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  篇  语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般凤凰。道教发源圣地,千古绝唱,惟我吕梁武当,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卓越辉煌。信步吕梁武当,阅历四千五百年沧桑。社稷千秋,祖宗百世,几多荣辱沉浮,几度盛衰兴亡。圣贤典籍,浩如烟海,传承文明,环球共享。缅怀漫漫岁月,凝聚缕缕遐想。?   回首历史,江山激昂,民心振奋,春风又绿神州,华夏再沐朝阳。?   登山远望,前有古人,星光灿烂,后有来者,群英满堂。看乾坤旋转,乾恒动,自强不息之精神,坤包容,厚德载物之气量。继往开来,浩浩荡荡。立民主,兴文明,求统一,图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定将皇天昭晖,磅礴东方,后土雄峰,屹立世界强国之林。  吕梁北武当山的来历   吕梁北武当山,据孟门源神庙墓塔记载,原名“当山”,帝舜举荐禹为继承人,禹遂即天子位,建立夏朝后,为祭父鲧将其分封为水神,在当山创建(前2581—前2537年)玄天庙供奉之,称为“玄武大帝”,从此“当山”易名“武当山”,俗称“龙王山”。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追尊为“镇天真武灵应?圣帝君”,简称“真武大帝”,亦称“武当山”为“真武山”。吕梁北武当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圣地,迄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了。?   吕梁北武当山,是由27峰、36岩、24涧组成,主峰香炉峰,海拔2254米,景区面积为150平方公里。这里有重峦叠嶂的山峰,嵯峨奇丽的怪石,惊险危惧的石阶,苍翠多姿的古松,古老宏伟的庙宇,蜿蜒缠绵的溪流,素有“三晋第一名山”之称,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圣地,又是西周成王(前1123—前1086年)时,晋国祭祀皇天的神山……古往今来,一直是吸引仕宦游客的人间仙境。? (一)北武当山道场? 从西周穆王朝代(前1009—前954年)开始,吕梁北武当山玄武道场开始向外扩展道院、宫、观。据《穆天子传》曰:“天子北征,乃绝漳水。于是即井?NFDE5?山(太行山)之下。癸未,雨雪,天子猎于井?NFDE5?山之西河。”《帝王世纪》曰:“穆王修德教,会诸侯于涂山。命吕侯为相,或谓之甫侯。五十一年,王已百岁老耄,以吕侯有贤能之德,于是乃命吕侯作《吕刑》之书。”这就是说,西周穆王北征至漳水即清漳河、浊漳河两源之今山西省东南部即太行山之西河,得知吕侯有贤能之德,扩展吕梁武当山道场。穆王修德教,途经吕梁山诸侯之会,命吕侯为相,加快了吕梁武当山道场的发展速度。?   1?为了祭祀鲧禹治水之功绩,此时,吕梁武当山道场在今柳林孟门的庄王山麓大禹石附近创建了源神道院。主殿曰:“源神殿”,供奉着夏帝禹父神鲧。配殿有龙王庙、火神庙、土地庙,还有道学教院。据塔陵古碑记载:此道院是由“当山监寺□(禄)公”、“当山提点□(寿)公”和“雄辩演教大师福公讲主”等道士人等,在孟门创建的道院。据《南山灵泉寺始末碑记》曰:“余弗获辞以残珉蚀篆应之曰:此山在太原西北四百许,春秋晋地,战国时为赵之著名禅院(道院)。”?   2?炎帝之裔,伯夷之后,共工氏之子,即姜太公先祖句龙,为四方部落首领之一,辅佐大禹治水建立了丰功伟绩。大禹即天子位,建立夏朝后,被封到申国为王,其地在今陕西、山西之间,都城今吕梁山石楼县。武当山道场在石楼县创建了后土皇地庙,即启圣院。?   3?临县小甲头乡正觉宫。创建年代无所稽考,但位于正觉宫东侧有呈“一”字形排列生长的人工栽植的12株侧柏,名称“十二元辰”。其最粗者是由东向西排列生长的第八株,胸径1?90米。根据树干基部的年轮数推测,此树已有3000多年的树龄。由此证实,正觉宫创建于公元前1000多年,即是西周穆王时代。这是祭祀殷商第七位帝王“小甲”(前1736—前1719年在位)的宫殿。?   4?继而先后又创建了6院、14宫、30观。如曹家沟太和宫、鹧鸪紫霄宫、下昔凌虚宫、松窝复真宫、河庄静乐宫、峪口静峪宫、大武紫微宫,离石凤仙道院、迎恩宫、洞阳观、玄都观、卧龙观,柳林玉虚宫,中阳钟楼禅院、玄都清虚观、龙泉观、天真观、修真观,石楼洪福院、般若院、普济院、清凉院、元天宫、东岳观,隰县北极观,浮山龙角宫,芮城永乐宫,汾阳长春观、玄真观、仙槐观、太符观,孝义清虚宫、玄都观、希真观,介休龙泉观、太虚观、三清观、保阳观,平遥太平崇圣宫、上清观、崇寿观、柏仙观、瑞云观、洞玄观、清虚观,临县明真观、西云观、浩然观,陕西佳县白云观,神木天台观。