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息或修止或止禅在梵文和巴利语都被称为奢摩他,奢摩他是修习仙道和佛道的必修基础课,修习止观,要先止后观,仙道和佛道都讲止观。但目的和修行方法不同,仙道的目的是深入禅定,获大神通。佛道除此之外,最终所求的是彻底的解脱。 修观在梵文中叫三摩钵底和三摩盘那。初观叫三摩钵底,细观叫三摩盘那,按印度传统修道方法,在完成修止之后,须经粗观三摩钵底至细观三摩盘那,才能达到禅那得境界,禅有四禅,四禅之后方为无色界定即三摩地。 而在巴利语系,修观叫做毗婆舍那,上座部南传佛教有非常完整的毗婆舍那内观体系,此体系为佛教特有,修行的目的是获得解脱。 科学安般守意的基础篇和止息篇是以智者大师的次第相生六妙门为基础结合本人和几个朋友的体悟经验所写,除此之外,本人亦曾反复阅读《大安般守意经》,在修行止禅的过程中,本人亦曾将此经文全文抄写。 但在观息篇里,本人将主要借助巴利语系南传佛教的一些经典及住世大阿拉汉的经验之谈。为说明此种转变之必要,先将次第六妙法门摘录如下: 次第相生六妙门者。 次第相生,入道之阶梯也。若于欲界中,巧行六法,第六净心成就,即发三乘无漏,况复具足诸禅三昧?此即与前有异。所以者何? 此为半部次第相生六妙门,不足五百字,而我写的科学安般守意基础篇和止息篇大概是一万两千字,再加上可作为辅助资料的般若太极拳法7和般若太极拳法11。将近两万字。读者可将其比较读之。 数,随,止,观,还,净是为修行六妙,是六种方法,亦是六个层次。数,随,止是为止,观,还,净是为观。所谓止观,是为修道的简称也。 [page]
次第相生六妙门的后半部分如下: 观亦有二:一者修观,二者证观。
在将如上文字列出之后,先向读者说明,邓氏科学止观由三部分组成,即科学安般守意基础篇,科学安般守意止息篇,科学安般守意观息篇,其中基础篇和止息篇是以体悟为主,而观息篇明显理论高于实践,至此,邓氏科学止观已不是十分科学。 智者大师的观,还,净三妙,我只想对其中的修观和证观加以解释,智者大师是一位非常虔诚的大乘佛学大师,对止观学颇有研究并著述颇多。我年轻时候去北京琉璃场的中国书店里看到的《摩诃止观》及《小止观》都是智者大师所著。我目前在修禅上的一点小小的知识和体悟也是因为读了智者大师六妙门才能步入正轨,也可以说,智者大师是我的恩师。 智者大师的观息,由修观开始,要观于微细出入息相,既然知道未到地定不是究竟,就应不恋此境,用定力再来观息,到证观时,觉息出入偏诸毛孔,心眼开明,彻见三十六物,及诸虫户,内外不净,刹那变易,心生悲喜,得四念处,破四颠倒,是名证观。 要解释的是,得四念处,破四颠倒这两句。此为修佛道的关键,已经超出了传统安般念的范围,人如真能破四颠倒,即是须陀洹道果。四颠倒,即常,乐,我,净,破四颠倒,即知无常,皆苦,无我,不净。嘴巴上破四颠倒不难,而证道者,至少需要初禅的定力。智者大师其实并未达此境界。因此次第相生的后三妙也是理论高于实践。智者大师的精进和虔诚是都是非常人所能及,但大师修定的境界也是到止息这步。智者大师六十岁就圆寂了,在其弥留之际,大师不停的念诵阿弥托佛。从这一现象来看,大师未能达到禅的境界。智者大师的弟子们,之后还是练起了服气炼丹低档次东西。这是历史的问题,也是传统的问题。天台宗在中国大乘佛教各派中是对止观研究最多的,但没有一位和尚能超出止息的境界,中国最有名的玄奘法师,辩才无碍,但毫无修定的成绩,取回了经,但到死也不知正法。唐僧六十九岁圆寂。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