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墨生(左)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部副主任,张胜利先生(右) 中华民族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培育了无数个灿若星辰的名人英雄,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砥砺了无数的后人,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们像一座座丰碑伫立于世人的心中。时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期,更是人才、人物、名人、英雄辈出,由于他们的存在才托起了中华民族美好的明天,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但在这耀眼光辉的背后,更是有着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普通人。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和心智筑起了民族的大厦,通过对这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耕耘者的对话,以便彰显其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张胜利: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一朵奇葩,是构成整个中国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攻防格斗是其本质特征.可随着太极拳的普及发展,"引文入武”使其发生了质的变化,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到太极拳中,是太极拳逐渐演变成了健身、防病、陶冶品德情操的太极操,这种局面的出现,你认为是太极拳的进步抑或是太极拳的悲哀? 梅墨生:中国武术自古以来就有两大功能;①搏击。②.强身、健身。两者不可分。近代以来,特别是建国以后,中国武术越来越向健身方向发展,特别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太极拳扮演了重要角色,从这一方面来说,太极拳既没有倒退也没有悲哀。但,从另外一方面说,太极拳的攻防格斗功能却在削弱,有点遗憾。这两种功能的发展很不平衡,应引起武术界的高度重视。 从事健身功能的可以按照健身的要求去做。但从事武术的的专业机构就得有自己特别的要求。就需从理论到技击要全面掌握,去把握太极拳的真谛。两者要区别对待,不能要求所有从事健身的人群去达到专业人士的要求,这是不现实的,更是不可能的。 张胜利:太极拳发展到今天,逐渐出现了"学院派"和"传统派",也就是官方和民间的分化。"学院派"按照国家创编,规定的套路进行教学、训练、竞赛。一味追求动作的表演效果和普及性,这在推广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又不可否认的是,在某种程度上它偏离或削弱了中国武术的技击本质。同时,也使中国武术的本来面貌和太极拳的真正意义逐渐在世人面前变得模糊和扭曲起来,你对这一现象是如何看待的? 梅墨生:我认为,太极拳如果单向表演方向发展这是不健康的。太极拳虽然有表演功能,但不是它的全部.从太极拳的长远发展来看,还是应该注意其本质,因为表演不是武功的本质和真谛。多年来,有许多人认为太极拳是老年人练习的武术,这是不对的,是对太极拳的误解。我个人认为,现代太极拳和传统太极拳不能对立,现代太极拳是根据传统太极拳的特点编排而成的,是从传统太极拳脱胎而来的,两者是不矛盾的,它们完全可以平行发展。民间、传统的应对学院派的训练参酌、借鉴有用的、好的方式、方法,而不应该对立起来。现代竞赛的要继承传统。太极拳是注重性命双修、内外兼修的;不是纯粹的运动员的训练。这样的训练是培养不出来太极拳大师的. 张胜利:我们纵观太极拳的演变、发展历史,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习练者把中国传统哲学与哲理渐渐融入到了太极拳拳理当中,赋予了太极拳更多的哲学味道,更有甚者,干脆把太极拳称为“哲拳”。我个人认为,太极拳就是太极拳,哲学就是哲学。太极拳的拳理可以借鉴传统哲学的思想,但不能完全套用。这样下去就会神秘太极拳,给太极拳披上神秘的外衣,使习练者产生不合实际的想法,就会远离太极拳。再神秘它仍是太极拳,是武术的一种。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梅墨生:太极拳产生于何时至今还未定论,但我个人认为,太极拳的产生是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大背景分不开的,其它国家、民族虽然也产生了属于自己的攻防格斗技术,但没有产生累似中国太极拳的攻防技术,它只能产生在中国,产生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它所追求的目标与中国道教哲学相同。