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再论“王八拳”之精义

2009-10-19 08:27|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2020| 评论: 0

再论“王八拳”之精义
王八者,俗称以动物论,乃是“甲鱼”者也。甲者,天干之首也;甲鱼,水中动物的长寿之首者也。“王八拳”的身法精义,前文已经解释清楚了。
有人读此文后,虽然觉得全文论述的合情合理。尚有疑问?设问:单讲“王八”二字是否还有其它的含义存焉?
答曰:有之。如以“帝王之师前无敌”的意思理解之,则“王”字的含义就明显了。王者,统领天、地、人三才于一至者也,谓之“王”。这有前贤之拳论可以为证,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噫!大矣哉!浑之为体也,纯而笃静;其为用也,动而多玄。即曰纯静,以其本乎天之一,养气于至清;则乎地之一,融精于至宁;此于艮之一,涵神于至灵。又浑化清、宁而一之,更至于空灵。是统三才于一致,内而精气神无少缺欠,外筋骨皮一息坚融,至是则内空灵,而外灵便。此浑元功验之所以然也。       《浑元剑经内外篇?序》
此论中说的就是自身之“神、气、形”三才浑化归一的“帝王之兵师”的意思。
八者,正因为三才浑化归一的全体透空的身法功夫,具备内有“八面玲珑”的攻防机制,才有外面攻防的“八面威风”。此是一解也。尚有一解,乃是“八阵图”的说法。有歌诀为证,录之如下:
拨肘闪步如虎狼,左右靠山不可挡。
外加两步勾蹬踹,八阵图中势少双。
                                          《拳经拳法备要?双闪歌诀》
歌诀中以“八阵图”之喻,说明对手之横击直冲,可有四正四隅八个方位,因此“斜行闪步”亦相应而有四正四隅的八方线路之运用。再有就是以八卦演化四正四隅的八方变化,具有无穷尽的妙用。
以上的解说,充分的说明了“王八拳”之说法的修炼、建体、至用的种种精义妙旨了。
                                              马国兴2006-12-24日
 
   即发招,发劲,发力的发。然发招有发攻招,发守招之别;发劲,有顺、逆之分;发力,拳术中有发力之说。“以柔用刚”之技术方法,柔者,外形,以力言;刚者,内气,以劲言。明此,发劲、发力自明矣!
     然而练拳者真知“发力”的人不多。王芗斋先生论“发力”时说:“无力而发,是名发力”。此论乃是真懂拳术“发力”的明者之言。修炼拳术攻防之道运用攻防招法时,由自身内部聚力而发者,皆病拳也。自身已凝聚僵硬,何能发力呢?所行者皆蛮、僵、硬、拙之笨力而,非拳术功夫之劲势的运用,习拳难明者,此也!
现引新城“五公山人”的《太极连环刀谱.总论》中,论力时说:
近人用力,刀未出而力先聚,先存心聚力,则力在骨肉,与刀何涉?吾之用力,力在筋骨,骨弱筋柔,周身气脉相连,虽不用力于刀,而周身气力自全在刀焉。
读此将刀字易为拳字,便可知之。拳术功夫历来讲求内劲的劲势之用。而劲势在体内虚空之中运行,与外形体之势结合产生攻防的拳势,骨弱筋柔,周身气脉贯通,虽不用力于击发点而周身气力之劲势自全在对手的“跌落点”处应之。只有以柔用刚之拳势的运用,才具攻防的效用,与“发力”何涉,希习拳者明之。
     太极拳讲求:“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处发”。此“发”字乃言说的是发“以柔用刚”之拳势,而拳势分刚柔。发劲势为刚者是直击对手;发形势为柔者是曲化对手。如果将此“发”字单纯理解成“发力击人”则失误矣,习拳无法矣!
     而在拳术的修炼过程是由“拳变造式”开始;拳变造形;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一统的拳变造势;天地“绳、准、规、矩、衡、权”六法度的“权变造势”;权势必形。都是拳势的功夫内容,即“以柔用刚”的功夫内容,由始至终皆不存在“发力”的问题内容。因为我清楚“无力而发,是名发力”的无力而发的“发”,即发拳势的刚或发拳势的柔的“发”。因为刚柔都有外在力的显著效果,故“无力而发,是名发力”。即“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希习拳者能从此论中,悟出“发”的真谛,不要在某些不通拳术之人调强的“发力”误区中迷而不知返。要知道,单纯的以“发力”为技能,会流入外家拳法一流,又为绝技而代替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全部功夫的认识也是错误的,这样会贻误自己。应于精细微妙处分辩。
桩——一步一桩论
前已有论“练桩”的内容,然此处所言之“桩”乃攻防招法运用时“一步一桩”的运用的论述,众口不一,又有将此“桩势”功夫与站桩之“桩功”相混淆的趋势。而出现对“桩势”越描述越不清楚,越说越模糊,越说越神,至使后学者不知遵从何说为是。故有必要将“桩势”论说明白。以利后学者明之。
     此“桩势”的形成,即内劲之劲势和形体之形势,内外合一而成,是以柔用刚之拳势功夫达到一定水平的功夫景象。此“桩势”的形象,就是“外有自身形体,而以防守手法部位为准,内劲围绕自身形成“劲势圆柱体”的景象之名称。前贤亦以此功夫艺境为“桩”论,故有攻防招法运用时“一步一桩”之论,我为述说明白,概念清楚,以区别练习桩功的“桩”法,而名之曰“桩势”,因其劲势象“圆柱体之桩”。此桩势因其随自己攻防之招法而善变无常形,及攻防运用时具有的威力最大。此桩势皆以防守之手法位置而决定着“桩势”圆柱直径的大小,不管此桩势直径的大小,其威力的质量不变,而存在功夫厚薄之分。所谓的桩势的威力,是说,“用招攻防自身稳健,攻则势锐,守则无懈,其顺随对手招法善变无形而不为对手所主宰”。是拳术功夫上乘者,遇强劲对手时常用的功夫艺境之一。
     此“桩势”功夫艺境,必须是“心清气静,形虚气运”的修炼者才能达到的,必是“德之所施者博,威之所制者广”的内劲功夫深厚者才能修得,是在“文练法”暗劲功夫阶段内,而以“阴遁阳使之守,阳遁阴使之攻”用招方法中,才能逐渐地,清清楚楚的体会到“桩势”以防手之手为准的“圆柱形劲势”的存在,而自身即在此圆柱劲势形之中偏后。如果说此圆柱形劲势是虚构的,是不尊重客观事实的认识。它是练功夫达到一定程度水平时的“场效应”是可信的。以我练功的切身感受,感觉,此“圆柱形的桩势”是物质的存在,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什么级的我无法凭感觉辨认清楚。可以肯定的说,是修炼内劲功夫出来的自身内最微妙物质形成的,而以气场的现象存在着,这是客观事实。最大的特点是收发自如,轻沉自调。

