,人家十天能学回的,我花上一千天去学,最后一定会成功。这就是马岳梁老师平时所教导的切和恒的道理。只要切切实实,认认真真的去练太极拳,持之以恒,最后一定会有所收获。

5

点赞
6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11 人)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