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互动交流 武林杂谈 查看内容

我学太极拳的心得

2005-8-25 17:00|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8907| 评论: 3

    关于练法

   几年前,在全民健身活动的热潮中,我们工厂请了一位太极拳老师教大家学习太极拳,我也加入学拳队伍中。我从小身体瘦弱,不爱运动,武术更是从未沾边,学起拳来比一般人愚钝笨拙。笨人有笨人的办法。我是先学大概,以此做基础再深钻细研。学了大概仅仅是有了一张纸,再细学时接受的东西才有了地方记。学式子容易改式子难,是说学到一定程度的式子改起来难。初学者还是改式子比学式子容易。不管对错,先接受下来,以此为基础,再仔细深入地学习改正。实际上一下子就对是不可能的,那么容易的东西学起来也就没多少意思。不过,不管对错接受下来的式子,脑子里一定不要划句号,要划上一个问号。改正到一定的程度再划句号。但这时脑子里还应该有那个问号,到了彻底吃透、融会贯通甚至有了创新了,才把这问号拉直而成了感叹号。感叹号是问号拉直的,学无止境,还得留一份虚心。

    一套洪传陈式拳一、二路,我就这样学下来了。后来老师对我说:“看你刚开始学那么不入门,真没想到你能坚持下来。”我说:“我下决心学,不一定能学得好,但一定要好好学。”有人说“贵在坚持”,我加了一句“坚持在不断”。这个“坚持”一旦断开第一次,就容易有第二次、第三次……就像小学逃学,逃开头以后就不好控制了。所以我不管忙还是不忙,不管好天还是坏天,每天总要学练。有时实在忙得不可开交,也要比划一下,以便能把这“坚持”连起来。

    开始学拳我们是集体练,后来我感觉集体练不如单独练。因为太极拳作为内家拳,是内外兼修的,要在内心平静的情况下,根据自己的生命节律,由内到外、内外合一地步步推动,层层运起。集体练要前后左右照顾,影响了自身的把握和统一。当然,开始学时为了增加兴趣,互相学鉴,集体练还是可取的。至于表演性的集体练,那是给人看的,不在此例。练太极拳也不宜配音乐,除非某段音乐很适合自己练拳的节奏。否则,一般的曲子也会破坏练功的纯净。太极拳讲究慢练,讲究松柔,看似静,实际是a超级的动。练拳时,每一根神经、每一块肌肉都是运作的。慢练保证了运作的全面,松柔保证了运作的彻底。通过全面彻底的周身运作,得到了强身键体、增加功力的作用。我练拳接近半年的时候,原来星星点点的白发不见了,体重由58公斤增至65公斤,达到了标准范围。明显的收获,更增加了我学练的兴趣,年过不惑的我,成了拳迷。

    关于松

    练太极拳要求松。松不是软,松是不僵。松是放松,是放得开。

    首先,放松有利于强身键体。放松了,才能经穴舒畅,气脉贯通。而僵硬使经穴阻塞,气脉不流通。《黄帝内经》说:“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有病是因为不流通,流通了就没病。要周身放松,犹如沟渠管道,有一处阻塞,就有一处难通。

   第二,放松是技击的需要。松练才能由松人柔,对抗时能柔化对方。一个人能一下子拾起一根百斤重的铁棍子,却难一下子拾起一根百斤重的铁链子。继而由柔至刚。只有松得充分,才能紧得凶猛,对抗时才能猛击对手。一味张紧之力犹如拿手插钉,松而后紧之力犹如抡锤击钉。何为有力,不言自明。

    第三,放松能休养生息。松就是休息。老虎和狗熊打仗,中间停歇时,虎好好休息,熊却继续卖力地打扫战场,结果后来虎打败了熊。世间的事情都是一理,不管是局部的还是全体的,不管是练拳还是打仗,常态都是松,应态才有紧。太极拳是讲阴阳对立统一的,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休息战斗,战斗休息,轮回旋动。

    松是放得开,放得开才使动作协调柔顺,圆转灵活,如行云流水,似布雨播风。从放得开这个意义上说,初学者不宜一味强调松。初学者要讲规范,要循规蹈矩,并由生到熟。熟了以后再讲放得开。初学者也要懂得放开是目标,又明白一时无暇顾及。

