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回想起习武三十余年接触过的许多武林同道和良师益友,心中总有一种惆然。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故去,而且是英年早逝。如果说以人为鉴,可明得失,那么笔者愿把有关的见闻讲出来,希望对广大的同道有所启示。 有一位令我非常尊敬的长者,比我大23岁,但l0年前就去世了。他生性耿直,淡泊名利,嗜武如命,对武术技击的追求非常执着,从不回避比武较量,也不计较胜负,始终注重通过实践不断完善自己的技术体系。但他的训练几乎是拼命的,丝毫不顾及保养。笔者常提醒他,这样训练是拿自己的身体作为赌注。身体需要调整,拳法需要改变。可惜我没能说服他。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可能感觉到了什么,他对我说:“我的身体现在养生还来得及”,但终于还是没有来得及,一年后他死于心脏病突然发作。 还有一位半师半友的朋友,也是一个传统武术的技击追求者,年长我十几岁,曾把他一生所学无私地送给我作为参考。这位好友就是在平时饮食方面比较随意,特别喜欢饮酒,最后死于肝坏死。他的壮年去世,让我伤心了很久。 近年来,经常看到一些武林同道,并没有得享高寿就撒手人寰的消息。笔者感觉,武术到底能否养生、习武者应该如何养生,这一些问题真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研究了。 传统武术流传至今,风风雨雨数千年,每个时代都有一些拳学大师,使本门的拳法得以发扬光大,冷兵器时代已经过去。人们今天的追求已经不是那样在搏杀中求生存的环境了,我们是否应该对很多练法功法进行研究,调整呢? 首先,人们学习武术的目的跟以前不同了,一部分追求武术技击的功效,另一部分是想通过武术来达到强身健体、治病等功效。如果我们一概而论,必然都会感觉不爽。常见许多志于技击的人,因为失望于传统武术,而去改学现代搏击;另外一方面,许多奔着内家拳养生的名号而来的人,却往往也感觉效果没有那么宏大,因之失望而去。如此下去,传统武术的习练人群越来越小,这种趋势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笔者认为,“武术家”这个称号太过于笼统,反映不出来具体的技术修为,是侧重养生,还是技击,或者是更全面?对于武术修炼者,我认为应该分成三类,即武术技击家、武术养生家、武学大家三个层面,以此分类,对其进行有效的职能划分。 何为武术技击家呢?人们都知道太极拳健身,延年益寿,前贤就有“功高而寿长”之说。那么何为功高呢?笔者认为,所说的功高并不是单一的指武术技击的水准,太极拳名家前辈中以实战功夫见长者大有人在,可为什么其中有很多人英年早逝?这就给后人带来了一些忧虑——太极拳法能够养生延年吗?身为太极拳家却不能够颐养天年,那么充其量只能称为武术技击家,而不能称之为武术养生家,当然更不能称为“武学大家”。 如果作为武术的技击家来讲,他追求的目标就是各种与搏杀相关联的技能,那么势必他一切的训练方法都要为这一个目标服务,追求如何更有效地打击敌人或者是对手。简单的说一个人能打,只能说他是在武术技击训练方面有独到之处,但这并不能代表全部。我们在继承武学的时候,就需要有所侧重,扬弃其不科学的训练方式。大家也都知道,很多武术的训练方式是戕害生理的,这种东西迟早会被淘汰出历史舞台。 对一个武术养生家来讲,他知道该怎么样去保护自己的身体。他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身体情况而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质的训练方式。作为养生,首先要明白自己是属于什么样的体质、什么样的身体状况;还要知道所练习的拳法及功法,针对于哪个脏腑,它们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对于身体的整体调节,人体机能和体能需要如何改变?这些都应当有一套理论基础和实践的标准。现代社会中,也有很多人仅仅把太极作为一种养生的方式,而忽略了“武术”这个实质。客观的说,许多太极拳名家一生从未与人交手,那么他的技击的实质在哪里呢?对于是否能打,是否称为拳,已经不是这些朋友关心的问题了,他们这样子直接叫“健身”即可。笔者在此并不是反对采用太极拳在养生上所作出来的成绩,相反,我们对此应该更加细化地研究,因为这代表了一个很大的发展方向。如果太极拳能够确实作为医疗的补充,其发展前景也是很不错的。但是否应该丢弃武术的本质,也值得考虑。当然,如何去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很难强求的。 [page] 在太极拳养生名声越来越大,一片喊好的时候,笔者忍不住要阐明一下自己的担忧:如果把太极拳作为一种体育锻炼,本无可非议,因为爬山、乒乓球、羽毛球等等体育都能够对人体的体质有一定提高。但传统的太极拳不单单是一种体育锻炼,它会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疾病,采取不同的锻炼方式来达到祛病健身。然而,现在非常多的人把太极拳当作“特效药”,经常可以看到“太极拳治什么什么病”的宣传,我觉得这是很不负责任的。实际上,这属于是糊涂医治糊涂病。任何一种拳法它不可能适合于所有的病症,任何一种药它不可能包治百病。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传统的太极拳学讲究不同的体质不同的练法。对于这部分内容,笔者将在以后撰文论述。 至于武学大家,他需要具备集武术的本质和养生的实质于一身,同时要具备了解人体的自然衰老的规律,懂得如何去延缓衰老。比如稍懂一些养生机理的人都知道,秋冬内敛,春夏生发。那么一年四季大自然对人体的机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如何与自然相融合来调节自己的脏腑的机能,这不仅是一个理论的概念,更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四季的节气不同,我们练拳则需要有所调整,同样一套拳法,在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练法,需要一种顺应自然的能力,很好地调节自我,把握自我,调节脏腑。正如我当时所传授的,不同的季节就有不同的拳种,如何生发,如何内敛,不同的人,他的练法会多少有一定的出入,因为人体的机能和人体的身体状态是不同的,只有辨证施治,因势利导。我有两位恩师,在一年四季的锻炼,同样一套拳,他的练法、心法都需要一定的调整,因为人体的机能也是随时变化的,古人说天人合一,人体就需要顺应天时,进行相应的调整变化。 过去常讲,文字障,执著于文字,往往会让人误解,把一些变化的原理给定势化。一般来说,笔者只说其理,不讲操作,并非是因为保守,而是实践中的细微之处难以言明,需要因人而异进行调节。 笔者所说的延年益寿,首先要求的一种是生活的质量,然后才是寿命的长短。人如果每日生活在病痛之苦中,那么这一辈子岂不很郁闷。谁都想有一个好的身体,这就是需要我们寻求这种方法,笔者所提出的食疗、药疗、气疗三疗合一的方法,这也是传统养生学的理念。在此基础上,要把握人体的自然衰老规律,在没有衰老之前如何去弥补脏腑的机能,延缓其衰老,从而达到益寿延年。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增加很多素养,所谓的“拳外之拳,功外之功”。比如,人体的日常生活,如何调节人之心态,因为心为万念之苗,心为主帅,心态的过大的波动,会直接影响着人体气血平衡。气血失衡,它 直接就影响脏腑的机能。人的日常饮食,有人说,病从口入,但我同时提出,病从口出,它是一种双刃剑,就看人如何把握。人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对自己的身体自己的体质有益,什么是无益。我们一日三餐吃什么都是吃,我们为什么不吃一些能够调节自己的脏腑机能的东西呢?所以食疗也是养生的一大因素。 人的七情六欲,任何事物他都要讲究一个度,实际在《黄帝内经》当中早有这种说法,所以作为一个养生爱好者来讲,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度,如何把握自己,为达到养生、延年益寿目的而需要改变一些对身体不益的事情,将对人体的养生起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于人体机能的衰老,对于气血、阴阳、虚实的变化,它是一个很系统很细腻的工程,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本文旨在把自己的一些理念和想法阐述一下,希望能给武术爱好者一点启迪,让他们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武学的内涵。在此想特别指出,养生的问题,其实并不是当今社会所有人追求的目标,因为有很多人他现在还年轻,他没有发现身体状态有很多不适的地方,所以在这方面,他的需求就不迫切。但我要提醒这些人,人体脏腑机能的衰退,是一个悄无声息的渐变过程,它在潜移默化当中就完成了衰退,那么等你脏腑机能完全衰退之时,你再想改变就很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