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更多的人更快地跳出推手圈子 ————迎来太极拳的辉煌时期 中央电视台“康龙杯陈氏太极拳武林大会”擂台赛的成功举办,在国内外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对太极拳更广泛地普及和深层次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上一部分人认为太极拳是健身拳的偏见。但这还远远不够,要更好地推动太极拳的普及和发展,要彻底改变人们对太极拳的偏见,必须从太极拳自身做起,让更多的人更快地跳出推手圈子,积极参与大多数拳种都早已接受了的散打等竞技活动,以优异的竞技表现让世人认清太极拳的本来面貌:太极拳是健身、防病、养生、延年方面 效果最佳拳种,同时也是防身、搏击、格斗、竞技方面效果特佳的拳种。 关于太极拳是不是健身、养生方面的效果问题,无需再多说什么。因为至今已经遍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亿参与者中,绝大多数是奔着养生这个目的而来的。为数众多的中老年人和知识分子几乎全是为此而学、而练的。倘若太极拳在此方面效果尚有不如其它拳种者,那么这数亿人岂不都成了傻子了吗? 关于太极拳防身、格斗、竞技方面效果的断言,则务须阐述一番。一则是不少人仍持怀疑态度,二是目前太极拳基本限于只在内部进行推手演练、比赛的竞技表现尚不足以证实这一点。 我们先从理论上来看: 一、太极拳以外的其它一些拳种,绝大多数的攻防动作大而刚猛,易被觉察、识破,而且上招与下招之间多有间歇、空档。太极拳的特点是十分重视、强调招式转换意气不断,势势相承相连,处于虚实、“阴阳无始又无终”(陈氏太极拳缠丝法歌诀中句)的“环中”“圆转随意”(出处同上)的运动。可以说就是无间歇的“无缝锁”(陈氏太极拳拳经总歌)。 太极拳以己之攻防招式难于被觉察,又易于察觉彼之攻防招式;以己之无间,乘彼之有间。凭这两点,虽不能就说练太极拳可以“百战不殆”,但可以凭此说太极拳在防身、搏击格斗、竞技中还是有她自身的一些明显优势的。 二、太极拳的最大特点在于“借力打力”、“四两化动八千斤”(陈氏太极拳《打手歌》中句)。 太极拳十分强调“不顶”,即不要和对手硬碰硬(相反方面 的力作用于同一点,就谓之“顶”),“顶”的结果,要么势均力敌,要么双方各有所伤;既便己力大于他力,也要被抵消一部分,见功不大。“不顶”就要“引进”、“顺随”。“引进”对方之力,加上己之“顺随”之力,就是“借力打力”。“引进”对方打来的二百斤力,己方在“顺随”上二百斤力,对方所受之力就成了相同方向上的四百斤力,做到了这一点,“撂倒”对方便是顺理成章,轻而易举的事了。这就是我断言“太极拳是防身、搏击格斗、竞技方面效果特佳的拳种”的理论依据。 [page] 三、太极拳的“化力”。“化”即化解、转化。一是化解对方击来之力,使之消于无形。二是转化对方击来之力,使之转为我用而击打对方,亦即“借力”。太极拳出手、运势、换脚、挪步都讲求“圆”、“弧”、“转”,用“缠丝”劲,就是要求达到“往来屈伸寓化工”(陈氏太极拳缠丝法诗中句)。能“化力”,即免于遭受创击、伤害,达到不败、自胜之目的,为伺机“借力”搏击,制服对手伏下了“先机”。 理论上这三条依据犹如鼎之三足,足以支撑起“太极拳是防身、搏击、格斗、竞技效果特佳拳种”的论断之鼎。仔细地品味太极拳那十分完整、深奥的理论体系中的章章节节,字里行间都浸透了“制人”而“不制于人”的技击精髓。我们可以断言:太极拳的理论原来就是“克敌致胜”的理论。健身、养生只是它后来所衍生出另一项功能而已。 以下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太极拳的一些历史,或许就更能说明问题了。 太极拳诞生的时代,是明末清初的大动乱年代。太极拳的创始人陈王廷出生在一个武术世家,是曾以保镖为业,亦曾“扫荡群氛”。在与劫匪强盗的打拼中走过大半生,格杀、搏击经验十分丰富,文武兼备的武林高人。他把自己平生的搏杀、格斗经验编入拳路中,是再合情合理不过的事了。这也是事情发展的必然。毫无疑义太极拳是在残酷的实战、你死我活的搏击、格杀的基础上诞生的。 陈敬柏降服武艺高强的山东大盗,在年过古稀、大病初愈之际仍一掌击毙恶僧王定国; 陈长兴不仅自己被誉为“牌位大王”,武功独步一时,教出的徒弟“杨露禅”,更是打败了许多武术高手,被称为“杨无敌”; 郭永福因武功出类拔萃,被乾隆帝誉为“神手”; 陈发科不仅以高超的武艺和崇高的武德折服众多的武林高手,而且他的徒弟沈家祯、顾留馨、洪均生、田秀臣、雷慕尼、冯志强、李经悟、肖庆林等,大多也成了名震武林的大师级人物; 陈照丕在北平宣武楼立擂,各界武术高手纷纷前往,他连打十七天未遇敌手。