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极拳此一名词为众所周知,是因为武禹襄出示了署名为王宗岳之«太极拳谱»。既使至今仍有人质疑是否有王宗岳其人、太极拳论是否为王宗岳所著;但此后陈家之老架及新架,杨家之软拳、化拳、长拳和绵拳都改称为太极拳。 杨家太极拳来自陈家之头套红炮捶老架,但开展松柔,与陈家拳威猛敏捷截然不同。显然其中经历重大变革;合理的推测是有其它炼拳内容引入。「易学得太极图说而众理一贯,拳术得太极功而各家统一。」杨家太极拳引入者应是特定之道家内功修炼的理论和方法。 因为太极拳是以实践为主的技能,用文字或语言来表达就有失真之虞;而且修炼太极拳并非一蹴可及,是化繁为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层次分明及要求确实的;前面所学、所练的,就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上砖抱大缸是本门武艺的根本。串拳中,必须将抱大缸的身体要求和感受重现,才能得到练拳的效益;再配合松沉、扭摆、摃杆的原理和技巧,用最少的力量、借力使力来变动身躯和四肢,串拳完毕如同未串拳一般,才是真正的在练拳。 抱大缸除了要利用舒节功操所建立的生理条件外,在各项要求当中,最重要的还是松、静、沉。将筋骨摆正,才能将肌肉松弛!在越吃力的部位、或越酸麻的时候,越要用意念来放松它;做到了自然气血通畅。 「太极者大中也」、「直者至中至正,不偏不倚也」、「儒曰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中之一字,乃三教圣人之心法。」中者不偏不倚、正者无过不及;用「大中至正」来形容上砖抱大缸最为贴切。 «管子»内业篇:「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乃能戴大圆而履大方,鉴于大清,视于大明。敬慎无忒,日新其德,偏知天下,穷于四极。敬发其充,是谓内得。」、「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心在中,耳目聪明,四枝坚定,可以为精舍。精也者,气之精者也。」,«庄子»庚桑楚:「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者无为而无不为也。」 杨澄甫说:「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方中即是心!心定加上足有根就是中定;而且先要明了掤、捋、挤、按四正手及进、退之身法才能保持中定。无论何时何处,皆能恰如其份不失机势;无论是动是静,皆能从容入定。 站桩是太极拳最主要的静功。太极起式前的无极桩,其身法即来自抱大缸,为最高桩步之抱大缸。太极拳站桩的方式很多,功操中的马步桩不说,三十七式中的各单式都可以用来站桩。 杨澄甫说:「论太极不在外形之姿式,全在内里劲与气耳,理通之后自悟,神而化之可成全功。」 内丹修炼是太极拳中原来就有的。最重要的线索是在阴符枪谱后之七言绝句:「心须望手手望枪,望手望枪总是其;炼到丹成九转后,心随枪手一齐迷。」 太极拳原来只有十三势之内涵、而无外在常形之定式。「闲心劳形」是太极拳最佳的写照,先「道法自然」,再「巧夺天工」。太极拳是将太极阴阳的道理、运用在搏击之中。在本门是取松、静、沉为总纲 。 太极拳以静制动的背后,是了解了变动的过程和结果。这变易中的不易原则,就是我们必须掌握的;亦即掌握万象的共象。太极拳的象表现在三十七式上,亦是千变万化的搏击技巧之共象;三十七式的共象为八门、五步,八门、五步的共象为屈伸开合,屈伸开合的共象为阴阳互用,阴阳互用的共象为劲与气。三十六式不但合乎天理循环的道理,而且合乎易经三十六宫之变及数,八门合八卦,五步合五行,这是 太极拳的定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page] 在«黄帝四经»中,气尚未成为一个独立的范畴。在«管子»中,气及精气成为一个重要而独立的范畴;进一步用精气来规定「道」。 太极是气,阴阳二气再加冲和之气,成为万物及人的根本。 「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 俞玉吾曰:「心虚则神凝,神凝则炁聚。」 施肩吾曰:「吾尝闻之吾师曰:体虚而气周,形静而神会。」 炼气、养气对于太极拳的技击,是有绝对的必要。道德与功夫,均全赖修持;亦既是全靠力行实践。万千境界,全靠自家体认。修持之初,须先发乎诚心敬意,而坚其信心,立其恒心,养其耐心,本愚公移山之精神,坚持到底,精进不已,终能有成。 在精神修养上、要体会中国易经的内涵 。