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互动交流 名家访谈 查看内容

杨班侯太极用架

2007-2-1 09:12|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7034| 评论: 0

    “太极拳用架”一直是太极拳家秘不外传的功夫,是太极拳家的看家本领,也是杨露禅当年驰骋武林、被武术界誉为“杨无敌”的根基。中国也有一些人说会这个套路,但囿于见闻,我还从没有听过能如此详尽地阐述这套功法的原委、特点和训练步骤,并能演示得如此精彩的人。我早就听说李琏会这套拳,但由于他是医生,且性格内向,还因他遵从“不能轻易表演和授人”的师训,因此他始终不轻易参加国内或北京市武术界的活动。经我和他周围朋友们的多次动员,直到2001年他才开始整理这个套路,并开始在个别知音者的集会中做些演示。现将我采访李琏关于太极拳用架问题的文章奉献给爱好太极拳的朋友,也将这位传人——李琏介绍给大家。

    李琏是当代中国太极拳用架的传人之一。他从16岁开始即跟从中国太极拳名家吴图南学习太极拳、剑、推手、用架以及部分太极功法。由于他学习认真,锻炼刻苦,又肯动脑筋,且心地善良,因而深得吴图南大师的喜爱,并得到吴老的亲自传授和调教。

    李琏出身中医世家。其父李介鸣教授,是中医四大名医施今墨的入室弟子,是国家首批五百名中医专家之一。他与吴图南先生过从甚密,甚至成了吴老的“家庭医师”。李琏自幼从其父学习中医,亦“耽嗜武术,但苦无人授”,因而有幸从小随其父常到吴老家随诊,并由此得到吴老的耳提面命达20年之久(1968~1989),他曾与吴老共同渡过了一段最艰苦的岁月,直至亲自为吴老送终。吴老的博学及其在考古方面的造诣,高超的太极拳技艺和乐观的生活态度都深刻地影响了李琏。1989年吴老去世后,他尊吴老之遗命,拜吴老的入室弟子马有清为师,继续学习杨式太极拳。

    李琏曾侍诊学习于祝谌予、董德懋等名家,后人北京中医药大学深造,并毕业于该校。他曾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的中医研讨会;有过许多医学著述和论文。他本人的事迹曾被收人中医研究院主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医专家大典》

    他曾应法国电视二台之邀表演过太极拳、太极刀及太极用架的部分段落,并在法国电视台播放,受到听众们的热烈欢迎。

    20世纪90年代,为系统研究与传播吴图南所承传的太极功、太极拳,他应日本弟子之请,在日本成立了“中国太极功研究会日本分会”“吴图南太极拳研究会”等组织,并被聘为终身高级顾问,曾应邀两渡日本传授太极功、太极拳技艺。他还在《精武》《武魂》及日本《武艺》等杂志上发表过介绍吴图南和太极拳用架的文章。2003年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了由他编著的《吴图南先生传授·杨少侯太极拳用架真诠》一书,2005年9月又出版了《太极拳练架真诠》(以上两本书已在中国台湾出版),受到了太极拳爱好者的欢迎。

    作者:最近社会上出现了不少介绍杨式太极拳小架的文章、图书及音像制品。但是我还无缘见别人练过这套拳。有人说这套拳是杨班侯创编的:有人说这套拳根本不是太极拳,而是长拳;也有人说是太极拳的快练法……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能否请你谈谈你学这套拳的情况。这套拳究竟是由谁创编的,有什么特点?

    李琏:最近我也见到了一些讲太极拳小架的书和录像带,觉得与吴图南宗师所授少侯先生所传之小架大有出入。我曾有幸于20世纪60年代末追随吴图南宗师学得这套拳,因此对这套拳的原貌略知一二。

    “太极拳小架”实际上应该叫“太极拳用架”,因为这个套路主要是讲太极拳的用法的,所以叫“用架“更贴切。这套拳经常被人误认为是杨班侯所创,往往在套路前冠以“班侯xx拳”,“班侯XX架”。事实上这套拳法在杨露禅先生进京以前就有了。杨露禅先生初到北京落脚教拳之处是“天义酱园”的老板张凤歧家里,张家就有关于这套拳的记录:“太极拳功夫有崩啄拿劈,拥捋挤按、采捌肘靠、哼哈呼吸、点击推按、勾挂抖弹、搓折滚甩(抽),掐筋切脉、闭血(穴)断(截)气,怒是真怒,笑是假笑,抖搂凌空”等等。

    作者:这些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呢?

