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王井洲 卢 玉 在对于学校武术课程改革应坚持的观点上.当前理论界存在着武术文化论和武术体育化论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其中,武术体育化论者坚持学校武术的健身功能.认为武术技击文化已经过时.武术文化是可以改变的。这些观念是值得商榷的。第一,关于武术课程观点的论争,应从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出发,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才能得出结论,第二,武术课程改革的时代性必须立足于传统,要深入研究武术教育的实际和学校武术的文化资源。第三.武术课程内容不能随心所欲地改造,只有深入地洞察社会需要.积极利吊武术的文化资源.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课程的改革是“按照某种观点对课程和教材进行改造,是课程变革的一种形式。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的”。课程的价值观念不仅制约着课程目标.还直接影响课程的性质、动力及资源和行动策略等诸多方面。武术文化论与武术体育化论是学校武术课程改革所持有的两种观点。近年来,武术课程改革围绕这对观点,学术界进行了热烈反思,不同观点产生了激烈交锋。 在理论反思和思想交锋过程中,凸显出来的深层的理论问题是,学校武术课程的改革要坚持哪种观点?是推到重建走文化武术之路.还是选择恰当的改革方式,持续走武术体育化之路?其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等等。对这些问题进行系统的理论探究,对建设学校武术课程理论和优化武术课程实践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两种相对观点之争 在关于学校武术课程改革研究的诸多争论中.不断提及并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是:武术课程的改革要不要持续走体育化之路?武术体育化后还是不是中国武术?围绕这一问题.当前体育界形成了两种相对观点.即武术文化论和武术体育论。 武术文化论的基本观点是:文化性是武术的核心和灵魂.与母体文化紧密结合的程度是学校武术发展盛衰的决定因素.技击文化价值是武术多元价值中的主体.建国以来的学校武术课程建设和改革从武术体育化的健身价值功能出发.从而导致武术课程改革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严重问题.并使得当前学校武术教育进入到一个瓶颈期。这是众多武术理论反思者所共同坚持的基本观念。 针对人们指责武术课程内容严重脱离和削弱武术文化的批评.坚持武术体育化论的权威专家们隐晦地提出了武术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观点:在西方强势体育发展不可逆转的今天,武术只有朝西方体育化方向改革、坚持健身的主导价值,学校武术的发展才有出路。这间接地承认了一个事实.即武术课程内容的改革是脱离传统武术文化的。 概括说来.在关于学校武术课程改革应坚持的基本观点问题上.武术理论界专家之间存在着本质的理论分歧。一方认为武术课程的改革应从弘扬武术文化出发.在坚持”特色武术”的基础上体现时代性。另一方则坚持武术课程改革的体育化方向.武术体操化、舞台艺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只是学术论争,各方都可以各抒己见.再偏执的观点都有其片面的深刻性和启发性.有其存在的价值和理由。但作为拥有全国近五分之一人口的学校.武术课程的改革.首先不是学术问题.而是重大的社会公共事务。在处理公共事务上.我们必须诉诸公共理性.即它的理论主张和行动策略必须建立在全社会的基本共识之上。由此.我们不禁要问:这两种观念哪种具有公共理性呢? [page] 2、应坚持的基本观点 坚持武术课程体育化改革的专家认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已经落后过时,不破除这种体系结构、不吸收西方体育的科学文化要素.学校武术的发展就没有出路;文化的时代性决定了将西方体育的舞台艺术等文化因素糅和到武术中进行综合、创造才能体现学校武术的时代性.才能弥补目前学校武术因落后其它体育项目而造成的劣势。在这一观念的背后.有几个基本问题值得探讨.一是传统武术文化是否已经过时;二是不同文化系统的因素能不能相互融合;三是武术课程改革的内在因素与规律。对此.很有必要认真做一番讨论。 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需要建立在实践基础上.不能盲目地将国外的一些理论进行翻译和组装之后就成为我们进行改革的理论基础。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实条件出发.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是我们必然的选择。在价值的辩论上.观点新不新是相对次要的.关键在于观点是否正确。对于文化的发展.毛泽东曾提出应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发展路线.民族性是文化发展的立足点。这是长期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的基本社会共识.更是我们课程改革应坚持的基本观点。在当今中西文化争夺和我国民族文化复兴的背景下.坚持这一文化发展策略对学校武术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学校武术在逐渐失去真我的改革征途中.已给实践带来诸多不适。正如著名武术专家邱丕相所言.“长期以来.武术和体育一道.而对武术的文化属性及其发展的基本规律挖掘不够.这是武术学科在科学化演进的历程中出现空洞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对武术课程的改革上我们需要着力研究的是学校武术文化资源的拓展性开发和学校武术发展的自身规律。还需要我们下大功夫了解21世纪初期中国课程改革的内在制约性规律.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的理论判断和行动决策。 