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知道太极拳的理论和实践浩如烟海,人人都知道自己的力量是有限的。即不知道如何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力所能及的事业当中,创造出有价值的贡献。 太极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太极拳学浩如烟海,以个人或几个人的力量来研究、实践、创新,只能是沧海一搏。 现代学科可是愈分愈细,各学科技术可是越研越深。我们太极拳界必须参照和跟进先进的学术思想,在太极拳领域内建立科学的分类。有利于学术的总结,有利于学术的发展,有利于太极拳学系统的完善,便于每个学者目的明确,钻研方向清晰,少走弯路,易出成绩,易查缺陷,易收效果。现本人提议如下,请方家批评指正。 首先,太极拳应该命名为“太极拳道”。 太极者,哲学家称最原始的混沌之气。太极只是一个浑沦的道理,里面包含阴阳、刚柔、奇偶,无所不有。谓太极运动而分化出阴阳,由阴阳而产生四时变化,继而出现各种自然现象,是宇宙万物之原。 拳者,搏击的武艺也。 道者,思想学说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谓太极也。” 其次,“太极拳道”内应分科为“太极文道”、“太极武道”和“太极艺道”。简称“文太极”、“武太极”和“艺太极”。 [page]  一、太极文道:以健康卫生为主,不事搏击,平时推手也是为了使气血通畅。以中华医学的阴阳理论为指导,研究人体“生命科学”,研究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和谐性,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并且根据禀赋的强弱,“实则泄之,虚则补之”。使人人能够“度天年乃去”。 在文太极里,应该认真探寻石明、陈照奎、杨澄甫等大师,真正影响其生命实质的是什么,研究吴图南及吴式门内居多长寿的原因,甚至可以研究八卦、形意长寿的东西,和现代科学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成果。对练功中的失误,影响生命的因素,做出认真的调查,分析原因,提出结论,写出有分量的论文。我曾在网上征询过“太极大师石明之死”的文章,大伙反应冷淡。不知大伙忙忙碌碌在干些什么。 据吴图南讲,他是在蓄胡须那年才开始研究养生学的,这样的大师对于养生与技击的有所侧重。是不是给了我们重要启示。 象石明大师,传承了汪永泉一脉的武学,当时在京城推手无遇敌手,连吴图南那样的大师,都被粘了起来,这说明杨家汪派一脉其技击相当优越,而杨门一派,从统计来看,其寿命不是很长,石明、杨澄甫,班侯算是典型。 拳学思想几乎和杨派相同的吴式一脉,而长寿人数较多,最大的差别一个是气势雄壮,摧枯拉朽;一个是蓄势内含,百折柔和。另外,杨式只有吴图南传班侯快拳,并不普及,而快架在吴式中却是重要的一课。“快慢相间”、“阴不离阳”之道?有待大伙研判。 我们急需打破家门,放弃唯我独尊,抓住一个问题,深入研究,解决一个,就是一个,才算一个。 陈微明不学孙禄堂的形意八卦而转到杨澄甫门下,并不是孙禄堂拳艺不高或不教,而是陈公早就是个饱学之士,是个好好先生,是从他爱好和所侧重的角度做出选择的,由于他,杨澄甫的太极拳十三条要求,变成了十条,而且编撰了杨式拳谱中的“十三势行功心解”。所以说,在大师身上应该汲取给自己定位的能力,否则就是瞎学、烂学、无功而学。 马礼堂大师创立了“养气功健身法”,他就不怕和传染病患者握手交谈,他自己头发黑、牙齿健,心地宽、德行高,毫无保留地传功授艺。在他八十六岁高龄时仍然千里奔波,带病授功,最终引发肾功能衰竭。马礼堂大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真乃我辈之楷模。 二、太极武道:主事武术搏击的研究,而推手只作为向搏击过度的一种重要手段,与二、三年拳龄的拳击手能过几招就算入门。侧重技击方法、理论的研究,如:“发力的拳的一面的胯有两种走法,一是和拳的力的方向向前顺,此时要求尾椎骨松垂向下,发的是腰背之力;二是发力时托起另一边的胯,此时要求尾椎骨向前上方翻,发出丹田之力。”“太极劲的感觉是松沉的透骨的透劲”,等等,不一而足。 三、太极艺道:将太极拳可观赏的一面展示给观众,奥运会上的太极拳表演,就是典型的一例。她最普及,人数最多。纳入“艺太极”,她可以堂而皇之地演练,免得引来其他练太极拳者的蜚词。 我们不得不承认,传统意义上的太极拳,即文太极、武太极,是没有表演价值的,象汪永泉、吴图南、郝少如、杨守中、孙剑云、马岳梁、郑曼青等等,谁说他们功夫不好,谁说他们走架很有艺术性? 因此,以太极武道、太极文道和太极艺道予以划分,会给我们带来清爽的感觉! 2009.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