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云:“善为士者不武。”意思是善于当武士的,从来不炫耀他的勇武。善拳者不言勇,高手们不言武。真正的高手,极少有人到处炫耀武技。那些热衷于推销武技的人,那些自称如何如何了不起的人,十个中倒有九个可能是借此混饭的,武林中称为“腥挂子”(假功夫)。高手们一旦被迫与人动手,开始时也大多是故意放敌进来,以守为攻,即所谓“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孙子说: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武林高手们大多就是“能而示之不能”,这倒不是完全出于诡诈,而是心理素质和人生阅历使然,当然也包含技击经验在内。
    高手们以虚静应敌,以柔和示敌,锋锐内敛,含而不露。在交手时则是以逸待劳,以静制动,蓄而后发,后发先至。高手们大多讲究“先礼而后兵”,以不动手而化解冲突为上策,宁肯退让回避。倘若万不得已,被逼应战,他们也多不会先下手为强,而是以不变应万变,心境平和,待机而动,引诱对方主动进攻(多数情况下不用引诱,对方已打将过来),而乘对方欲动未动之际,或乘对方旧力已尽、新力未生的空挡(即招数已使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对方击败。练过武术的人都知道,防守时不易露出破绽,而一旦进攻,势必要使身体的某一部分暴露出来,处于无防守状态,这样就有可能给敌以可乘之机。高手们深谙此道,所以他们善于在防守中捕捉进攻的机会。
    在临敌时,高手们会针对对手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对策:“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努而扰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如果从技击上理解,这段话的大意就是迫使对手慌乱,然后伺机反击;如果对手功力扎实,就要小心提防;如果对手实力很强,就要避开他的锐气;要设法激怒对方,然后制服他;也可以卑辞示弱,麻痹对手,使他骄傲;对手体力充沛,要设法使他疲劳。一言以蔽之,要想方设法使对手犯错误,或逼或诱,尽量削弱对方的优势,扩大自己的优势,这就是孙子所说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就是要先造成不会被敌人战胜的先决条件,来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在技击中,就是决不放过对手犯错误的任何机会,一见破绽,立即乘虚而入,实施反击。
    真正做到“守静致柔”是极难的,绝大多数习武者都无法达到这个境界,甚至相当一部分习武者不知此四字为何物。一般的习武者多偏于刚勇,争强好胜,情绪易于躁忿。武功略有造诣的人,常常由于有人捧场而心绪虚浮,对自己的功力缺乏冷静而客观的估计。其实,无论情绪躁忿也罢,心绪虚浮也罢,都不外是武术功力和心理素质的综合反映。在武术界,心理素质与武功水平基本上是同步提高的,极少有武功很高而心理素质很差的例子,也很少发现武功甚低而心理素质甚佳的情况。所以,心理素质好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个人武功水平的高低,而心理素质的最佳境界就是守静致柔。能具备这样心理素质的人,其武功必然非同寻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