3重点探讨:学校武术文化资源与创新 ”在课程的改革过程中.判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要取决于什么样的课程价值观”。在学校武术体育化的改革价值主张下。学校武术课程的目标主要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作为上位目标.价值观的趋附直接影响武术课程的改革性质、动力及资源和行动策略等诸多方面。武术课程内容主要以竞技套路为主.各地方教材以武术的地域性特征渐进性地安排了部分地方拳种和攻防散打项目.这些拳种项目几乎无一例外地经过“竞技化”改造。透过当前学校武术教材.我不难发现竞技套路与散打项目已成为学校武术课程体系的两大“主打品牌”。不可否认.这两大“品牌”项目在发挥学校武术教育上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回顾历次武术课程改革.所谓“彻底改革”重点都是放在降低学习难点,推行出“简单易行”的教材体系。武术体育化价值观点主导下的历次武术课程改革在实践中都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当然我们要承认其改革的价值主张对当前的武术课程改革具有启发意义.但以武术体育化的功能理论来支撑21世纪学校武术教育.未免有些单薄。 武术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体现自立,自卫.强身.健体、修身的自我运作.承载着哲学、兵学、医学.美学艺术.宗教伦理道德等诸多文化资源。近年来.有专家指出学校武术应以发挥其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为己任。这种提法符合我国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背景下的要求。显而易见.这只是武术文化资源之一.不是唯一指向。从现有研究状况看,对武术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创新尚未形成学科化体系。因此.如何建立学校武术文化资源的学科体系.不仅关系到武术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评价等问题。也是我们在武术课程改革中面临的必须突破的重要难点,不突破这一难点.武术课程的改革就不可能做到彻底。 . 在武术课程内容的改革与创新上.有专家提出可以大胆地将学校武术内容和一些现代健美操之类的练习方法相结合.不必顾及是否会离经叛道。这些提法显然对课程内容创新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但将打练结合的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武术进行舞台化.还需要认真探讨。我们知道.以健美操为艺术表征的西方体育与以武术为代表中国传统体育归属于各自的不同的文化系统.这两大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可解性和可容性.不同文化系统的因素可以融合.但这种融合不是随心所欲。因为”一个文化系统所包含的文化要素.有些是不能脱离原系统而存在的”。正因为如此.武术与西方体育某些因素之间的”舞台搭配”需要我们从文化系统的内在规律中认真思考。 4深入探讨:武术课程改革的社会制约规律 武术课程改革同样离不开社会的制约.这是教育的社会决定性规律在课程领域的具体体现。众所周知.课程主要由社会需要.学科发展水平及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与规律所决定。在这三个因素中.社会需要又是主导因素.影响武术课程发展的社会因素如政治、文化、传统等.它们构成、决定武术教育性质和状态的基本力量。当然.武术教育也受他国武技(如韩国跆拳道.日本柔道等)的影响.这就是武术教育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大体看来.武术教育可以区分为本国需要和国际背景。毫无疑问.我国武术课程的改革,必然要考虑国际体育背景、他国发展较为成功的经验和现代体育发展趋势.但是.其立足点则是本国的”特色武术”。从这个角度来说.传统文化资源与因素乃是武术课程改革的主要社会基础。 课程体系的问题.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问题是课程的内部局限性.在价值主张一定的情形下.只是课程结构不够完善.课程内容不太合理.等等。解决这类问题的过程属于课程改良.是不推翻现行课程体系的量变过程。另一种体系的性质变异.即整个课程体系的价值主张已经不适应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即课程的价值主张已无法从整体上应答课程改革的社会文化传统时.这就需要整体反思课程体系的价值主张和内容组成。当前的武术课程改革是内部改良还是范式转型.这种变化不是自我规定.而是取决于武术文化资源的价值功能.尤其是整个社会发展对学校武术提出的内在要求。 基于此.武术的课程改革要获得充足的社会动力,就必须立足文化传统.洞察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 结语 按现代课程论的理论.价值观点是制定课程改革行动策略的重要依据。它不仅制约着课程目标.蕴含着课程改革的基本资源。在当前形势下.武术课程改革是从价值观念出发.用文化观念来剪裁武术.还是从体育出发.用武术来取舍观念,这已经成为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学校武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其改革的观点、理论基础和行动策略就要从文化学和课程理论上加以解释和探讨,这在方法论上具有重要意义。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文化学的发展应坚持“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的方向。具体到学校武术课程中.即我们要以学生为本.坚持把学校武术的民族文化性作为课程改革的立足点.不断开发和研究武术教育的文化资源.建立武术文化学科体系。这是武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