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双脚轻轻踏地,头向上领、尾闾下坠托起丹田,遥遥与头顶相接,形成一个上下的圆圈。双手抱球松肩沉肘、含胸拔背,双手不连接但须以意交感,形成一个前后圆圈。裹裆吊裆、开胯扩膝松足踝形成一个左右圆圈。上抱球一个环,下开胯扩膝又一个环,还有一个大环将尾闾与头顶百汇穴上下相扣,三环紧扣成为一个立体圆球。太极剑中有一式「三环抱月」,其义思就是要由四方八面将目标包围,这就是太极拳的立体身法。只要中心一动,圆球四周便同步的动,这是立体的动。 这情况就如一艘大船浮在水上,船是在水上飘,随着波浪一高一低,但重量全在水上。拳谱有云:「掤劲为何物,如水负行舟」,身体能够沉飘,掤劲自然产生。掤劲是太极拳的总劲,是自然而然,并非用拙力往前往上推就是掤劲。 在拳架上练习要先要将身法上的提顶与沉丹田同时做好,身体要成为一个打满气的气球,手往下时头顶应有上领的意,手往上意要满实丹田。这不是口中说说我要对荡,手、身、头、丹田均要连结,每一动各部位均要相应而动,不可有断续。这种身体上的连结,不是随手可得,要认真下功夫练习才会有体会。 这种体会,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未有受过这种训练,很难有共鸣。用意不用力的真意是用意念控制放弃用拙力而用另外一种代替能量。这种能量就是自己的体重及地上的反弹力。未曾学会用这两种能量,无论练了多少年太极拳还是用力。这只是少林拳慢练罢了,难听一点是连太极拳大门都未曾进入。 [page]
所有武术均要用意,一拳往人的鼻子打,意便在对方鼻子上,身体四肢便会自然配合,因为这是我们习惯了的用力运动模式,用力已成为了下意识,不用思考了。学过武术的会用多一些技巧,进攻时往往不在手上而将意放这些技巧上,这也是用意。太极拳不用力所以意便集中在如何产生一种代替能量集中传送出去。意放在身体内的运动便可以称为内意,相反便是外意。这些名词只是为方便沟通而订立,不应把它们看死了。 站桩可以用作练放松的辅助功法。站桩是静态,不用分心顾及拳架动作,可以专心学放松身体各部份。站桩可以在练拳前及临睡前练习,对健康有帮助及容易拿到放松的体会。这种功法并无快捷方式,只能一步步用意放松身体。 练习走猫步是太极拳极之重要的基础功,主要是学会怎样将身体的重量作整体的移动。这功法看似简单,要做好并不容易。由于动作单调,很易令人生厌。我自己在学拳初期的四、五年间便是一次又一次的从新学行步才渐渐拿到其中的真意。 每位老师都有其教拳的方法,都是循着每一派的特色、学员的进度按步就班的施教。拳谱有云:「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老老实实跟随老师学习,自已勤力练习,将学到的都练得纯熟,老师自然会加快教你的速度。这是比较实际的学拳态度。 太极推手练习时两人双手相交转圈是互测敌情。在接触时如对方特然出现「丢」的状况,我的听劲亦会因此而中断。没有听劲,先机便会失去,再不要说借对方的力了。太极拳不靠手快打手慢便是要在听劲上得到先机,如对方一生丢意便如堤坝上产生了一个缺口。太极功夫到家,身体便近似水性,必然会由此缺口向内流进,这样对方是来不及补救的。对方丢而你不打他自己便处于危机之下,是不明智的对应方法。「逢丢必打」是太极拳推手的一句格言。放弃「逢丢必打」的机会而向对方身体其它部位施压亦非可取之法,听劲的机制失效便不能料敌之变化,胡乱追敌是很危险的做法。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