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道教就不可能产生中国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可以上升为武道的一种拳术。它与道家的思想是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不是外在的浅、层的联系。基于此,很多人把它称为“哲拳”,我认为是不太合适的,但也没什么。 张胜利:中国人向来喜欢“理”,传统书画有其理,武术有其理,太极拳更是有其理。自生的自不待言,舶来品,我们也给它一个“理”。一切好象都有理,若没有“理”时,便会被人耻笑,只有有“理”才能说有根,你认为“理”对太极拳真的那么重要吗? 梅墨生:书有书理,画有画理;同样,拳有拳理。理是形而上的、是本质、是宗旨。没有理就不可能有具体的术,同样,术向何处发展须有指向和要求;修养同样有理,有方向,才能炼练好。只有懂阴阳、开合、升沉等拳理,才能明了如何修炼太极拳,才能把太极拳修炼好;否则,就会失去修炼方向和标准。虽然也有习练不懂“理”,也能模仿得很好的,但终究是达不到上乘武功境界的。 张胜利:对于太极拳人们赋予了它很多的文化内涵,对它寄予了很高的厚望,太极拳是“形”和“意”构成的,你认为在太极拳实践当中应如何把握两者间的关系? 梅墨生:如何修炼太极拳,每一个拳派都有自己的方法、方式,很难一统。我从事太极拳学习时,老师要求先从“形”“盘架子”入手逐渐去体会太极拳,让动作符合太极拳的要领。按照太极拳的要领去做很难,因为其要领就是自然,使身体达到自然状态,使我们身体的本能状态回到自然状态,达到这一过程,是需要长期艰苦修炼的。通过练习太极拳的“形“,也就是拳法,进而达到内,使内和外统一起来,“一动无有不动”,最后才能练意,用意去指导形的运动。也就是以心领气,内外相合,周身一家,形神兼备。 张胜利:太极拳非常强调“柔”,吴禹襄在《太极拳解》中说:“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道者,反之动也”,条条道路通罗马,练习太极拳时,为什么不能像练外家拳一样,先练刚,而后去刚为柔,再又柔致刚? 梅墨生:太极拳所重视的刚不同于我们所见到的刚,它是聚柔所成的刚,是经过名师口传亲授,习练者千锤百炼求索而成,柔与刚是相对的,刚到什么程度才是刚,柔到什么程度才算柔,刚柔掌握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太极拳家掌握太极水平高度的一个指标。单刚单柔还是不行的,须刚柔相济。太极拳需要的是外柔内刚,不是不要刚,是不出尖的刚,是浑圆的刚。像排空的海浪,它有排山倒海之势,无坚不摧。我所理解的刚就是这种刚,它是无法抗拒的,我们所见的刀、剑的刚,当遇到这种刚时是不堪一击的。 张胜利:你在几十年的太极功夫修炼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它对你的人生有何影响? 梅墨生:太极拳伴随我几十年,我自己修炼,感悟太极几十年,太极拳给了我很多很多。首先,在身体方面,几十年练功不辍,给了我拚搏的本钱,是我每天保持精力充沛,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搞创作。其次,在心性上,我很受益,开始时不觉,随着时间的推移,心性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太极功夫”中的“寂然不动”而“一动生太极”,即在“未济”的“无中生有”之中,通过“既济”的“有”而“三生万物”,换言之,在可操作性的观念形态方面体悟、感悟出中国书画思想内核,使得我的书画在气韵,品格,意味,意境等方面能够“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构成属于我自己的艺术境界。进而领悟艺术的真谛,是太极拳帮我打开了中国书画艺术之门,是我得以在书画王国遨游,可谓是歪打正着。我感激太极,太极给了我无限的智慧,带给我人生的乐趣,愿天下人都来修炼太极,受益于太极。一句话:太极拳真好! 梅墨生——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部副主任、艺委会委员、一级美术师、陕西师范大学客座教授、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文物协会特聘专家、荣宝斋画院特聘专家、国际书法家协会常 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诗词学会会员。北京市吴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 张胜利——张氏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创立者,世界十大武技大师侯选人、世界武功促进会会长、北京大学研究员、著名武术家、中国艺术家联盟执行副会长、著名艺术评论家、作为北京大学访问学者,曾两次赴使者”。曾被北京大学、吉林省慈善总会、韩国跆拳道国技院、中国百万妇女乳腺普查工程等单位授予“爱心使者”、“慈善武术家”等荣誉称号。联合国总部表演张氏太极、八卦、形意拳,受到联合国时任秘书长安南先生的接见。培养弟子逾万人遍布世界各地,被誉为“中国文化使者。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