宋朝谢?撰平遥《修清虚观碑记》中说:“清虚观建於唐高宗之末年”,“观之成功属武当,从事谢?为之记”。? (二)北武当山道士?   吕梁北武当山道场系玄门正一道教,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圣地,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太霄经》曰:“周穆王因尹轨真人制楼观,遂召幽逸之人,置为道士。”离石宝峰山道观创建自西汉平帝年间(1—5年),也比东汉顺帝(126—144年)时,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的天师道(俗称“五斗米道”)早近140年。所以,北武当山名道士颇多,仅本道场兴盛时期长有出家住山道士、学者数百人,在家居士1000多人。有史可考者:轩辕黄帝的上古道统学术思想,是道学文化思想的渊源。所以,轩辕黄帝,被当作我国古史传说时代最早的一位宗祖神;是中国道教始祖。轩辕黄帝将宝鼎埋藏在石楼殿山,以志纪事。赤松子,黄帝时雨师,号太极真人,曾在武当山洞阳观炼丹。虞玄武大帝庙在北武当山,瘗其骨于今石楼县西陵山丘陵墓。后土皇地句龙的丘陵坟是石楼殿山启圣院。夏大禹父神鲧庙是柳林孟门源神庙。商道学鼻祖、帝王宗师姜太公是今石楼义牒人氏。西周穆王(前1009—前954年)时代,有当山雄辩演教大师福公讲主、当山监寺禄公、当山提点寿公。尹轨真人制楼观於离石凤仙道院。?   夏商周三代以后,春秋鬼谷先生,随老子西出函谷关,后返中国,居北武当山云峰观,弟子百余人,以苏秦,张仪最有名。西汉武帝(前140—前87年)求仙于武当山凤仙道院,重修石楼殿山启圣院。戴孟,本姓燕,名济,字仲微,东汉明帝(58—75年在位)时人,少好道德不仕,周游名山,后居北武当山,寝息无所常。西晋涵谷子先生,一十七岁入蟾山习练,后入北武当山修炼,名著《悟性穷原》,西晋名道士希真子为之作序。张玄宾,魏武帝(424—451年在位)时,定襄人,师事西河蓟公,受服饵方术,后遇真人樊子明于少室,授以道变隐景之术。唐朝人张果老,交城人,北武当山的大阿苏山上有其活动“仙迹”,至今,隐居石窟犹存。天宝年间,唐玄宗曾召北武当山凤仙道院姜抚道士为其炼丹。姜真人墓碑至今在石州凤仙道院尤存。女仙崔少玄,封号玉华君,是唐朝汾州刺史崔恭的小女儿,曾游习北武当山。五代宋初希夷祖师(871—989年),在北武当山虔心研究《河图》、《洛书》、《太极图》和《易经》,撰写出《河洛理数》。通家治生陈仁锡为之作序於龙泉观介石居。? (三)北武当山“太乙五行拳”?   凡修道者须要知觉性而明觉命,既曰学道,所学何事,莫非是“修心炼性,性命双修”。所谓“修心”,就是修“五行之气”,即仁、义、礼、智、信;“敬敷五教”,即是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之教。以此“教化万民”,“惟愿人人忠孝节义,报答天地君亲”。所谓“炼性”,就是修金丹大道,应以身为本,“修长生久视之道”。即炼金石,成丹药,采木草,服天地之气,欲求长生不死,以为神仙矣。在北武当山,西汉就有道士练功的《导引图》之44种导引姿势,此养生疗法可除260多种病。谓“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希夷祖师在北武当山著有《指玄篇》,言导引养生和炼丹之事。?   北宋道士张三丰,平阳人,在北武当山练“太乙五行拳”,名满天下。元末明初张大全,石州(今离石)人,入北武当山,虔心性命之学,俱戢德弗耀,能文善武,威震武林。到明代永乐年间,成祖朱棣为了维护他的帝位,赠北武当山道士“太乙五行拳”师张让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而后,北武当山道士、太乙五行拳门人石州张氏,在明代累官兵部侍郎。张文绅,初封监察御史,历赠大理寺左少卿、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张珩,正德年间初授监察御史,进兵部左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陕西三边,累立战功,拜户部尚书;张平路,授奉政大夫南京户部贵州司郎;张维,封中顺大夫云南武定府知府前南京工部郎中。?