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互动交流 武林杂谈 查看内容

杂感“武术能否进奥运

2008-3-31 10:48|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1170| 评论: 0

    中国有句成语叫“削足适履”,意为如果是鞋小脚大,竞为了穿上鞋而愚蠢地把脚削小。此乃比喻缺乏理性地迁就现成的规则。由这句成语,笔者想起了在2006年3月21日的《东方早报》的一篇报道:

    对于武术何时才能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何振梁作了解释。他认为武术需解决“量化”和“国际化”两个问题才能成为奥运正式比赛项目。而所谓“量化”,则是如何让武术在评判打分上有可操作性。何氏指出,按照跆拳道等类似项目的经验,如果要量化武术使之成为“竞技武术”的话,就会产生“取舍”的问题。因为“跆拳道尽管进入了奥运会,但代价非常大,跆拳道文化相当博大,为了量化。它的内涵被大大削减,最终只剩下了几个便于打分的动作。”何氏认为,武术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而这又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武术可否为了“量化”而牺牲“内涵”?或者说是,牺牲了“内涵”的武术还是不是武术?

    由何氏的讲话,笔者想起与武术可说得上是同病相怜的中医。在近现代的历史上,中医在“全盘西化”的“科学化”的挤压下,几度处于要“灭”的境况。由于中医中药和武术一样讲阴阳平衡、气血畅通、经络学说、天人合一等等,便被贬为“旧医”,成了无法通过科学检验的“伪医”(有人甚至说中医虽然能治病,也不能算科学)。为了寻找在夹缝中生存的空间,中医只得悲哀地走上“削足适履”之路,打起小白鼠的主意,在动物身上实验“肾阴虚”、“心阳不振”等等。一位老中医曾激愤地说:“通过在老鼠身上试验怎么能体现出中医辩证论治的效果?!”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也曾说:“我看了很多医药学方面的书籍。……我对学生说,不要瞧不起中医药学。西医不是强调一切要经过实验证明吗?拿美国来说。一种药美国人来做实验,通常是在四五千人身上实验几年。而我们的中医药,可是几亿人经过五千年的实践证明了的。我们自己可不能妄自菲薄”(见2002年12月12日的《参考消息》)。

    据2006年3月15日的《2l世纪经济报道》披露:1949年有中医50万。而现在仅有27万,能按中医传统思路看病的不到3万人,许多中医只会看化验单。科学巨人爱因斯坦说:“轻视传统是愚蠢的”(《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第211页)!人们已痛心地看到,中医现代化带来了中医的“退化”!关于中西医对比。有个很典型的例子,颇能说明问题:非典时期的口号是“用科学战胜非典”,一开始不让中医上,后来中医上去后,死亡率便大幅度下降。中医药介入越早、越充分,疗效就越好。广州治疗SARS,用中医药花钱最多的是五千元,西医则动辄几万、十几万,最高的达一百八十万之巨(而采用西医激素治疗的患者,还要承受股坏死之后遗症)。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六十例SARS患者,无一例死亡,无一例转院,无一例医院人员感染,迄今没有后遗症(见2005年第9期北京《读书》杂志及六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黄帝内经》光盘)。

    2004年l1月17日的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报道: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正式启动。据有十年患病史者介绍,中医药防治艾滋病效果很好,比鸡尾酒疗法好。后者有副作用:而中医药副作用少,或者说几乎就没有什么副作用。2006年12月27目的《光明日报》报道:由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承办的“加强传统医药在人禽流感防治中的作用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扬进在会上指出,中医药学对人禽流感防治具有显著优势。扬氏说,人禽流感等呼吸道病毒易发生变异,所以被称为“聪明病毒”,从而会时常引起一些新的疾病,例如SARS和人禽流感等。西医在防治流感时一般采取研制相应的疫苗和药物,但是由于其中一些流感的发生具有很大的突然性和时限性,所以往往来不及研制疫苗和药物。或者有些流感疫苗研制成功,但是那种病毒却从此不再出现。而传统中医学是根据临床表现而采取治疗方法的,故不必等到明确引起病变的病原体后才能用药,因此对中国乃至全球抗击各类流感并提供有效的防治手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型电视纪录片《黄帝内经》第一集中有一句话问得很好,也发人深思:“没有中医,中华民族能否自信地走过几千年的岁月?!”
    笔者以为,讲精气神,讲阴阳五行,讲“望闻问切”的中医,没有必要去迎合西医定下的“科学”标准。世界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就曾对访英的中国科学家说过:“中医药理论博大精深,它的成就要远远大于四大发明,在中国科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5年9月6日的《解放日报》报道:越来越多世界顶级科学家热衷为中医药寻找世界“通用语”。2006年4月25日的《参考消息》在《美国人下功夫学中医》一文中说:学习中医的美国学生,竟能熟练地向新华社记者介绍“望诊包括望神、望形、望体态、望色以及望舌、望小儿指纹、望头发、目、鼻、唇等;闻诊则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这些美国学生对中医的前景感到乐观。这些事例说明,中医完全可以走也应该走属于自己的路。

