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气与气功

2009-11-20 08:26|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4564| 评论: 0

摘要: (—) 气,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界的一种朴素的认识,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一种“气”的物质,这种“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气”充塞于宇宙之中,“为小 ...

 

  (—)

      气,是中国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界的一种朴素的认识,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一种“气”的物质,这种“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气”充塞于宇宙之中,“为小无内,为大无外”。“气聚为物,物散为气”则是“气”的运动规律。这种观点被引用到中国传统医学领域,则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人的生命活动。正如《庄子》所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景岳全书》云:“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医门法律》也认为“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内经》则把气描述为“若雾露之溉,是谓气”。所以在中医诊治疾病的整个过程中,都与气密切相关,中药只有在体内“气化”后,才能显示其药性,发挥其效能和对于气机的调整作用;针灸疗法中针刺时必须“得气”,并沿着经络传导,才能起到疏通经络、通瘀导滞的功效。可见气在人体内的重要性。

     由于气在人体内的分布部位及其所反映出来的作用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名称,例如水谷之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三焦之气等等,就其生成和作用来说主要有元气(真气)、宗气、营气和卫气四种。

     元气(真气)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受之于父母,随生命而来,存于下焦。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赖三焦通达周身,使脏腑得到温煦、激发和推动,以发挥脏腑的功能,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力。脏腑之气的产生,也是根源于元气的资助。因而,元气充足则脏腑机能旺盛,身体健康无病。元气又有赖后天精气的滋养,才能生化有源,不断地发挥其作用。所以《内经》::“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

     宗气是由人食入的水谷所化生的精微之气和从自然界吸入之清气(新鲜氧气)相结合的产物,故称之为宗气。它形成于肺,聚于胸中,具有帮助肺脏进行呼吸和贯穿心脉运行营血的作用。人体呼吸及声音的强弱,气血的运行,肢体的功能活动等,都与宗气的盛衰有关。所以《内经》:云:“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营气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精气之一,运行于脉中,是宗气贯入血脉的营养之气,故称为营气。营气进入脉道,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具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的作用。它与血液同行脉中,有可相互化生,故习惯上将二者称为“营血”。

     卫气主要是由水谷之气所化生,是机体阳气的一部分,故有卫阳之称。其性彪悍滑疾。它能运行于脉外,敷布全身。其功能在内散于胸中,能温养脏腑;在外温养肌肉,润泽皮肤,滋养腠理,启闭汗孔,因而它又有保卫肌表抗御外邪的作用。所以《内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肥腠理,充肌肤,司开阖也”。

      人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时常受到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内伤和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外侵,以及饥饱劳逸、虫积、疫疠、痰饮、环境污染等多种致病因素的伤害,损耗机体气血,致使气血不能充盈心脉,引起机体气血不畅,“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真气运行之轨道受阻,脏腑得不到足够的气血濡养,机能减退,使气血生化无源,卫阳不固,阴阳失调,机体抗病力下降,病邪便乘虚而入,疾病随之而生。所以《内经》云:“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古人亦云:“风寒暑湿扰于外,饥饱劳逸伤于内,五行生克,诸病生焉”。另外,随着人的年龄的老化,人体正气亏虚,脏腑机能减退,身体素质下降,亦多会发生一些老年性疾病。

[page]

 

                                    (二)

     气功是祖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奇葩,是一种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医疗、健身手段,是我们的祖先几千年来在与自然、疾病做斗争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养生大道。它是通过运用意识的作用,对生命过程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独特的锻炼精气神的自我身心锻炼方法。简言之,气功就是通过调动人体本能的力量同疾病、衰老做斗争的一种自我锻炼方法。它是根据生命的形成、生长规律,恢复元气运行,充分发挥机体内在活力,挖掘自身潜能,恢复自我建设的本能,以达到祛病延年之目的。人体内的这种本能力量就是气。