张珩之子明恩生正路,字子涵,职封不仕,长住北武当山,道号三峰,为“太乙五行拳”的传人。? (四)北武当山印经处?   吕梁北武当山道场,在庙宇建筑方面保持了“石自天成”的自然风貌。但在宏道传法利生方面,她确是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发源地。在北武当山圣母洼设有印经处,因此,“武当山存板”石印、木刻“印送善书”很多,原存版本有《老君碑》、《元始天尊说北方玄武妙经》、《太上五斗金章受生妙经》、《斗母元尊九皇真经》、《高上玉皇心印妙经》、《皇太子修行武当山》、《北斗本命延生真经》、《玄武出山记》、《玄武四世修行》、《太上感应篇》、《感应篇直讲》、《关圣帝君觉世真经》、《文昌帝君阴骘文》、《金阙化身玄天上帝宝卷》、《观音梦授真经》、《指玄访道篇》、《全体大用》、《忌口真言三归五戒》、《玄门日诵早晚课》、《推背图》、《修建武当山宫观感应之图》,特别是存有涵谷子《悟性穷原》、陈希夷著《河洛理数》等经集。  [page]  ? (五)北武当山是帝王祭祀皇天后土的神山?   吕梁山是大禹治水启始之地。禹摄帝位(前2581—前2536年,在位45年)建立夏朝后,将父鲧分封为水神,在北武当山创建玄天庙供奉之,称为“玄武大帝”。据《新唐书·礼乐志》载:“虞玄武……丘陵墓衍原隰井泉水”;姜太公先祖句龙即“夏至祭皇地??以……原隰丘陵坟衍原隰井泉各在其方之坛”。这就是说,虞玄武的墓在石楼西陵山;姜太公先祖句龙即后土皇地祇的坟在石楼殿山。因此,吕梁山是朝廷祭山,历代帝王都要到武当山和太阴山(石楼山)祭祀皇天后土。有典籍记载或碑碣铭证的到吕梁武当山、太阴山祭祀皇天后土的帝王有:夏禹、启,商小甲,周成王、穆王、吕侯,春秋晋昭侯、晋惠公、楚庄王,战国魏武侯、吴起,西汉高祖刘邦、汉高后吕雉、汉文帝、汉武帝,西晋十六国汉刘渊,东晋十六国前赵刘曜、后赵石勒,南北朝北魏孝文帝,唐太宗、高宗、武则天、穆宗、汾阳王,五代十国后晋高祖石敬瑭、出帝石重贵,宋真宗、仁宗、徽宗,元世祖忽必烈,明庆成王、永和王。? (六)孔子求仙访道於吕梁北武当山?   儒家圣祖孔子驻跸吕梁北武当山、太阴山拜谒玄武大帝和后土皇地祇后,从碛口到孟门源神殿祭祀夏禹父神鲧时,写下黄河见闻:“孔子观于吕梁,悬水三十仞,流沫三十里,鼋鼍鱼鳖不能游,见一丈夫游之数百步而去。”(见《庄子》)孔子虔心敬学姜太公,有所谓“入太庙,每事问”之名言(见《乡党》)。  吕梁北武当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圣地   我们知道,中国上古文化一统于“道”,或者说,中国古代文化是儒、道文化而矣。正如王明先生在《〈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序》中说:“对道教的研究,不仅仅限于宗教史。若从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史来着眼,似乎能看得更广阔些,更深远些。鲁迅先生在七十年前说过:‘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鲁迅书信集》上卷,第18页)。按‘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句名言,含意本赡,可以从好多方面去阐释。我在这里,只就道家和道教学者对记载中华民族最早统一、繁衍和上古文化的创造发明做些考察,谈点体会。”? (一)吕梁北武当山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昔在黄帝部族之前,中原地区的土著人为蚩尤部族,其祖先称有巢氏。《韩非子·五蠹》中曰:“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有巢氏这位圣人就是山西吕梁山地区石楼县人氏。《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说:“有巢氏诞生石楼山。”《大中华山西省地理志》曰:“有巢氏治三百载,栖于石娄。”石楼山,即是晋西吕梁山南麓今石楼县东与交口县交界的大山也。古称太阴山。黄帝部族打败蚩尤部族,又合并了炎帝部族。黄帝终于成为中原各部落共同拥戴的首领。黄帝部族和炎帝部族在黄河流域长期生活、繁衍下去,构成了以后华夏族的主干部分。这是后来中华民族被称之为炎黄子孙的由来。?   据《前汉书·郊祀志》记载:汉武帝刘彻于元鼎元年(前116)六月,在汾阴(石楼山)临河(今石楼县)修建后土祠时,某巫挖掘出一个古鼎,有司奏称是轩辕黄帝的宝鼎,迎至长安甘泉宫。