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氏太极拳”搏击比赛的确让人大开眼界 有幸能在电视屏幕上,观看到经精心剪接的央视武林大会的“陈氏太极拳”比赛盛况。也属不易。央视武林大会的“陈氏太极拳”搏击比赛的确让人大开眼界;赛手个个身强力壮,力大程度总体比前几个拳种赛手要大得多。陈氏“太极拳”见强的“炮捶拳”,因护具因素没有得到发揮。而他们的踢腿,抱摔功夫表现较弱,强项的擒拿功夫也许是规则禁用未见施展。独特的“八法功法”也未见展示。临场体现最多的是拉、推功夫。赛手自恃力大,可以把对手抱起摔下地,相互力拼,竟然把对手左肩关节拉脱位。当然也有个别赛手凭借灵活身势,快捷动作把大个子掀翻倒地。配音员讲这是四两拨千斤功夫。 太极拳已经定位于“健身拳操” 奥运会即将在北京开幕。中国太极拳界也应融合奥运精神,奥运观念,奥运道德发扬光大。太极拳已经定位于“健身拳操”,并向世界各国推广。在健身平台上讲“太极拳”。似乎一切宣传都符合逻辑。打圆慢操,太极理论,运动保健,以五式为代表的上百式套路一一展示等,都在情理之中。 现在新的武协领导对太极拳宣传创新意,大讲太极拳是武术,是传统武术。这样的变卦让人一下子摸不着头脑。难道现在老头,老太慢起慢落的拳操动作,可以搏击争斗?他们的理由是;太极拳原来是可以技击的,现在演变为拳操。所以太极拳是能技击的。太极拳过去能技击是武术,是传统武术。所以现在太极拳也是武术,也是传统武术。武协领导在这样观念指导下,于是陈家沟被封为“太极拳诞生地”。陈家沟和永年“国家级申遗”成功。 [page] 太极拳能是武术,能是传统武术吗? “奥运观”和“国际申遗”观,认为对一切非物质文化,对抗竟技项目的确定,定名,立项都是以现实直观的非物质东西为基准。太极拳已定位“健身拳操”。那么就不应再考慮它的演变过程,它的所取的載体,它的原型的性质。将“太极拳”冠名授给“健身拳操”。就不能再把“太极拳”冠名授给它们的原型等其他的东西。“太极拳”就性质讲不是武术,不是传统武术。就不应硬扣上“武术”帽子。学过摔跤,再来学武术的人,绝对不会讲武术与摔跤是同一个搏击项目。日本空手道不会承认它是中国武术一部分。相扑不会讲是中国宋代的文化遗产。长跑、短跑、竟走都是双腿运动,但分属不同项目。同太极拳类似的上海的“木兰拳”从来不讲它是武术。就是一个刚能开口说话的小孩,也知道小孩与大人的区别。可是这样的简单常识,在当今武术界领导和一些所谓专家、权威来讲,即变成世界难题?难以理喻。 定位“健身拳操”的太极拳无本“申遗” 如果说陈式太极拳在当年陈王廷时,也是“健身拳操”。杨式在杨禄禅时,也是“健身拳操”。那么他们完全可以认定是“非物质文化遣产”。可是历史上,陈家沟和永年地区是兵祸最多的贫困地区。当地百姓生活贫困,习武成风。那有什么闲兴去玩“健身拳操”。所以陈拳和杨拳当年只能是技击拳术。是武术。不可能是“健身拳操”性质的太极拳。这样“太极拳”的诞生地就不可能是陈家沟。创始人不可能是陈王廷。陈家沟和永年“国家级申遗”变成无本之遗产。 “陈氏太极拳”参加武林大会暴露本性 一直以“健身拳操”姿态出现的陈氏太极拳,现在居然能参加央视武林大会比赛。而且打得很激烈。从赛手拳脚功夫表现看,陈氏太极拳的原型炮捶拳确是武术,有杀伤力。而且与其他拳种没有差异。它们属外家拳,炮捶拳虚戴“太极拳”帽有辱祖宗威名,也应返朴归真,划入外家拳。理直气壮讲;陈氏太极拳的原型炮捶拳应回归少林系的外家拳。这才是真实的自我。炮捶拳不是太极拳。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应该纠正。“太极拳”这个拳类不能如橡皮泥可以随意手捏掌压。不伦不类。可以是打圆,慢练的健身“健身拳操”。可以是“推手”。也可以武术。一个招术动作,一个拳套路,快打猛击与慢练圆运是两类不同性质的运动。太极拳不能有三合一定位。要不然陈氏“太极拳”变成“万能油”。你想要什么?它都能表演。博大精深变成讽刺代名词。 武协宣传“陈氏太极拳”是武术,传统武术。为了证明他们的观点,让陈氏太极拳参加央视武林大会比赛。向全世界展示陈氏太极拳的武功。即忘记了当初对太极拳的“健身拳操”定位。这样一次实况转播,恰恰证明陈氏的炮捶拳不是过去定位的“太极拳”。让自己的巴掌打自己的脸。一个简单的逻辑错误,不能纠正。还是洋洋得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些抱大腿的新闻媒体,还高喊“打造世界笫一健身品牌”。现在不攻自破。陈氏太极拳应该有自知之命。陈家沟的炮捶拳应与陈氏太极拳(拳操)分离。各自向自己方向发展。陈氏太极拳的创编者的荣誉应还给顾留馨。它的发生地不是陈家沟。应是“上海”。属于都市文化一部分。太极拳界的某些人绝对不能偷天之功居为自有。 至于时尚是拳操的“太极拳”是否有冠名错误?择题再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