在体能上、要养成正确的动作习惯。所谓正确的动作习惯是指:将太极阴阳的道理在身上能自然反射而出,不假思索。在杨家太极拳里,是用三回九转的过程来煅炼。 审时度势、量力而为。 由意识引导动作,不仅是以心行气的具体要求,更是闲心劳形、精神修养的结果。放弃那些技术细节,专注于呼吸之类的简单生理反应。所有的动作都在毫不紧张的情形下流畅完成。 平顺自然的呼吸与节奏顺畅、姿态优雅的太极拳之串拳、走势息息相关。 易经和道家思想来自中国远古社会。那时的人们崇拜自然,祭祀鬼神,相信万物有灵。藉由对大自然的研究,和对大自然的了解,人本思想从中产生。后世以鬼神设教,是为了弥补刑、法之不足。 「能抟乎?能一乎?能无卜筮而知吉凶乎?能止乎?能已乎?能勿求诸人而得之已乎?」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矣。」 为了了解太极拳谱的正确解释,亦得从«黄帝四经»及黄老道家入手。顶头悬不仅是要像头顶悬着一样,而且是要顶头之下皆摆正。 「趮胜寒、静胜炅。」或「静胜燥、动胜寒」,正是阴阳二气在体内发生的源头。受«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启发,黄老道将原始道家虚静无为的人生境界,借积极有为的修炼来达成。 «黄帝四经»讲道及天道之目的,是为了给社会、政治、生活等提供依据和准则;亦成为太极拳之指引。 黄老道所祖述的老子,是史书所载、唯一可能徧读连山、归藏、及周易,而且有著作传世的人。其著作虽不是在注释易经,但确实是揉合三易思想内容的作品。 黄老道承继«老子»「道」的理论,并且重新整合,使人们对「道」的「握」和「操」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的依据。杨家太极拳正是对「道」的「握」和「操」。 «阴符枪谱»其思想渊源来自«阴符经»,上应天道秋风之肃杀,下启兵凶战危之戒慎,完成天道生、杀、立、废之循环,刑、德之交替,是绵里藏的金针。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眼睛就是心神之窍,生死之际。」、「心生于物,死于物。」、「不见可欲,使心不乱。」、「应物无住则心生,逐物易移则心死。」、「道由圣传修在已,善由人积不由天。」、「阴,闇也;符,合也。天机闇合于行事之机理,故曰阴符。」 练枪时,力由脚跟而出,经膝、腰、脊、臂、手而至枪尖,这传力的过程及承力结构与变动,是修炼太极拳潜移默识的基本内容。 太极拳不可能是一门纯理性的学科,一种只在纸上或嘴上的知识,它需要实践、自觉和内省等修炼的功夫。它能使我们更了解自已,进而了解对方;既所谓的:「知人」。 修炼是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的基础。松沉、扭摆、摃杆,用最省力之方式、借力使力来变换身躯和四肢等技巧是运用((老子))「啬」的道理、达成身虚为目的之修炼方法。坐忘、心斋、寂然不动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等浑然忘我的方式,是以心虚为目的之修炼方法;由身心虚静而至神灵感通是自我潜能的开发。执持天道、顺应自然是诚实面对自己的必然结果;启悟就产生在融入自然、天人交会的那一剎那!太极拳不仅是身体的修炼,更是心灵的修炼。借由太极观念及法则的融入身体与生活,中国人的理哲和观念才能代代相传、古今吟唱。「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无论文艺或武艺,全頼学者自行修炼。「入门引路需口授,功夫不息法自修。」一个老师,只能在学生身上产生了些变化或领悟了些道理,才去肯定、或者导引修正,给一些参考;再多可能会帮倒忙。 道不远人,人自远之。不要妄想从仙师得口诀,一蹴可成;或寻得仙丹妙药,一朝飞升;平日踏实的修炼才是成功的基础;而且必须在生活中,逐步实践。将太极拳的要求,在自身养成习惯;因为习惯,变成自然;使身心一致,无思无虑,形成自然反应。届时,拳释易、老、庄,体汇精、气、神;虚、静、感、通的效果,必然显现。 任何再好的理念,必须要在生活中实践。若能每日练习,不但能养成习惯,亦可从立身中正安舒、而动作轻灵绵延中,领略到人生难得的体舒心安的滋味 。不求速效,不计近功,由小而大,自卑而高,从近及远,勿忘勿助,为而无为;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因时而动,顺势而行,节节修、节节丢,丢了又修、修了又丢,自然得以妙顺天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