中华民族是以黄河流域为摇篮发展起来的。轩辕黄帝的宝鼎埋藏在汾阴临河,说明今石楼县是中华民族发源地之中心也。? 正如前面所述,中华民族是以黄河流域为摇篮发展起来的。中国道教的发源圣地自然也在黄河流域,具体地说,中国道教的发源圣地在今山西吕梁山地区。? (二)轩辕黄帝是道教始祖?   据《左传》、《国语》、《世本》以及《诸子集成》之古史传说;《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北经》、《海内经》和《教经钩命诀》、《河图握矩记》、《河图挺佐辅》等神话与汉代纬书;《列仙传》、《神仙传》、《抱朴子内篇》、《广黄帝本行记》、《轩辕本纪》、《轩辕黄帝传》等道教神仙传记与《史记》记载,轩辕黄帝是中华民族最早上古时期文化荟萃的代表,是道教始祖。《庄子·大宗师篇》曰:“黄帝得道以登云天”。《在宥篇》曰:“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司马迁根据《左传》、《国语》、《世本》和部分诸子百家之言,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曰:“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又曰:“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治气以教化,絜诚以祭祀。”这就是说,轩辕黄帝及帝颛顼时代,就以“五行之气”即仁、义、礼、智、信等五种基本道德观念,教化万民,“修身而天下服”。轩辕黄帝,被当作我国古史传说时代最早的一位宗祖神;是中国道教始祖。据古碑记载,离石洞阳观即白马仙洞是:“赤松子炼丹之处,轩辕黄帝别宫。”? (三)大禹治水始于吕梁山?   黄帝以后,黄河流域还出现了几位著名的部族首领——尧、舜、禹。他们都曾经亲临吕梁山地区开创过帝业,建都古冀州,即今山西也。?   夏帝禹,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母曰修己,生禹于石纽。? 杨雄《蜀王本纪》曰:禹本崇山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其地名痢儿畔。在今山西襄汾、翼城、曲沃之间的崇山。?   《史记·夏本纪》云:“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羽山即今吕梁骨脊山。舜帝命鲧之子禹为司空,付以治水之任,续鲧之业。《史记·夏本纪》曰:“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致功,至于衡漳。”禹自冀州壶口山起事,治至吕梁山。壶口,在今山西吉县西南黄河河道上,是一有名险要处,有惊涛骇浪奔泻而成的瀑布。《蔡氏书传》曰:“梁、岐皆冀州山。梁山,吕梁也,在今石州离石东北。”《尸子》曰:“古者龙门未辟,吕梁未凿,河出于孟门之上,大溢逆流,无有丘陵高阜,灭之,名曰洪水。”岐山,是为山西介休狐岐山。《禹贡注》曰:“岐山,今在汾州介休县。”蔡文定注:“狐岐之山,胜水出焉,即此是也。”禹乃将吕梁之山及岐山凿开,河水顺流而下,继治孟门,续治龙门山,禹凿底柱山以通河。吕氏曰:“此禹最用功处。故首及也。”又治今山西中条山以北、太岳山和吕梁山南脉以南,横卧在晋西南的运城盆地和临汾盆地及太行山之水,导之入河,而冀州之水治矣!《禹治水赞》云:“嗟夫夏禹,实劳水功。西凿龙门,疏河导江。梁岐既辟,九州以同。天赐玄圭,奄有万邦。”?   据《汾州府志》记载:骨脊山旧传半山有大禹祭父击舟铁锚、缆舟大铁绳和铁环。“山顶有汉刘耽撰碑,可辨者六十字,言舜禹治水时事。”在文水县的山村找到《禹贡随山浚川图》碑,长169厘米,宽71厘米,厚16厘米。现保存在武则天庙。? (四)大禹封父鲧为北方水神玄武?   正如前面所述,《史记·夏本纪》曰:“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听四岳,用鲧治水。”鲧承命,乃作城以御水,聚民居之。若遇淫雨,水愈大发,浩浩荡荡,高出于众山之上,将略小山头,尽行没了。各处经过,民尽淹死。至于九年,徒然劳民伤财,竟不能治一水。舜摄行天子之政,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命祝融殛鲧于羽山以死。?  帝舜荐禹于天,为嗣。二十八年而帝舜崩。禹遂即天子位,国号曰夏后,姓姒氏。禹摄帝位(前2581—前2537年,在位45年)建立夏朝后,为祭父将殛鲧之羽山易名为骨脊山。