他的高徒陈小旺、王西安、陈正雷、朱天才、陈庆州等,均成了名扬海内外的武术大师; 陈小旺在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访问交流期间,不仅战胜了各国诸多慕名而至、以武会友的武林高手,而且还多次折服了那些不期而至的“试拳”者。 后起之秀王战军,令赫赫有名的日本柔道冠军横纲曙太部(身高2.03米,体重223公斤)钦佩之至。 历史证明:太极拳是在实战拼杀中诞生,也是在搏杀,格斗中一路踩着“自胜”而“胜人”的致高点走过来的。事实同时也告诉世人:太极拳就是防身、克敌、搏击、格斗、竞技方面效果特佳的优秀拳种。 至于现在一些人把太极拳看成是单纯健身、养生拳的原因,一是他们对太极拳了解的太少、太浅显。二是建国以来半个多世纪和平安定的大环境,使得太极拳的搏杀、格斗、技击功能很少有展示的条件和机会。三是大部分持此观点者,是以“貌”取拳。他们 只看到太极拳软绵绵、慢吞吞的表象,而难以透过表象洞彻太极拳的真容。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太极拳很少参与大多数拳种都共同认可、参与的散打等竞技活动。 有朝一日,太极拳在散打等竞赛活动中频频摘冠、夺魁,不仅对太极拳的偏、贬之词会消声匿迹,而且在当今世上确立起太极拳是防身、搏击格斗、竞技效果特佳拳种的地位,顺理成章地担当起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主要拳种的重任,也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长期以来在太极拳圈内一直盛行的推手,要说推手确实是一项十分重要而优异的竞技活动。它能够使太极拳的习练者充分“体验”、“领会”,“收”、“放”、“周身相随”、“化力”、“借力”……等等太极拳的技击方法、要领,而不致于伤人伤己;它能够使太极拳的习练者在近乎实战的环境中,增经验、长见识,领悟、体味太极拳拳理中的“沾、连、粘、随”等诸多“精妙”。经常和功夫较高的对手练习推手,宜于领略、参透太极拳那“一层深一层”的“环中趣”。(本节加双引号的词句均出自《太极拳缠丝诗》和太极拳《打手歌》) 光练套路(俗称“盘架”),不经历一定时日的推手磨练、提高,就很难应对竞技、实战中的各种复杂、甚至危险(因为竞技、实战中随时有受伤,甚至致残的可能)的局面。 既然推手这么好,这么重要,为什么还要“跳出推手圈子”呢? 跳出推手圈子是全面继承太极拳优良传统的需要,是彰显太极拳的武术本质、是恢复太极拳本来面貌的需要。 历代太极人在历史上残酷的实战,拼杀环境中,不论对手用什么搏击、格斗方法、方式;也不论对手出自何家、何门、何派,都是勇于面对、屡战屡胜拼打过来的。倘若我们一直把自己囿禁于“推手圈子”内,长久与其它武术类别的竞技活动隔绝开来,怎么继承太极拳长于搏击、格斗的优良传统呢? 武术的本质就是搏杀、格斗的技艺,太极拳的本来面貌就是这方面的优秀拳种,不跳出推手圈子,永久在内部推下去,游离于武术大家族大多数成员共同参与的竞技活动之外,何以证明太极拳是搏击、格斗、竞技方面效果特佳的拳种?跳出推手圈子,溶入到散打等大多拳种和武术门派都参与的竞技中去也是太极拳发展、改革、前进的需要。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太极拳也和其它任何事物一样,决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一个地方止步不前。长期脱离武术大家庭,失去了参照体、太极拳还怎么进步?因此太极拳跳出推手圈子,溶入到多数拳种都共同参与的散打等竞技活动中去,也是太极拳发展、改革、前进的需要。因此,太极拳跳出推手圈子,参与到各兄弟拳种、武术派别共同参与的散打等竞技活动中去也是太极拳发展、提高、进步的必然出路。 “跳出推手圈子”,也是保护太极拳这项十分独特而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 社会环境改变对太极拳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 常言说:“时势造英雄”。