    李琏:是我的师爷吴图南告诉我的。吴老早年曾在北京香山万安小学教过书,当时与张凤歧家的后人张伯允先生过从甚密,并得到《张氏随笔》一书。这本书是张凤歧与酱园把式侯德山一同向杨露禅先生学太极拳时所作的笔录。

    吴图南师爷在1982年7月24日曾跟我老师马有清谈过这套拳的情况。他说:“太极拳宗师杨露禅当年由河北省永年县进到北京之后,曾担任神技营的总教习,世称‘杨无敌’。他能够享这么大的名声,原因在什么地方呢?当时神技营里有不少著名的教习,像练八卦掌的董海川、练形意拳的郭云深、练岳氏散手的雄县刘——刘仕俊、练摔跤的大祥子和周大惠等人。在这种情况下,太极拳能享有盛名是很不容易的事。虽然他们有权贵力量的支持,但是如果没有真实的功夫,也是很难应付这种局面的。

    “我自幼跟吴鉴泉先生学太极拳8年,后来又向杨少侯先生学太极拳4年。杨少侯先生是杨健侯的儿子,他曾过继给杨班侯为子。杨少侯先生就是近代鼎鼎大名的杨澄甫先生的大哥。这位老先生的脾气很古怪,教人的时候选择很严格。如果不成材的,他就不教,因此他一生只教了我们几个徒弟。这几个徒弟现在只有我活着,其余的都去世了。他们是:田肇麟、尤志学、东润芳、巴润芝(后来叫马润芝)、还有我。那时我用的是蒙古名字,叫乌拉布。后来又收了位徒弟叫刘希哲,他是冶金专家,曾任四川重庆大学冶金系主任。

    “我跟杨少侯先生学拳时曾问他,当初杨露禅父子三人在北京和武林前辈之间有没有发生过一些矛盾或冲突呢?老师说:‘层出不穷。’但是为什么又柔又慢的太极拳能够在刚劲有力、旋转自如、暴打暴上的环境下,能够独树一帜呢?这里必有原因。我曾向老师请教过这个问题。老师告诉我,太极拳有一种行功,就是流传下来现在大家所练的套路;另一种是经过杨露禅宗师多年研究、由太极拳里取出精华编成的一种叫小架子的,又叫用架。既然是用架,就是把各种应用的方法,凡能够顾及到的地方,都集在一起。另一方面还要综合导引之术、按摩之术、经络之术,把这些东西融纳到一起,使练拳的人练到无一处不轻灵、无一处不坚韧、无一处不沉着、无一处不顺遂,通体贯串,丝毫无间。所以练起来非常之活泼,非常之小巧。”

    作者:太极拳用架与其他太极拳套路有什么不同呢?

    李琏:太极拳用架是与练架(又称行功架、慢架)不尽相同的拳法。因他的姿势短小、动作快捷、发劲轻脆,故又称小架或快架。吴老曾屡次向我提及并在《太极拳用架序稿》一文中记述了少侯先生的话:“我祖父露禅先生曾经说:太极拳有‘体’和‘用’之分,有大方舒展、玲珑紧凑之别,无论盘拳、打手、应用散手等,均以此区分其造诣之深浅。虽因人体禀赋强弱之不同,功夫纯杂之不同,练拳时间久暂之不同,教者均用不同之方法,因材施教……若为锻炼身体,祛病延年,达到益寿延年之目的,教其练练架子就可以了。只有具备相当体质的人,才可以教‘用’的架子。”又因“太极拳用架是太极拳中的奥秘之处,历代老师教的人都不多”。

    作者:为什么要具备能脱胎换骨的毅力才可以学到这个拳?

    李琏:太极拳用架的训练过程就像登山一样,循阶而上步履艰辛,绝无捷径可循。正如师爷所云“而其要则在乎练”,从前贤们刻苦练功的经历中,师爷吴图南总结出一句话:“练习太极拳必须有百折不挠的毅力,万夫不当的勇气和脱胎换骨的精神。”

    练习太极拳用架,不但要有好的武术基本功(即腰腿基本功),更要有深厚的内功修为,其中不仅包括太极拳练架的基本功,而且有系统的功法操练——即太极功。

    作者:什么叫太极功?他包括哪些内容?

    李琏:吴图南师爷将太极功分为着(招)功、劲功、松功、气功四部分。只有通过不断的内功训练,并随着其修为的不断升华,太极拳用架才能逐渐地得以完善。这和有些人所讲的太极拳小架“除架子低和速度快之外,其它要求与太极拳大架相同”的论点是截然不同的。

    用架是通过套路与着功、劲功、松功、气功等内功锻炼融合而成,否则就会练成类似猴拳或慢架快练了。

    作者:那么,要怎样才能学会太极拳用架呢?