并将父鲧分封为水神,在吕梁当山即今武当山创建玄天庙供奉之,称为“玄武大帝”。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追尊为“镇天真武灵应?圣帝君”,世称“真武大帝”。瘗其骨于今石楼县城西陵山陵墓,建造有规模宏大的皇陵,并有五岳圣井之一的“原隰井泉水”,深170多米,祭祀专用。为什么封“玄武大帝”呢?所谓“玄”,即“玄天”,北方的别称。《吕氏春秋·有始》:“北方曰玄天。”大禹治水获得“玄圭”,即“玄石”,把该石视为神圣。古称有治天下之德而不居其位的人为“玄圣”。《后汉书·王梁传》:“玄武,水神之名。”李坚注:“玄武,北方之神,龟蛇合体。”玄武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北方之神,后为道教所尊奉。  [page]  ? (五)姜太公原籍是今山西省石楼县人?   夏大禹分封父鲧为北方水神。同时对治水功臣也进行了分封爵位和食邑。《史记·齐太公世家》曰:“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这就是说,姜太公先祖为四方部落首领之一,辅佐大禹治水建立了丰功伟绩,大禹即天子位,建立夏朝后,被封到申国为王,其地在今陕西、山西之间。赐姓吕氏。姜太公是其后裔也,从其封姓,故称吕尚。从此“梁山”易名“吕梁山”。这就是吕梁山的来历。?   《索隐》谯周曰:“姓姜,名牙。炎帝之裔,伯夷之后,掌四岳有功,封之於吕,子孙从其封姓,尚其后也。”西汉刘向《列仙全传》卷一中记载:“吕尚,冀州人。”《中国神仙传》记载:“姜太公,姓姜,名尚。其先世封于吕,所以也叫吕尚,字子牙,商朝末年冀州人。”《尔雅义疏》曰:“梁山,晋望也。晋国所望,祭者今在冯翊夏阳县西北临河上。”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姜太公祖籍是冀州吕梁山临河县人,即今山西吕梁地区石楼县人。?   今石楼县境在殷商是鬼方申国都城。建国前,就在县城西50公里处的下庄峁、城东15公里的曹村等地发现过商代青铜器。建国后,1956年至1976年,先后在桃花者、后兰家沟、二郎坡、义牒等村镇,出土商朝青铜器34种207件。《中国考古》一书认为:“这些出土的青铜器,文化面貌上多数和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相同,但也有一部分青铜器不同于安阳殷墟,即系铃器较多,如带铃觚、带铃豆和带铃车器等,铜的或金的‘弓形饰’蛇首匕等都很有特色。”特别是“龙纹铜觥”,在商青铜器中是全国孤例,被誉为国宝。“这些情况说明石楼等地出土的商代文化遗存,很可能是商代方国的遗存。”?   1?正史纪述?   据《前汉书·郊祀志》记载:汉武帝刘彻于元狩元年(前122)“郊得一角兽曰狩云。其明年天子郊,雍曰:今上帝朕亲郊,而后土无祀,则礼不答也。”“自共工氏霸九州,其子曰句龙,能平水土,死为社祠……故郊祀社稷所从来尚矣。”“或曰太公吕来作之齐,所以为齐吕,天齐也。”苏林曰:当天中央齐也。“自泰山阳,至颠立石颂德明其得封也。从阴道禅于梁父其礼颇采。”故“使治庙汾阴南临河”也。“今陛下亲祠后土,后土宜于泽中圆丘为五坛,坛一黄犊牢具巳祠尽瘗而从祠衣上黄。于是天子东幸汾阴。汾阴男子公孙滂洋等,见汾旁有光如绛,上遂立后土祠于汾阴上,如宽舒等议。上亲望拜,如上帝礼。”? 这就是说,西汉武帝刘彻,于公元前122年亲自郊祀皇天上帝,而没有祭祀后土。大臣雍说,郊天而不祀地失对偶之义,故不为神所答应也。共工氏之子句龙,佐禹霸九州,能治理土地之事,死后封为社祠,是上古天子郊祀社稷所。姜太公从吕梁山赦封到齐国为王,因知是诸神之领袖,称之为齐吕,即天齐也。所以,周成王封齐国泰山为太阳山,天子郊祀皇天于泰山之颠。石楼山汾阴南临河是姜太公先祖句龙瘗冢之乡,所以,封晋石楼山为太阴山,在汾阴南临河治后土祠庙。天子东幸汾阴临河,侍祠之人皆着黄衣,郊祀与皇天相对应之大神后土如上帝礼。?   2?文物证据?   (1)石楼今有祭虞玄武和后土皇地“原隰井泉”。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祭虞玄武在“丘陵墓衍原隰井泉水”。在“原隰丘陵坟”,“祭皇地祇”,要用“原隰井泉水”。唐“贞观中以太公兵家者流始,令磻溪立庙,开元渐著”。唐高宗皇帝“昭告至上元元年(674)赠太公以王爵祭典”。唐玄宗“开元十九年(731)始置太公尚父庙,以留侯张良配”。