    而同样讲精气神、讲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武术,与传统中医有着很深的渊源。武术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在养气养心的修炼过程中,把内外兼修,术道并重,强身健体与技击实战有机地融为一体。请不妨考察一下当今的各类体育项目(包括西方的拳击),可有哪一项运动如中国武术那样全面周到。养练结合、身心皆益?耗散结构理论的创立者、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比利时科学家普里高津,一个撰写了《耗散结构理论》、《从存在到演化》、《从混沌到有序》等科学著作的思想者,曾在其著述中满怀深情地说:“我爱中国文化,因为它注重和谐,阴与阳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他还说:“西方科学和中国文化对整体性、协同性理解的很好结合,将导致新的自然观和哲学观”。按照耗散结构理论,人体是开放系统,竞技运动的主体是人,而竞技运动本身又是一种非平衡态运动,人体自身的熵产生(能量耗散)使人体向衰老、死亡的方向发展:故而一个处于非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人体),可以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来形成新的稳定和有序(这有利于改善体内的代谢水平,增强人体健康)。请看,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养生”等学说是何等的吻合。

    据2006年4月7日的《科技日报》报道:前苏联的米库林院士曾提出人与“土地接触”来抗衰老的方法。其理由为。地球周围有一个由正离子组成的电离层,就在地球和电离层之间形成了电场,一切生物都适应了这个环境。而生活的现代化使人类不能与大地直接接触,脱离了负电荷,就会在我们的身体里积累过多的正电荷,使人变得容易生病。数千年来,我们的先辈几乎天天赤脚走路,接触土地。但后来人们穿上了鞋,从而破坏了人体电能的平衡,使静电对人体健康造成了危害。故而,人们应当通过多接触地面来消除疾病,延缓衰老。而武术中的站桩运动,就是与土地接触的最佳运动之一。2000年6月15日的《健康时报》报道:某地有一位心情烦恼、长期失眠的老者,曾服用过多种药物均无效。后来,遵医嘱每天在草地上赤足行走10分钟。几个星期后,老者的病竟奇迹般地好了。而米库林则一直坚持将一根金属线一端固定在暖气片上,另一端拴在脚上。他不仅活到了90岁,而且在高龄时仍能保持旺盛的精力。

    总之,人不能离开天地而生,人与天地必须相合(和);人的能量(气)必须在与天地相合的“养生”中去得到及时的补充。而生命运动说到底,则是一种“气”的运动(人无“气”则死)。传统的“养生”学说既是中医的根本所在,也是武术的根本所在。人只有祛病健身之后,才有可能谈得上技击实战。不错,构成武术的核心要素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人体攻防格斗。但传统武术所讲究的上虚下实中间灵,形不破体,力不出尖,形松意紧,占中求圆、内气内功等特色则不可丢,丢了则失去“内涵”,失去精华,就没有武术之“味”。如果要舍精华而取西方式的“量化”,岂非买椟还珠,取舍不当!

    现如今,世界各国都在竞逐“软实力”,如韩国的“韩流”、印度的瑜珈、日本的“动漫”、英美的“英语”等等。当然,中国也推出了“孔子学院”传播中文和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中国的武术与中医亦是不可忽视的“软实力”。此所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而增强软实力乃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要做精细的工作,不可急于求成。但有一点必须始终坚持,武术要走向世界,但绝不能干“削足适履”的傻事。即便时机不成熟。也不可勉强迁就,委曲求全:笔者以为,不妨先造势待机。以民间方式对世界各国传播武术文化,并建立相关的武术组织,形成一种“人和”的势力。大凡成事,其源于势,而“势”在人为。天既造人,人可造势,势造成功。关键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我们不必在武术入奥运项目的问题上着急上火。以为“过了这个村便没有那个店”。“风物长宜放眼量”。只要地球不毁,人类还在。武术的精华仍存,那么,武术进入奥运项目也是迟早之事。这就应了那句话:“是真金终将放光”。相反,徒有形式的项目即便是进入了奥运项目,也难免有被淘汰的一天。请记住两句话:“水到渠成”,“火到猪头烂”。笔者深信,中华武术必定会在中国国力的不断强盛中进入奥运项目!


点赞

推荐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