[page]

 

  
        论述至此,修炼拳术攻防之道的人,应该明白,练习“站桩”是修炼功夫的方法;此说“一步一个桩”乃言说攻防招法运用中的“桩势”功夫,此两者,练功之人万不可混淆。
     如以练“桩功”的方法,直接求“桩势”的功夫,其内景象是,但功夫不是,因“桩势”功夫是:内功,外功,静功,动功综合练法而修炼出来的功夫,岂能依赖一法而能成之。况且,此“劲势圆柱体”的“桩势”是运用的说法。
弓——身备五弓论
此乃陈氏和武氏太极拳,在阐发“静若山岳,动若江河”上下相随、周身一家的功夫艺境,完成“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的要求,全身整体劲势的蓄发相变是需要一身备“五弓”的方法,是外形之身法运用的“术语”。习武之人应身备“五弓”。大椎穴到尾骨尖是为身之弓;胯至足是为“足之弓”;肩至手是为“手之弓”,由于身备五弓,故拳术攻防招法,蓄发相变生生不已,招法攻防源源不断,才有不断的弧形走化,不断的直进粘逼;才有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发的最好的以柔用刚的攻防效应。其他门派亦见有五张弓的论述,然其内容已非,由于我所观拳谱有限,确实不知“身备五弓”的说法,最早出处于那里,亦只好以陈氏和武氏为主而论了。而古人有论:“人身犹如一张弓”。三皇炮锤论说“人身备三弓,身弓,手弓,腿弓。”
     依我所修炼身备五弓之法而言说,乃为七弓之用较为合适,因身弓就有一正,两侧的三张弓,言五张弓乃将两侧之弓合并于一正之身弓而说了,用时要有身法三张弓才算全面了。然而身弓有大小之别,大椎到尾骨尖是小弓法;百会穴到会阴穴是大弓法。大小弓法在运用招法攻防时,小招法用小弓法,大招法用大弓法,小弓法轻灵巧妙,大弓法劲势深厚雄伟。身弓腰为把,足弓膝为把,手弓肘为把,所谓弓把,在放劲时“张弓把要顶”。如肘前击,腰要前顶,是谓张弓,手弓之肘,足弓之膝皆从此意,即发人放劲时弓把不能软,弓把软则已蓄之刚健劲势不能放出,就没有攻击效果。这是蓄发的关键,虽言五弓合一,是全身的整体劲,但攻防用招时以柔用刚的“形用半,劲用对五”,故实际用于攻的乃两张弓,用防守乃三张弓,此乃“三正两奇”的攻转守,守转攻,乃五弓齐备之法。如五弓齐发皆用于攻,则生生不已自断矣!已非拳术五弓之用矣!此乃习拳者常犯之病,因其不知此为病。
     然五弓之法,必在六合一体之形内使用,如为用五弓而出六合一体之形,是为散,术语名“形破体”,即五弓之形破坏了六合之形的一体,则五弓已毫无攻防价值了。
     言为五弓,实际在拳法攻防招势中不见五弓,只见招势之用,如将招势翻为五弓之意而练之,自能得五弓之妙用尔。能得五弓之妙用则能明蓄放同时,亦明自身如风箱,生生不已之功夫得矣!故习拳者按五弓法修炼招法的攻防,自能源源不断如江河。其劲势无断而。然而关键处在弓把,“把顶弓张”,犹如张弓放箭,然与张弓放箭之射向相反,知此,乃知身备五弓的身弓为主,是为崩,拳势威猛如此,可知弓法之威力尔。弓法源于自身阴阳部位而决定的方法,故是最充分发挥人体内外以柔用刚的最佳功能的方法。
     通篇论“拳”一气而成,旨在使初习拳者有一明确概念。此乃集众家所言而明之,意在论拳术攻防之道确有实质,非人为所能左右之。皆选常人易混的术语概念而论说,全在明前人之微旨,拳术修炼、建体、至用之精义,使学拳者习之有法尔,进之有路矣!然真实之精义,全在习拳者按法而修,以形鉴真则自明。
【注释】
①、此文撰成后,即获得清?良轮著《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拳谱。谱中有云:“造乎神者,方称为法;化乎一者,始谓之拳。”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给“拳”下的比较精确的定义。其论与我所轮的宗旨不二,故在以后著文时皆取之,因其知见解精辟。由此而论“拳”有“实体”矣,即自己修炼而成的法身“道体”。就是以“天心为体,元神为用”的自身体用合一之“性体”。
 


点赞

推荐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