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书法之力与缠丝比较(下)

2010-3-24 08:16|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6846| 评论: 0

摘要: 《祭侄文稿》四.力本篇文章谈的主要是“力”,为何将其放到“匀”、“圆”、“整”之后来谈呢?“力”的表现,至少有两个方面,就书法而言,一为其结体,即作品的章法、字的结构;再有就是点画中蕴含的力,因为我们 ...

《祭侄文稿》

 四.力

本篇文章谈的主要是“力”,为何将其放到“匀”、“圆”、“整”之后来谈呢?“力”的表现,至少有两个方面,就书法而言,一为其结体,即作品的章法、字的结构;再有就是点画中蕴含的力,因为我们要“把动作的某一顷刻呈现到眼前”,即我们常说的笔力。因此,我们先从大处(作品的章法、字之结构)谈起,最后再落到“笔力之‘力’”上。

《说文·力部》曰:“力,筋也。像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御大灾。” “治功”、“御大灾”为“力”,只是古人对“力”的解释,而“力”源于身上之筋骨。蒋和《学书雑论》:“力注笔尖而以和平出之,如善舞竿者,神注竿头;善用枪者,力在枪尖也。”;“字无一笔可以不用力,无一发可以不用力,即牵丝使转亦皆有力”。力学上讲,一旦求得合力,便可代替无数分力。

所谓“万毫齐力”,大概讲此。人的力量可分两种,一为精神力,看不见的,在内;二是体力,看得见的,在外。天下事都是“有形为无形所控制”,意即“无形之力胜有形之力”。所以书法的笔力并非是由身体的气力表现出来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举重运动员或是铅球运动员应该全是“力能扛鼎”的书法家了,我们大可不必练习执笔、运笔,把基本功的训练改作练俯卧撑、双杠、或是引体向上什么的。所以,陈氏太极拳认为练太极拳功夫纯熟的人,臂膊如绵裹铁,份量极重。这并不是说臂膊粗壮有力,而是说明练习使之产生一种沉甸甸的内劲。

王澍《竹云题跋》:“运笔如蝅吐丝,骨力如绵裹铁。”“吾辈学书,正如壮儿学手搏,岂是不能握拳筑脊,直是要学其势耳!得势,则跳跃颠扑,动能制人死命,令旁观者见其雄逸震荡,以为天地且入其低昂簸弄中,奇态溢出矣。”这里所讲的要“学势”,即是要懂得用力,懂劲,体会力量的大小、来去、收放。 “学书如学拳。学拳者,身法,步法,手法,扭筋对骨,出手起脚,必极劲所能至,使之内气通而外劲出。……。至学拳以成,真气养足,其骨节节可转,其筋条条皆直,……。” 使之自然而成为自身“劲”。只见发劲,不见用劲,自然天成,不露痕迹。

就书法中的线条力量而言,我认为与太极拳缠丝劲中的顺逆缠丝有异曲同工之妙。暂且以唐代书家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行草〉和清代书家吴让之的《吴均诗帖》〈小篆〉与太极拳缠丝劲中的顺缠丝和逆缠丝做一简单说明。

太极拳中的缠丝劲可以分为顺缠丝〈以下简称‘顺缠’〉和逆缠丝〈以下简称‘逆缠’〉,这是两种缠绕运力的方法。先来说说什么是顺缠和逆缠。

[page]

 

顺缠,是由内而外的一种力量,掌心由内向外翻,手臂外旋,顺缠属于呼气,力量属发放;逆缠则相反,是由外而内的一种劲,掌心由外向内,手臂内旋,逆缠属于吸气,力量属蓄放。这两种缠丝存在于太极拳运动的一切过程中,并贯穿始终。书法讲用笔,也就是如何使力达于笔端,达于纸上;而太极拳讲缠丝,也就是如何产生出可以“四两拨千斤”的缠丝力。顺逆缠丝若细分,就有左右、上下、里外、进退的方位缠丝,这正好是“八面出劲”,似与书法中的“八面出锋”相合。如果说,缠丝劲要“八面出劲”是为了发力以求制敌的话,那么书法中的“八面出锋”则是穷尽书家用笔的“发力”技巧。

微微转动,随化随发,以及有一种绞来绞去的劲。

缠绕顿挫四字我想是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用笔的几个特点。恰如太极拳中顺缠之“掤”筋,呼气、发放之势居多。这里着重谈谈“挫”字。“挫”者,挫笔也,实为挫其笔锋者也。《说文·手部》曰:“挫者,摧也。”又曰:“摧,挤也。…一曰折也。”。毛笔在接触纸面时,通过“挤”、“折”等动作,传递出书写者的内劲,将其注入点画之中。“挫笔,挨锋捷进是也。”只有这样笔力才能无所不注。

清代书家吴让之的《吴均诗帖》,线条圆厚而内敛,滋润而锋利;

行笔赋予线条以流动感,爽快而富有弹性,如玉似钢。恰似太极拳缠丝之“捋”劲,以吸气,蓄放之势居多。这种圆厚而内敛的力量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内劲,其不张扬,不显露,但却蕴含着动人心魄的力量。太极拳缠丝之“捋”劲的微妙处就在于它的表现于内,即要“微微拿住”,“随化随发”。即在中锋用笔的情况下,以毛笔“拿”住纸面,此为“蓄力”的过程,与此同时,不断的将蓄积之力化于纸上。这样同时交替行进,力量则源源不断且无所不注。

结语

以上是我在学习书法过程中对其传达出的“力量”的一些理解。而学习太极拳已是少年时的事了,但是太极拳所具有的神奇力量一直存在我的脑海并在我学书过程中时常会“涌现”出来。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进行,“柔之于刚,相摩相荡”、“气宜鼓荡,神宜内敛”、“运劲如抽丝”等等这样的拳诀名言也常常和书法中的某种东西联系起来,引出了我对两者深层内涵的追问。但是所谓“真经不落纸”,一下子不容易讲清楚,如有不妥,可能会“‘两败’俱伤”,反而事与愿违。所以择太极拳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力道“缠丝劲”入手,和书法中所表现出的各种力量作比,特别是和“笔力”(点画的力量)做比。这样做的目的一来是将我心中多年不成条理的一些想法加以整理;另一方面,我希望通过书法与太极拳的比较,使历代书论中的那些描写近乎玄的词句变得容易捉摸。毕竟,太极拳的力量较书法力量而言,显得更容易理解一些,特别是在技击中表现出的力量。

     其实,中华民族的各种传统文化艺术之间都有或多或少的相通之处,然而,这些含糊的共通点往往成为大家闲聊的话题。“妙在含糊”的确是很高级,但笔者认为深入系统的挖掘这些潜在的含糊的东西,并加以细致的整理,对更深入的理解各传统文化艺术将有所裨益!

 


点赞
1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