      中国气功功种繁多,功法各异,其理则一,其中心内容主要包括调心、调息、调身三个方面。

      调心主要是对大脑的思维活动进行调理,练功时用主观意念抛弃日常杂念,使大脑清空入静,一尘不染,一芥不留,只想练功,只存练功一念。其入静的方法或数息、或意守身体某一部位、或意守外景、或循经以意领气等,即以一念代万念。总之,是要求练功者心情舒畅,使大脑处于一种清净无为状态,也就是气功态。通过调心可使心神安定,即儒家所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这样,即避免了七情对于人体的伤害,减少致病因素,又能使人的大脑得到休整,使神经系统的功能趋于协调,有利于其对各个器官系统的支配、调节功能达到协调一致,脏腑间的功能亦随之协调一致,功能旺盛,气血充足,抗病力增强,健康无病。

       调息就是调整呼吸。一呼一吸为一息。要求练功者在练功时由原来的胸式呼吸变为腹式呼吸,使气沉下丹田,增加横膈肌的伸缩幅度,增大肺活量。主要有顺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两种呼吸方式。由于腹式呼吸时腹部肌肉的运动能够起到按摩胃肠的作用,故可以提高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初练功者以深呼吸为主,通过深呼吸,吐出脏腑之浊气,吸入天地之清气,吐故纳新,使体内的代谢废物和二氧化碳排出体外,可以消除疾病。同时吸入更多的新鲜氧气,血液中的含氧量增加,这样,体内各器官组织的供氧充足,可以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起到祛病健身之功效。随着练功者功夫的长进,可由深呼吸逐渐转向微细呼吸,直至胎息。此时呼吸则以深长匀细为好,因为至此阶段已经是身体健康,脏腑机能旺盛,协调一致,阴阳平衡,这样的慢呼吸可以减慢机体代谢过程,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调身是指在练功过程中对于身体的调理,又叫调姿。主要是要求练功时不仅关节、肌肉以及周身都要放松,人的心态也要放松。在做任何姿势、任何动作时都是在充分放松的状态下进行,松如肉之欲坠,但松而不懈,是一种随意的气功姿势或状态,以练功者自我感觉舒适为宜。由于周身的放松,关节、肌肉不紧张用力,经络畅通,气血流通旺盛,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身体健康无病。所以《管子》云:“人能正静者,筋柔而骨强”。再者,因为周身运动肌肉的放松,支配胃肠的植物神经兴奋性增强,可提高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有利于水谷精微的吸收,使气血化源充足。祖国传统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由于在调身过程中提高了脾胃吸收、运化水谷精微之功能,培补后天之气,其中一部分又上升于肺与吸入肺内的天地之清气结合而为宗气。由此可见,练功时外表看周身放松,大脑入静,实际上气血运行于内,布达周身而内动不已,属于外静而内动。同时全身骨骼肌肉的放松,大脑入静,减少了人体的能量消耗,所以说气功锻炼比较体育运动来说是一种节能的锻炼方式。

      综上所述,在气功锻炼过程中,通过调心、调息、调身,免除了七情对于人体的外扰和内伤,调理平衡了脏腑间的机能活动,促进了体内浊气的排出和新鲜氧气的吸入,加大了肺活量,提高了脾胃的吸收运化机能,使后天之气化源充足,这样,充足的后天之气又可以滋补先天之气(元气、真气),元气旺盛,使脏腑得到温煦、激发和推动,功能增强,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由于体内气血可以互相化生,古人有“气血同源”之说,通过练功,内气旺盛,气充则血盈,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则可以得到充足的气血濡养,从而使人体阴阳平衡,健康无病。人体气血充盈,“正气内寸,邪不可干”,卫阳旺盛,提高了机体对于疾病的抵抗力,对自身损伤的修复力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这就是长期坚持练习气功之所以能够健康长寿的根本原理之所在。希望大家认识气功,学练气功,强身健体。

 

1

点赞
2

推荐

刚表态过的朋友 (3 人)

  • 推荐

    匿名

  • 点赞

    匿名

  • 推荐

    匿名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