    松要在有力和无力之间。松由意来统帅,做到意贯全身,松而有主和松而不懈。意也要松,不可太紧,太紧易僵。意僵则呆,其更恶于形僵。这样全身内外地放松,泛泛而去,蒸蒸而升。

    关于气

    气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之一。人体之气,遍布全身,中医有气色好不好之说。人体之气通过呼吸和体外之空气吐纳循环,生生不淤,息息不断。

    太极拳也主张练气。这个练气主要指调整呼吸。要平心静气,使呼吸更自如,更深长,更流畅。具体姿势简言之就是腹式呼吸。千万不要乱使气和憋气,使气憋气是习武练体之一大忌。至于体内之气的运作,一般不好掌握,不要刻意去想它,以身体自身调节为好。

    按照一些传统的说法,人还有一种身体里的真气,即人体这个个体自生的气。陈鑫说:  “气功由肾而生。”这样空气和体气两者对立统一,更符合太极阴阳之理。大家知道,肾是人体司职水的器官,水能分解成气,那么陈鑫的说法是否也有一定的道理。人体有没有自生之气,这个气又生在哪里并怎样生成,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气也并不是太难捉摸和太难把握的东西。不管气的具体组成和形式如何,它都是一种物质的形态。气是润滑剂,气是强身基。气充盈顺畅人就灵活坚挺,气薄弱壅塞人就涩滞懈怠。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勤学苦练,不乱想,不妄为,就一定会在太极拳的练气中得到好处。

    气也由意来统领。这里的意是无意之意,谁能练得无意,谁就有了真意。有的拳师不讲气,但看他的功夫定有气,正是“气在无意中生”。人是一个自然体,以自然为本,以有意为添,添得正确则宜,添得不正确则不宜。若不知何为正确,还是自然为好。“气以直养而无害”。真正意义上的气功实际也是要求练意的松静空无。意松静空无气自然流通。现在有些气功从使气纵气人手,其玄机又难解了。

    形、意、气,意是帅,对外动形,对内运气。对外动形之意要松,对内运气之意要无。这种平时用意的“松无”,用时一提精神就变成了充分爆发的“紧实”。外形和内气又以气为先,有气才有力(外形),气力具无敌。

    关于劲

    太极拳讲究劲,与人交手先接劲。劲不同于力,劲是有意向的力。无意向的力是笨拙的力,有意向的力是聪明的力。有所谓“用意不用力”,实际上是用劲不用力。用有意向的力,不用无意向的力;用聪明的力,不用笨拙的力。

    首先说一下太极拳的基本劲棚劲。这是一种似有非有的劲,轻触轻有,重触重有,富有弹性。浑身处处都太极,首先指的是浑身都有这种拥劲。常备、善变、灵敏是这种劲的特点。这种劲要在平时对太极拳的严格训练中逐渐获得,少练少得,多练多得,永无止境。

    化劲、听劲、放劲是太极拳应手的三步曲。化劲和放劲主要从散手的盘架子练出,听劲从推手的黏粘连随练出。化劲能化开对手的进攻,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陈发科所说不能常胜却可以常不败即此。只有有了这不败的化劲,才有更充分的余地去听劲。不然一下子被击倒还有什么听劲?放劲是在听劲之后充分爆发击打对手的劲。太极拳放劲中往往还有借力打人的技巧,即把对方打来的力再返击到对方身上。这种放劲如果绝对高于对手,还可在不听劲的前提下击垮对手。也不是说听劲那么不重要,在劲力相当甚或劲力弱于对手时,会听劲就能找准对手的薄弱点或背劲处战胜对手。太极拳以弱胜强就是指的这一层。太极推手练黏粘连随,练听劲,正是太极拳比其他拳种高出一筹的地方。其他拳种也有练柔练刚练周身内功的,有功夫极强的,但都没有黏粘连随的听劲,所以往往难敌太极。以上三个劲的使用要领是:  “化劲”化整为零(化对方整劲为零碎),才能确保(自身)总体稳固;“放劲”发零(包括借来之力)为整,才能使上最大力气;“听劲”零整一致,才能听得透彻。