唐德宗“建中三年(782)礼仪使颜真卿奏治武成王庙,请如月令春秋释奠其追封以王,宜用诸侯之数乐奏轩县,诏史馆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将凡六十四人图形焉。这里精确地说明二点:一是,在姜太公故里隰州汾阴,祭其先祖后土皇地祇句龙,要用“原隰井泉水”。“五方之岳镇海渎山林川泽丘陵”有五井。“隰井”在今石楼县城西岭山,为元中统二年(1261)重修井,深170多米。二是,姜太公原籍是“尚父汾阳郡”汾阴临河人氏。?   (2)石楼义牒《宋碑》。据2000年5月30日石楼县义牒发掘《宋碑》记载:“大中祥符三年(1010)七月二十三日,诏封后土皇地祇。其年,驾幸汾阴亲祀之。众友纯化,多人浴衣,削食裹施,临洞舍净封,以兴斯庙,塑后土圣母之像,宗立之。故曰:临良,因知是诸神之领袖。乃……(因被凿部分,无法辨认)。”这就是说,宋真宗皇帝,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月,加封姜太公为“昭烈武成王”后,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七月二十三日,诏封姜太公之先祖句龙为“后土皇地祇”。其年,驾幸临河即今石楼县义牒姜太公故里,住在窑洞里,洗衣沐浴,辟谷不吃饭,净身敕封,以重兴修建庙宇,塑后土圣母之像。其庙宇塑像即今殿山启圣院也。后土圣母像是姜太公先祖句龙的“骨骼真身”泥塑像。?   从“故曰:临良,因知是诸神之领袖,乃……”可知是指姜太公而言。因为,姜太公辅佐周武王,讨伐纣王,灭商兴周有功,被封到齐地为国王,成为周朝齐国的始祖。周武王分封诸侯以报功臣;姜太公封诸神以妥功鬼而已。姜太公奉命发榜封神,成为中国古代道学文化的开山鼻祖。才使中国道家神仙具体、明朗而系统化了。可谓只有姜太公才能是“诸神之领袖”。换句话说,“诸神之领袖”姜太公是“临河”人氏也。?   “诸神之领袖”昭烈武成王姜太公属日、阳、天兮;“后土皇地祇”即姜太公先祖句龙属月、阴、地也。正如石楼县义牒《宋碑》所述:“故曰:天阳地阴,天公地母也。”宋真宗将姜太公先祖句龙加封为“后土皇地祇”,是把姜太公之先祖句龙与姜太公并列为相对应的大神。只有姜太公的先祖句龙,才能与姜太公并列敕封,这是古代封建社会君主制的惯例。?   (3)殿山启圣院。大中祥符三年(1010),宋真宗驾幸隰州临河即今山西省石楼县义牒镇,钦定为姜太公先祖句龙重兴修建的庙宇——启圣院,至今屹立在殿山,后土皇地祇神像是姜太公先祖句龙的“骨骼真身”泥塑像,正殿泥塑玄雕是道教的天地人三界神谱。?   (4)出土远古文物铜铸姜太公像。石楼县文物管理所有出土远古文物铜铸姜太公像。姜太公立像高1.43米,胸围1.10米。头戴王冠,冠饰正中有“王”字,两边是“日、月”字样。“王”字,是灭商兴周有功,被封到齐地为国王。“日、月”,是阴阳,阳则为天,阴则为地,即天公地母也。以表示天、地、人三界和谐统一,构成世界。所谓道教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冠饰上,还有阴阳太极图10枚,是中国道教的象征,犹如国徽一样的道教标志。因此,这尊出土远古铜像就是姜太公。?   (5)《姜太公灭商兴周图》石雕刻。1997年7月,吕梁封夫子山的古庙废墟中,出土一块远古《姜太公灭商兴周图》石雕刻。这块石雕刻,除底座和顶部装饰外,石雕身高0?90米、宽0.77米、厚0.26米。正面雕刻天地两极,天高0.40米,浮云图雕上有两飞仙:即雷震子和杨戬;地高0.50米,雕人物坐像三尊:中间周文王,右边周武王,左边是姜太公。背面雕刻“五龙捧圣图”。?   (6)姜太公助武王断斩兵器玄钺。1956年8月,在今石楼县城北二郎坡出土商青铜兵器黄钺。此兽面纹黄钺,长16.9cm,刃宽11cm。随后又在义牒出土商青铜兵器“姜太公助武王断斩兵器玄钺”。崔豹《古今注》记载:黄钺、玄钺,“三代通用之以断斩”。“武王以黄钺断纣头,故王者以为戒。太公以玄钺斩妲己,故妇人以为戒。”?   综上所述,姜太公是冀州河中府汾州临河人氏。即今山西省石楼县义牒镇人氏。? (六)鬼谷先生在交口县云梦山得道?   吕梁山南麓交口县云梦山龙泉洞云峰观,就是和春秋老子同时代的鬼谷子先生的升仙处。《仙传拾遗》称:鬼谷先生,“姓王名利,晋平公时(前557—前532)人,隐居鬼谷”。有弟子百余人,以苏秦、张仪最有名。?   干春松先生著《神仙传》说:“多种神仙传记载鬼谷子曾经去云梦山采集不死之药,因此而得道,容颜焕发如少年,隐居在青溪的鬼谷。”《重修云梦山庙宇碑记》曰:“郡之北有云梦山,原其故盖以鬼谷先生曾隐居於此,因以为号焉。考诸州乘则曰:州北六十里有升仙山,上有升仙洞,即此地也。”