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王八拳”精义解

2009-10-19 08:24|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14948| 评论: 1

 

    “王八拳”精义解
我在小的时候,常听老人们说:“王八拳打人。”也常听他人看完打拳后说:“这是王八拳。”所以,“王八拳”三个字在我的心里牢牢的扎下了根,致使多年以后仍然不能忘怀。到底什么是“王八拳”?这个谜底和答案就成了我多年困惑的问题了。随着我对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始终过程之认识、了解,直到掌握的清清楚楚的今天之我来说,对“王八拳”的真实概念及其这样说法的意思、意义,已经不是问题的问题了。可是,现今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人确未必能够论说的清楚了。由于“王八拳”的概念关乎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核心内容。所以,有必要将“王八拳”的真实涵义披露出来公布于世,这有利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者如何认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核心内容,开辟了一条新的视角、新的道路。故而,也自然的成就了此篇文章。
“千年王八万年龟”,想必这种说法对稍微有点社会常识的人来说,都不会是陌生的。其实在古代的修炼家看来,王八和乌龟都是长寿的象征。如四方四象,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而“玄武”,又名“真武大帝”。而真武大帝,就是王八和乌龟的形象之艺术创作出来的。兵法中“玄武阵”就是以王八和乌龟的形状列成的圆形阵势。由此可见古人对王八和乌龟的崇拜了。
《西游记》这部巨著,在清代就有人著文,说明其是一本修炼内功的功法著作。这从《西游记》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断魔归本合元神”中之歌诀:
显密圆通真妙诀,惜修性命无他说。
都来总是精气神,谨固牢藏休漏泄。
休漏泄,体中藏,汝受吾传道自昌。
口诀记来多有益,屏除邪欲得清凉。
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
月藏玉兔日藏乌,自有龟蛇相盘结。
相盘结,性命坚,却能火里种金莲。
攒簇五行颠倒用,功完随作佛和仙。
从这首歌决中的“自有龟蛇相盘结”的说法,同时就已经说明了“虚胸实少腹”的空胸之内容了,这两项内容就可以看的非常清楚了。
然古代的拳术大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只是我们现在无从查考了。但是,从较近代的拳谱歌诀中,还能看到其中的端倪。如:最有明的一首论“后背”的歌诀,就是八卦拳师郭古民先生《郭氏锦囊》中发表的,录之如下:
背似无功确有功,不讲背形不能通。
圆为箕底方为紧,掌穿力自如反弓。
郭先生在这首歌诀中清楚的论出了“肩背”和“腰背”的种种功夫内容,强调了身法攻防机制的“前空后丰”的内容;“八卦拳”中的身法运用的诀言:“以不动之腰脊,催动动之手足”;太极拳中将腰脊视为一身之大旗、大纛;更古老一点的《通背拳谱》中说:“前空后丰”的身法功夫。都是强调了后背乃攻防机制的枢机部位。
我在《身弓的制造》一文中曾经说过:在传统拳术攻防体、用的主宾说法中,前贤有“脊骨为人身第一大主宰,丹田气海为第一宾辅”的说法。脊骨是左右身法的中枢之关键,是手法、步法运使之中枢。拳谚云:“身法进退横竖找,虚实开合妙无穷。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椎骨节中”。身弓之制造,要在脊柱骨节中求之。此论亦说明攻防机制的“后丰”之状态内容的。

[page]

 

“王八拳”精义解?二
前空后丰精义解
何谓“前空后丰”的身法功夫呢?这要接着往下看仔细,才能得以明白。先来看《拳经拳法备要》中的歌诀,是如何说的:
手法指要
撑拳托掌若风烟,劈砍抓拿势贵偏。
牵来送去脚管硬,勾搬裹挽削披连。
三盘内外须纯练,前后高低浑打全。
一日无闲三岁满,包能发手倒山巅。
其中“撑拳托掌若风烟”句,从手法的运用法则中,已经说明了攻防手法 “不撄人之力”的变化之功夫的枢机在于后背部位。
有关“前空后丰”方面的论述,不单只是外形的说法,尚有各门派、拳种对内劲的运用之论述,亦可以佐证之。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提颏以正头,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    《内功四经?内功经》
此文中的“贴背以转斗”的说法,就是双手臂的内劲势,是由左手回收至左肩胛骨内侧倒换到右肩胛骨外侧发出至右臂肘手斗门处,由右手回收至肘、臂、肩胛骨内侧倒换到左肩胛骨外侧发出至左臂、肘、手斗门处。内劲左右周而复始的倒换,必须通过肩背处,则显示出胸背的“前空后丰”的劲势枢机之妙用。此是左右两侧的内劲倒换的“明劲”之方法。如果是“暗劲”法式,回手时则内劲由肩背骨到手头;出手时则内劲回收至肩胛骨后催逼之,较明劲法式更为灵通势猛。上面就是身法功夫中的所谓“背圆胸方”的攻防机制的奥妙所在。前贤还有对后背的劲势之运用的上下法式之论述,以资对照,录之于下:
五曰神聚: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气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而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开合,便知阴阳。    《李亦畲?五字诀解》
此论中的“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于腰间,此气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于脊骨,而布于两膊,施于手指,此气之由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的说法,又从后背的劲势上下开合运行的法式,来说明后背为拳法攻防的机枢所在。
这样,结合上述内劲的左右、上下两种运行法式而用之,就看出了后背乃内劲开合收放变化的重要部位。不单是这样,还有对“腰”关节的功能之论述。以资对照,择其要者,录之如下:
腰第八:身之枢轴者腰也,腰要灵活圆熟,直鞭坚固。况力皆从腰出,气亦由腰所运,一屈则气阻力闭,上下不能相通矣。        《拳经拳法备要?周身秘诀十二项》