历史上由于土匪、强盗或盘踞一方,或四出作乱危害,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严重地威胁。官绅富豪们为保命、保财,常常招募、雇用大批武术高手,许多武术界人士要么自办镖局,要么投靠镖局,使得保镖行业常盛不衰。武艺的高低、功夫的深浅不仅仅是镖界人士自己生活和养家糊口资财的来源,同时也是与他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大事。因为艺不如人,不仅难挣来衣食钱财,还随时有可能被伤、致残,乃至丢掉性命。由此看,那时的习武者刻苦练武,精益求精,多是形势所逼,迫不得已而为之。 据传陈家沟村曾设“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个武社。武社门前或要道路口旁都设有武器架,农闲时节、饭后、睡前,甚至劳动间歇也要练一练,或切磋一番。这样累月经年坚持苦练,增功夫、长技艺何能不快! 解放以来,社会大环境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客观上练拳习武与饭碗和性命彻底脱离了关系。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太极拳的普及范围不断扩大,加上各级政府的提倡、支持、鼓励,学练太极拳的人越来越多,教拳又成了拳师们谋生的主要手段。在陈家沟乃至整个温县,以及焦作市等许多地方学练太极拳之风又强劲地吹起来。但今日之社会对太极拳的需求,绝大多数都在健身养生方面,加上太极拳教学人才的数量需求呈几何级倍数的猛增,也由于社会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助长了急功近利思想和行为的泛滥。使得有点技艺者便纷纷走出去以教拳为业。真正下功夫把太极拳的搏击、格斗、竞技潜能挖掘一番,使拳艺精益求精者日见稀少。即便那些功底较扎实,已取得几次推手冠军、亚军者,因怕在与外家拳、散打高手的竞技中一旦失手败北,影响自己得来不易的名声、荣誉,也都不愿再“跳出推手圈子”,去冒那个“风险”了。 政府把太极拳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还要下气力把太极拳申办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想决不是保护太极拳的健身、养生功能,而是要保护它的武术本质属性、保护它的“防身、搏击、格斗、竞技效果特佳”的功能,不致于因时代变迁而淡化、丧失。 我们提倡、促成更多的人更快地“跳出推手圈子”,参与到散打等竞技活动中去,就是为了保护太极拳的武术本质属性,保护太极拳特 佳的“防身、搏击、格斗、竞技功能”不致消亡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中。因此,“跳出推手圈子”也是保护太极拳这项事实上已经公认了的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迫切需要。 [page] 上面我说的是应不应该“跳出去”,现在再来谈一下能不能“跳出去”的问题。 历代太极人都能跳出去,我们这一代太极人也是肯定能够“跳出去”的,陈小旺、王占军已经“跳出去”了,武林风擂台上有几位太极人也“跳出去”了,成绩虽然还不甚理想,但总算是迈出了这可喜的一步。 冷静地观察思考一番,社会发展至今日,太极拳已具备了跳出推手圈子的条件。 众所周知,历史上能够读书识字的人原本就很有限,有条件既能上学读书,又能坚持练太极拳的人就更少了。加上那时太极拳的理论书籍、资料刊印发行的就不多,极为难得,价格也昂贵等等原因,绝大多数的太极拳习练者只能是在长期的练拳过程中摸索,揣度拳理,再则历史上太极拳的教学活动,基本是在家庭、家族中的封闭、半封闭环境中进行的,教拳不讲拳理是普遍的现象。这样,人们在缺乏理论指导的情况下练拳,其明理过程必然要长得多,功夫上手也相应要慢得多,“太极十年不出门”正是这种情况的确切写照。 时至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同历史上相比,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没有上过学的人极稀少,而另一方面太极拳的理论书籍、资料、文献也空前地多起来,这就为太极拳的习练者,一边学拳一边学拳理或参照前人的经验体会练拳,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在此条件下人们的见功长劲相应要早得多,进步无疑要快得多。