据《云梦山阅藏功德圆满碑志》记载:此观中“藏经五千零四十八卷”。  [page]  ? (七)吕梁北武当山是中国道教传承文明的发祥地?   1?涵谷子著《悟性穷原》?   西晋时代(265—316)到东晋、十六国(317—420)时期,这一段吕梁武当山道场是鼎盛时期,因为在西晋时代,出现了两个道教杰出人物,一名希真子,一号涵谷子。其代表作是涵谷子著《悟性穷原》,这部经典总结了前人的道教理论,统一了儒、释、道三教思想文化,确定了修炼标准、方法,提出了性命双修的原则,可谓时代的杰作。?   涵谷子先生在《悟性穷原》中云:“吾一十七岁,看破世事,名利二字,尽是虚浮,行善积德,可以感格天地鬼神。”他认为,“人秉阴阳五行而生,为万物之首,可以行天地之全功,更可以载天地之大道”。他说,“人人可以为圣贤,人人可以为仙佛,只在有志无志之分耳”。他确定了修炼标准,“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修炼的要求是:“惟愿人人忠孝节义,报答天地君亲。”“凡修道者须要知觉性而明觉命,既曰学道,所学何事?莫非儒之存心养性,佛之明心见性,道之修心炼性。”他高度概括了三教的修炼途径和方法,提出要以“三皈五戒为准绳”。“三皈者,皈依佛,体佛而行,常存元神,不可妄动思虑;皈依法,务必常养元气,不可耗散;皈依僧,固守元精,不可走泄。”五戒者,仁义礼智信:一戒杀,仁也。若不戒杀,有何仁德之心,教人无故不可杀生也。二戒盗,义也。若不戒盗,成何义也,一草一木各有其主,不问清白,由我所取,是无义也。三戒淫,礼也。若不戒淫,无礼极矣。四戒酒、肉,智也。若不戒酒除腥,焉得为智,酒乃穿肠毒药,饮之令人乱性、伤神、耗气、烁精、有损无益。肉味阴浊,污秽本性,不戒不能明心见性。五戒妄语,信也。若不戒除妄语,成何信实,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若有德者,“必须立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之志”。?   涵谷子先生强调,“凡学道者,要想长生,做个世外之人,必先立世外之志,存世外之心,把一切轮回之心除却。而轮回之心,即人我心、?NFDE6?高心、执着心、恶毒心、嫉妒心、损人心、利已心、假知心、暴弃心、好杀心,种种不良之心,一切斩断。”“修道之人莫畏贫苦,既向空门,听天由命,想作天外之客,就要立超群拔萃之志,而超群之志,要人之难舍我能舍,人之难行我能行,人之难苦我能苦,人之难屈我能屈,人之难受我能受,有此一心,自然不为色身所累,名利恩爱所牵,方可以闻道,可以修道,可以行道,可以成道,可以了道。”“自古仙佛,皆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千魔不改,万难不退,方可脱体而升天界。”?   “总而言之,有效无效,一味猛勇行好事,存好心,动则利人利物,静则修心修身,始终如一,自然感格天地,可以成功。”?   涵谷子先生著《悟性穷原》一部,初为吕梁武当山圣母洼印经处,刊印送善书。刊印时由武当山道士希真子先生作序,名曰《原叙》。再次重刊时,文昌梓潼帝君西晋张恶子,又名亚子(287—?),北宋《太平寰宇记》载:张恶子,是“晋人”。文昌梓潼帝君驻跸白云仙观,得见涵谷子著《悟性穷原》一书后,应邀作《文昌帝君〈悟性穷原〉序》。唐朝重刊涵谷子著《悟性穷原》时,玉清内相金阙选仙孚佑帝君吕洞宾,号纯阳子(798—?)作序称《吕祖叙》? 2?希夷祖师撰《河洛理数》?   希夷祖师是五代宋初道士,姓陈氏,名抟(?—989),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人。生于唐末,后唐长兴(930—933)年间举进士不第,入吕梁武当山凌虚宫(后称皇帝庙)辟谷练气20余年。后隐居陕西华山云台观40多年,公元989年蝉脱于石州三阳云凤山道院。?   希夷祖师在吕梁武当山虔心研究《河图》、《洛书》、《太极图》和《易经》。《河图》、《洛书》是中国文化的根,是《易经》之父母。中国的哲学、军事、政治、医学、美学、伦理学、天文学等等,它们都来源于《河图》、《洛书》之中;也是中国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源。《河图》、《洛书》自宋代希夷祖师才在吕梁武当山公开于世,以前均被道家流传密藏。?   希夷祖师在吕梁武当山亲撰《河洛理数》,这是《易》学图书派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唯一传授《河图》、《洛书》与《易经》八卦合二为一的奇书。