    李琏:师爷吴图南说:“这个用架的练法可分三个部分。第一个是高级部分,叫气功(按:是太极拳的功夫,并不是一般练的气功)。就是说那种用‘无形无象,全身透空,气分阴阳,机先动静’四句话可以包括下来的功夫。

    “第二个是中级部分,叫劲功。‘劲’是什么呢?为什么不叫力呢?这是有别于‘拙力’而言的。‘劲’就是太极拳的技术巧力。这个‘劲’很巧妙,如果运用得法,几乎能很轻松地战胜对方。用拳的理论来说就是‘不用顾盼拟合,信手而应。纵横前后,悉逢肯綮’(作者注:肯綮,源于庄子的《庖丁解牛》。肯,指粘着骨头的肉。綮筋肉聚结处)。

    “第三个是初级部分,叫招功。就是‘论一势之得失,分一手之胜负’。这仅仅是太极拳的初步功夫而已。具体到行功和用架这两个套路几乎是完全相同的。从前上海明星公司曾经给杨少侯先生拍过一套电影,也给吴鉴泉先生拍过一套电影,还有我练的一套刀。如果还保留着的话,将来可以看看,他们二位所练的路子几乎完全相同。因为吴家也是学于杨家的。但是在用法上就各有不同了。吴鉴泉先生得自他父亲全佑先生的传授,是以柔化著称。无论你来了什么样的力量,什么样的手法,到了他身上就会化为乌有。这是吴家的特点,以‘柔化’为主。杨少侯先生呢?是以‘凌空’为主。什么叫‘凌空’呢?我用两句话来说明。就是说:‘离而未发,即能知其将发。彼何处欲动,即能知其将动。通体贯串,丝毫无间。’就是这么一种应用的方法。

    “至于这套用架一开手的时侯,也是练揽雀尾。揽雀尾分成三步来练。一个叫揽雀尾、一个叫雀起尾、一个叫凤凰三展翅。由于把三个动作结合在一起了,总的名字叫叉子手。这个东西是不管对方进击什么手法,只要一伸手就能将他制服。又像单鞭,既叫单鞭,就是别乎双鞭而言,就是用一只手去打人。单鞭的钩子,就分钧、挂、抖、弹四劲。使用时步法、身法要随着走,必须做到上下相随,这是钩子的四种变化。

   “至于用法是,如果对方从背后打来,这时我们把身体往下一蹲,一转身突然的一掌,就可以击中对方的要害。斜飞势和下势,又名七寸靠。就是用我们的肩膀去靠他的小腿七寸的地方。就是上边一接手,你整个人唰地一下就下去了,用肩靠他的七寸之处,对方便跌出寻丈之外了。这样非要有很深的功夫才能做到。

    “另外是腿法,有二起脚,又叫二起蹦子、分脚、蹬脚、踢脚、单摆莲、双摆莲、十字摆莲等等。

    “要不是下过深的功夫,是很难应用的。

    “总的来说,这套小架子共二百多个动作,要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内把他练完。其动作之快、功夫之纯熟,如果哪一方面不得其法,最主要是传授上不得其法,就很难练好和应付自如了。”

    作者:当年你跟吴老学习时,他是怎么教你的呢?

    李琏:我在20世纪60年代末跟师爷吴图南学用架时,有幸常见师爷演练此拳。当时师爷已经八十有五,白发银髯,却依然抽插内弹、弓马连枝、凌空跳跃、步法轻灵机敏;分摆踢蹬、踏踩削钩、点击推按、钩挂抖弹,脚法、掌法脆快分明;八法五步,搓啄碰截,抖搂弹炸,粘离凌空,往来流利、荡击合一,意劲玲珑剔透,全身透空、通体贯串、丝毫无间、全神笼罩、气势磅礴。真是无一处不轻灵,无一处不坚韧,无一处不沉着,无一处不顺遂。

    太极拳用架首先十分注重对“着熟”的训练。吴图南师爷对套路中反复出现的势子很重视,主张套路与单势操练相结合,仔细地体会各种劲路的变化,从松入手把功融于“着法”当中。每一势无论动作、劲路、意气、呼吸都有极为严格的要求(同练架有不同的地方)。由慢渐快力求短小简捷。久而久之,自然而然把“着”的变化转换成劲、意、气的变化。也就是拳经所说的“由着熟渐悟懂劲”,然后再舍“着”求劲、求气……循序渐进,直至“应物自然、全身透空”之化境。(待续)

4

点赞
4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8 人)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