“太极十年不出门”应该成为历史,习练太极拳事半功倍,在大多数人那里应该成为可能。 由于当代太极拳的教学已由以家庭、家族为主,转为以正规的学校教学为主,传媒、交通等交流条件的极大地普及、改善、提高,使得当今的太极拳学练者,不仅可以在同班同门之内开展互帮互学,而且通过电视、光碟、电影、交友等形式,与其它门派、外拳种之间的相互了解、切磋,逐步适应也较容易办得到了。 在什么时候,怎么完成这个“跳跃”呢? 对于刚入门的新手,或者练拳时日甚短,“化力”“借力”尚未掌握,或者连保持身体平衡的“周身相随”尚不熟练者,当然不能让他们跳出去,去面对那“攻势凌厉”的散打了。即使有了几年功底,能够做到“引进落空”,“四两化动八千斤”者,参与散打也得有个了解、适应的过程。在没有做到“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冒然登上散打擂台,也是不可取的,成绩也不会太理想的。只有在既具备了一定的太极拳功底、实力,又对散打等外家拳的攻防招式,特点有所了解,比较熟悉,进而与水平较高的散打运动员切磋,交流几番,有了充分的技术、思想准备后再上阵,换句话说就是先有几分胜算后再“跳出推手圈子”,登上散打擂台,那时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了。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经过几年的了解、交流、切磋、适应,更多的太极人更快地登上散打舞台,并逐步占据散打的“半壁江山”,甚至打出更好的成效的情况是可以期待的。太极拳武术本质和优异的搏击竞技功能一定会得到充分展示和发扬光大的。到那时太极拳将迎来全新的辉煌时期,对中国武术走向世界,对中国文化更广泛、更深入的传播必将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声明:本文中的多数观点,主要是我个人的看法,希望行内同仁参与研讨,各抒己见,出谋划策,以期求得共识,共谋发展。为重振太极雄风,为弘扬太极拳,振兴中华武术贡献我们的绵薄之力。 省政协李宗宝秘书长、县委董安民书记、县长魏曰高、主管县长孙菊梅、县委办主任、太极拳研发中心主任秦迎军、教育局长王东武、李国强、体育局长宋明军、文化局长严双军等领导,对太极拳和太极拳的研究工作都十分重视、关心、支持。老领导太极拳研发中心史绍文、任承发主任对本文亲自审阅、修改。特别是原福全秘书长还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业界同仁郑泽民老师、温县报社张怀中主编、太极网刘洪奇经理等好友也给予不少支持、帮助,谨在此一并表示由衷地感谢和敬意! 由于我学浅识薄,文中仍存的错误、偏颇、不当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同仁能不吝批评、斧正、指教! 篇末将余和金圣叹《临江仙》之拙句附之于后,以期与读者共勉。 和金圣叹《临江仙》 金氏《临江仙》气势恢宏、情景交融、自然流畅、拈重若轻。在轻松的“笑谈中”慨论“英雄”们的“是非成败”。誉其“独步”、“绝唱”,量不为过。只是“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那十分明显的“无为”、“虚无”观念,让人有泄气之嫌。思及此吾斗胆冒昧步其韵和之曰: 附:金圣叹原词 滔滔黄河天上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讴歌英雄。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青史中, 是非成败转头空, 民心口碑在, 青山依旧在, 百姓自会称。 几度夕阳红。 从来豪杰潮头上,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弄巨帆飙风。 惯看秋月春风。 一时浊流终将清,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来多少事, 古今多少事, 都在明镜中。 都付笑谈中。 温县太极拳武术学校 郭 灿 祥 2008年6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