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在论坛里又见到一位朋友抨击时下武术界喜欢开宗立派的言论。正好有些时间,便想整理一下对这件事的看法,润润快生锈的秃笔。 从少年习武以来,随着年龄渐长对武术界的见闻渐多,闲着没事时便会自己琢磨一些道理。比如“开宗立派”这件事。记得古人为追求不朽,极推祟先秦儒家的“三立”理论,即“立德、立功、立言”,称之为三不朽。可见,中国古圣先贤对生死之外的东西看得很重,深知人死之后还有一些东西可以生得更久长。所以纷纷追逐三立。不过三立大多还是文人的理想,对武夫而言,开宗立派倒是件可达“不朽”的人生大事。 但历史也无数次证明了,开业难,守业更难。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人追求不朽的价值观下,武术的门派多如繁星,但能够生生不息,被广为流传的却是又实在不多。以我目下的思考,留存下来的主流大派、干系,其成功因素不外乎有如下几点: 1、有响当当的开山祖师(名声乃凭拳脚赢来); 我认为,开宗立派之根本在于“祖师”!而传宗接代的根本便在于门下辈出“能人”。所以,说到底成功的关键都是“人”。从祖师到传宗接代者,必须能人济济,能人辈出。而风格反而是次要的。我很认同一个说法:没有最强的拳种,只有最强的武者。因为武术门派虽多,但是究其拳理却大同小异,支撑各门各派立世不倒的毕竟还是那些“打”出名声的能人们。他们的禀赋难以复制,带有很强的个体特性,是以越发令人感到武术的玄奥。 在我看来要育出“能人”还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一套好的理论体系与训练方法,好象是一套能人孵化系统;另一个是先天禀赋极佳的好苗子。包括体质、体能、力量、速度、悟性、意志、品格等软硬件的综合素质。好拳理+好苗子,再假以时日地严格栽培,一旦通过某种方式使“好苗子”得以为师门争光,于是一辈“能人”便横空出世。如此,一个拳种或门派便不断地以“能人”唤起大众追随的热情,以至使这个拳种走 这个道理和现代管理学强调的“以人为本”“先人后事”是相通的。 所以,我们不必急于去批评那些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的新门派。只看他的创始人是否有好功夫、有好理论、有育人的本事,再看他门下是否有能人或好苗子。如果这位创始人或新门派果然是“四有”兼备,那这个门派还真有可能被发扬光大以至不朽。如果四有不全,那这个门派的末日也是指日可待了。 所以,有人想标新立异,就随他去吧。那些能人辈出的门派,自然可以不朽。那些浪有虚名的门派,自会昙花一献。又何需你我杞人忧天呢? [page]
第一点联想:破除迷信,反对本本主义。 应当破除对传统武术玄而又玄,虚无缥缈的迷信认识。破除传统武术内容中不符合科学依据的本本主义。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国术永远保持生机与活力。比如:八卦掌趟泥步理论中“平起”是否是真理? 第二点联想:要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鼓励大胆的探索、实验和创新。 传统武术到底牛不牛只能用擂台比赛的方式得到验证。在公开、公正、公平的比赛规则下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如温总理引用诗经的古句 “周虽旧邦,其命惟新”,传统武术是古老的中国文化,但不妨融合一些现代技击技术,通过探索、实验和创新让传统武术焕发新的生命力! 第三点联想:要使每个人,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得到解放,也就是说要有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整个事业就会不断前进。 这句话不必解释了。我以为很多传统武术的民间组织是需要到“起而行”的阶段了。凡是没有行动力的组织和领导干部都需要反复思考温总理的第三点。 联想完毕!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