其中阐述《河》、《洛》之理数,将天人之学,一以贯之,精微奥妙,堪称奇绝。他揭开人体科学之谜,探索宇宙运动之机,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希夷祖师在吕梁武当山还研究了西汉《导引图》之44种导引姿势,著有《指玄篇》,言导引养生和练丹之事。此养生疗法可除260多种病。谓“导引之法,深能益人延年,与调气相须,令血脉通、除百病”。明崇祯壬申(1632)年再版《河洛理数》时,山西省中阳县柏洼山龙泉观道士陈仁锡为此书作“序”付刊。?   希夷祖师晚年隐居石州三阳云凤山道院。据古碑和明《汾州府志》记载:壬午年(982)希夷祖师“云居州北扫场街,尝持秃帚乞食,面垢不洗,洗辄雨,人以为雨谶,后居三阳云凤山巅,有女奴馈食,女入城,亦不见其乞食处,人以为异,及泄机于华山来人”。忽一日有陕西华山道士来游,见而拜之,作诗曰:“古洞岩前碧水流,白云缭绕凤山头,几年不见先生面,今见先生在石州”。并敦请希夷祖师回还华岳旧隐栖身,先生即席答诗一首,题名《三阳山》,有佳句云:“华山高处是吾宫,出即凌虚跨晓凤。台殿不将金锁闭,来时自有白云封”。陕西华山道士离别时和诗一首,题目《三阳云凤山》:“华岳当年是旧游,此间何日醉蒙头。官辞谏议归仙洞,醉识真人下酒楼。优诏九重丹凤杳,野心一片白云留。三阳山上空尘迹,只有长河水自流。”?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希夷祖师蝉蜕于石州(今离石市)三阳云凤山道院土穴。乡人瘗其骨于山右二百步,凤岩有仙冢焉。并在希夷祖师蝉蜕之所白云洞建造悬山式希夷殿三楹祭祀之。陕西华山道士累欲来取其骸骨以还陕,启而视之,头大如斗,骨赤如丹,异香经日不散,负骨行至山西隰县、吉县,重不能动,复送瘗于三阳云凤山。?   总之,希夷祖师在吕梁武当山,才将在道教中珍藏秘传的中国古代哲学、军事、政治、医学、美学、伦理学、天文学、预测学和自然科学技术公开传播于世。这对中国社会进步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所以,使吕梁山成为中国道教传承文明的发祥地。  结  束  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第一,北武当山是“玄门正一道教”,创始人是尹轨真人。?   第二,从远古道统学术思想讲,道学文化思想理论的来源是轩辕黄帝及帝颛顼时代的“五行之气”,他们以“仁义礼智信”五种基本道德观念,教化万民,“修身而天下服”。“五行之气”是当时的统治思想理论,道教称之为“修心”。离石洞阳观即白马仙洞是“赤松子炼丹之处”,炼金石,成丹药,采木草,服天地之气,欲求长生不死,以为神仙。这属于修身,道教称之为“炼性”,实质是自然科学的范畴。加之,练气功习拳术,强身健体。两者构成所谓,后世称凡修金丹大道者,应以身为本,修心炼性,性命双修矣。?   第三,禹摄帝位建立夏朝后,为祭父鲧分封为北方水神,在当山创建玄天庙供奉之,称为“玄武大帝”。这是中国第一个庙宇,使道学文化思想理论有了载体,这属于创立时期。?   第四,据《宋史·道学传》记载,商周姜太公著《太极图》,创立了道学理论体系;姜太公奉命发榜封神,成为中国古代道家文化的开山鼻祖,才使中国道教神仙具体、明朗而系统化了。这属于道学文化思想理论的形成时期。?   第五,姜太公先祖句龙,死后封为社祠,“治庙汾阴南临河”,是上古天子郊祀社稷所。“太公吕来作之齐……自泰山阳,至颠立石颂德明其得封也”。就是说,周成王为祭祀姜太公,封齐国泰山为太阳山,是天子祭天之所。封晋隰州石楼山为太阴山,是祭祀姜太公先祖句龙,即天子祭地之所。但北武当山一直是晋国祭天的神山。?   第六,西周穆王修德教,命吕侯为相,从此北武当山玄武道场开始向外扩展道院、宫、观。为祭祀鲧禹治水之功绩,由武当山雄辩演教大师福公、监寺禄公、提点寿公,在孟门创建了源神道院。为祭祀太极真人赤松子,尹轨真人在石州三阳山创建了凤仙道院。为祭祀殷商第七代帝王“小甲”,在今临县小甲头创建了正觉宫。继之,先后又新建了6院、14宫、30观。这属于道学文化思想理论的发展时期。? 所以说,北武当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圣地。?                          (录至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古史新考》2002年10月版第39—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