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拳友谈谈关于吴式太极拳习练中“动与静”的看法 XXX:好! 你谈到的练拳中要做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确实很经典。太极的变化奥妙就在此。“动与静”在太极的学说中是辨正的统一,即"虚实、阴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静是指心静,但意不静;动是指形动,但其中可能是以意控制对方,不含发劲的“势”(也谓之静),也可能是在已得机时,发出的灌入内力的劲。就好比与高手下棋,他布好局,未发起进攻,但你确会感到走任何一步都会是败招,这就如我们称谓的"以静制动",太极推手所求的也是如此。     在练拳过程中这个概念要做到是要到较高的层次了,一发而牵全身是“一动无有不动”的写照,太极的发劲不是用某处的肌肉力量,是集全身的内力至一点,而这一点可以是在全身无处不有的,我谈得要求在练拳时做到意贯指尖,且是有脚跟发出的,意在练习内劲的收发自如及气感。以静制动、静观其变,即是指“一静无有不静”,心静、形静方能听得对方的变化,在整套拳的过程中都应做到心境静如处子,无丝毫杂念,动作如行云流水、绵绵不断,求的是动中的静感,方能听得对方的细微的变化。 作者: 无影 发布日期: 2006-6-21 作者: lhd 发布日期: 2006-6-21 先生提出:“打拳时总是觉得步伐不够轻灵,而且不够连贯,问题出在哪里了呢?”。我认为你能有如此感觉,应该讲已步入练拳的行列了,与大部的太极操有了根本的区别了。 吴式太极相比杨式、陈式架子要小一些,但其太极原理是一样的。我认为不论习练何种拳式除了活动关节、身体外,更重要的就是要有较强的以意领气之感,使内气得以随拳架而绵绵不断的运转,而令人心旷神怡,肺活量增加,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加以习练推手更使人感到“四两拨千斤”的魅力,其乐无穷。 如拳架熟练后,打拳时的关键在于“静”。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试一下: 1、练拳时,在起势前先静静的如同站桩一样,两手自然下垂,全身放松,排除一切杂念,将意念集中在下垂的两手指尖,待两指尖有“涨、麻”的感觉时方开始练拳,最好能站4-5分钟,效果更佳。 2、打拳时尽量不要将注意力去想拳架动作,意念尽量集中在两手指尖,注意上下、前后、左右的协调平衡,最好始终将起势前培养的两指尖有“涨、麻”的感觉保持连贯,绵绵不断(开始可能会有间断,但意念集中在此,会有很好的效果的)。如指尖意识感不强时,可稍稍的向指尖灌些劲。 3、打拳时尽量上身少动,记住所有的动作变化都是由重心在两脚之间的“虚、实”转换,通过膝、骻、腰、肩、肘、腕、指节等关节以圆弧、旋转的形式传递到指尖的,也谓之“节节贯穿”。任何身、形不要随意的变动,特别注意不要有随意上下波动的起伏状,久之便会有上松下实的感觉。 4、要牢牢的记住:在整套拳的所有动作中,无论上下、前后、左右均不应出现直线运动的动作,所有的动作都是以弧线、旋转的形式变化的,哪怕是及其细微的动作都应做到如此,从脚跟到指尖,从指尖到脚跟。 5、注重上下、前后、左右的协调平衡,特别是虚领顶颈,区别清楚意识向下沉与体身下蹲的根本不同。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