    还有一种拿劲,是听劲和化劲的组合,就是拿住对方,使对方进不得也退不得。杨露禅手托小鸟使其难以飞起就是这种劲。他通过触听准确地把小鸟纵身起飞的劲给化掉了。这是一种上乘功夫。至于各家太极拳所谓的缠丝劲、抽丝劲等等,是棚劲和听、化、放、拿等劲具有缠丝、抽丝形式的具体体现。

    太极拳的劲路要求周身一体,形成从内到外的浑浑动势。平常看似静,实则极动。形成一个无量无向的大动体。像一个大宇宙,整体在旋动,每一个局部也在旋动。用时一接触彼体,“听”其劲隙,或“化”或“放”,己之动势就有量有向地发出。己之动势越浑大,越无量无向,发对方就越及时有力。正所谓“浑身处处都是拳,挨着何处何处击”。现在有一些讲太极拳的,热衷于擒拿摔打,而扔掉了太极大义,把宏大太极变成了江湖小技。此舍本求末,误人学习。尤其对初学者,更应多讲太极拳浑大无量的整体劲。至于手法上的多一分少一分、进一寸退一寸的细节,须等到掌握了太极的原理再去细究。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那是更进一层的功夫,是高手之间比更高的功夫,是塔尖。但塔尖必须建在塔基和塔身之上。空中塔尖,人间无见。也有时从一些着法人手,是为了增加学练的兴趣,可作为辅助手段进行,但不能冲淡了太极大义。每一个习练者都要切记莫把太极练到小技上去。太极拳练到极处是无形的。若练太极拳为健身,更应该从周身一体、内外浑动着手,这才能有利于整个身体的健康强壮。

    关于学太极拳的进步标志

    通过学拳和看别人练拳,我总结出学练太极拳在形体上的三步标志。初学时,一般只顾到四肢的活动,并且最注意两臂的比划,这时以两臂比划为主要标志。第二步是以腰动为象征的周身一体的运动,这时才找到了太极拳“腰为车轴”带动全身的劲路,这一步以腰的活动为主要标志。第三步,长了功夫,形神兼备,腿健步稳,这时可以把腿的稳健看为主要标志。可以用这三步标志来检验自己的拳学练到了什么地步,也可以用这三步标志来测定别人的拳是处在一个什么水平?从两臂到腰到腿的功夫,是要刻苦学练进展的,不是单靠模仿就能成的。当然明确一些学练步骤和方向,可减少盲目性,少走一些弯路。但苦练还是少不了的。每进一步都要下相当功夫。有的人第一步、第二步,甚至进到第三步的时间较短,可能是因为他基础好等原因。大多数人每一步上都要做很多练习,花一定时日,少则几月,多则几年不等。
  
    这里只说学练,更深的功夫当有更深的境界,功浅之人,不敢妄说,也不得而说。
  
    其他问题

    关于重心。学练太极拳要时刻不忘保持好身体重心。只有保持好身体重心,才能使自己得势得力。太极拳弯腿不是为屈膝而是为降低身体重心。降低重心使整体更稳更有力,有把身体攥成拳头的内势,做出来的动作也更协调更健美。继之以重心为中,则周身可起,形神可随。单纯屈膝,失去了弯腿的实质,也让人感觉做作不顺。至于练太极拳腿弯的幅度,要小于180。大于90。腿一点弯不打,直楞楞地像根棍子,僵而不活,芦必无灵气。腿弯过度,屁股压得太低,情况在小于180。大于90。范围内伸缩,圈以得劲为准。

    关于双重。太极拳论说:“偏沉则随,双重则滞。”也是教人们掌握好身体重心。偏沉时就调整(随)过来,不然产生双重(一侧的外形和体劲都重),使身体重心偏离身体中心,造成呆滞被动,易被人乘。偏沉则随也是有个幅度的,以不丢劲为准。有的高手能用意和气补调身体重心,幅度就可以大些,一般人幅度就小些。

   关于起势和收势。起势莫轻浮,收势不草率。起势就像一篇文章的开头,一段曲子的起调,能影响带动全篇的风格风貌。收势如同文章的结尾,不但关系到文章的善始善终,有时还能把文章提到一个新高度。两者都须重视。

    以上是我这个初学者的一些心得,记录下来,供初学者参考。也请名师行家多给予批评指导。0

5

点赞
4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9 人)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3)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