[page]

 

 
   “王八拳”精义解?三
身形腰顶(七言八句)
拳法枢机妙无形,无形枢机自当熟。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
腰顶穷研生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清代杨氏传钞老谱?身形腰顶歌诀》
从两家的论述来看,都认为“腰”乃一身中节、枢轴也,具有灵活圆熟转换变化的化解之功能;又有鞭直刚发催人之能力,但都是在“腰脉提”的基础上才具备的能力。所以说:腰的“无形枢机自当熟。”而又强调了“腰顶穷研生不已”,如果不知道“腰”为枢机之软硬功夫的运用方法,就是修炼十年也不能得到真攻防功夫而仍然是个糊里糊涂的修炼者。这一点又说明了后腰背之机枢的功夫之重要性了。
还有:“腹内松静气腾然”句,说明“腹空”则内气才能鼓荡。与胸空合起来看,则知“胸腹”之前空,而相对的“背腰”之后丰的身法机制。体现的仍然是“前空后丰”的身法机制。而在自然门中称此身法机制为“前井后鉼”,这种说法亦非常形象而又浅显之比喻道出了“前空后丰”的身法功夫之精旨妙谛。
下面就要看胯部和后臀之功能的内容了,有关后臀胯的功夫,前贤亦有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臀第九:下身之所重者在臀,宜与肩相应而成一片。肩过右则摆右,要陡然相冲而带压下。故一身之筋节俱紧贴敌人身上,所谓百法收来无空间是也。
                                      《拳经拳法备要?周身秘诀十二项》
按肩以练步,逼胯以坚膝;圆裆以坚胯,提胸以下腰。   《内功四经?内功经》
前论强调了“下身所重者在臀”,后论说出了敛臀“逼胯以坚膝”的功能作用。“落步成招”的发人之势,就在于“敛臀逼胯以坚膝”的方法之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劲起于足下,传于腿,升腾于胁,运化于胸,发于背而达于掌指。这两臀逼胯以坚膝的法式,就是形意拳门拳诀中所说的“鲤鱼打挺”的发劲法式。不如此不能发得人出、跌的人翻。这是攻防机制秩序所决定的。有关这一点,前贤亦有明确的论述,以资对照,录之如下:
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于脚根,主于腰间,运化于胸,发于脊骨,形于手指。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不后,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私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李亦畲?五字诀解》
其中“主宰于腰,发于脊骨”的说法就是这个意思。而其中“劲起于脚跟”的说法,不就是“消息全凭后足蹬”的精义吗!
从上述对自身攻防机制的“虚胸实少腹,腹内松静,双手若风烟”的“前空”,“肩背、腰背、臀胯、后足蹬”的种种功能之“后丰”的功夫能力的分析之整体来看,背圆胸方,多么的象王八和乌龟的背圆胸平之身形。故而古代之拳家,运用“类物比象”的方法,首选了王八和乌龟这种爬行动物的特点,来说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身法“体、用”功夫之内容。也就是后来流传而说的“王八拳”的本来之精义。
 
   而关于前胸腹上下之平的认识,前贤亦有论述,如:
诀曰
刃对鞘直刺牵拳,手平肩下腰宜坚。
头端面正眼勿闲,胸开背合体贵偏。
两膝微弯偏齐下,后脚着力前脚悬。
靠后三分休拜出,拽来送去势宜圆。
左右两膀均匀练,根实指蹻地莫粝。
势为坐马腿夹紧,形似开弓腰下先。
还有一个真口诀,气下脐平小腹膨。
练得熟时成一面,神清气爽快无边。
此是呆立第一法,偏闪腾挪也要言。
步踏梅花预偷半,横冲直撞要满填。
不动犹如文士立,一发疾如箭离弦。
                                      《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拳谱?家传秘诀》
此歌诀中的“练得熟时成一面,”就是指胸知少腹上下成一平面的意思。说出身法“前空”的精义了
依据我的认识,“王八拳”的流传盛行时期,在“白猿通背拳”的拳种问世之前。因为现在已经知道“通背拳”是一个古老的拳种,最初有人以“白猿”类比之,较之以王八和乌龟类比起来更为形象。正是由于白猿通背拳的问世,致使后来以各种动物的象形拳术的兴起,流传至今。而王八和乌龟两种动物的名气,由原来长寿受尊宠的地位,一下子就日落千丈,而臭名昭著。原始以王八和乌龟象形的拳术也被后来的人们渐渐的忘记了。只留下了贬意的“王八拳”的名声了,而失去了原来褒意的“王八拳”之体、用的精义了。今日休闲无事,静下心来,勾引起童年的回忆,一气呵成,将此“王八拳”的身法精义阐发清楚明白,亦不辜负古圣贤之发明传统拳术之苦心、之留意,以成此文,权当儿戏之言吧!                  
   马国兴2006-12-20日晚九点一刻


点赞

推荐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1)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