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七十五势中不重复动作是四十八势。在散手中不会说是明确用的是哪一招、哪一势,关键是随机应变,意念领先。是这么说的:招无招,意无意,无意中间是真意。 张:中国文化的精华就是实事求是,老子道德经的精髓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实事求是,散手技击中也要贯穿实事求是的精神。 艾:有两种实事求是,一种是强者的实事求是,强壮的打软弱的、大力打小力,这是他的实事求是,一般来说,强胜弱、大胜小,强者会持这种心态,但也容易造成他的不实事求是。一种是弱者的实事求是,根据对方和环境的状态,来把握自己的心态和行动,不和强者做硬对抗,而是找他的弱点打击他、战胜他。 张: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一样。 艾:八十年代,我刚开始跟侯老师学拳的时候,碰到过这么一件事,那是在东门练拳,来了一个大个子,又魁又壮,是练功力拳的,叫王东亮。 侯:是西安制钳厂的。 艾:他练了十几年嘛二十年,天天拿拳头砸钢板、打树,拳头都练变形了,他双手轮拳的速度极快,他一打过来,所有人都向后躲都躲不急,如果拿胳膊来架,胳膊就得被砸断,如果打在身上,骨头就得被打断。这一天我们正在练拳,他来找侯老师比试,他轮拳向侯老师砸下来,你看侯老师这么瘦小,我们都捏着一把汗,但侯老师一不躲二不闪,一个进身,把王东亮打出了几米远,摔在地上,几分钟都没爬起来。完后王东亮说:“我这几十年的工夫都白练了”。 张:是白练了,这么快这么硬的拳不但打不到侯老师,还把自己给打出去了。 侯:太极拳就是要做到,不管别人多大力,都让别人的力量搁不到你身上,还要让他出去。 艾:侯老师用的劲就是云手的劲,你别看就是这么一个简简单单的云手,它变化奥妙,有无穷的应用,在划的这个圈中,无处不打人。云手就体现了太极的圆,具有无穷的变化,若能把云手练精,就能领会到太极拳的奥秘。 张:侯老师不退反进,体现了太极拳的战略战术精髓。就像日本人进攻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不退反进,避实就虚,这样才能以弱小战胜强大。 艾:是啊,对方的拳头过来,我不去硬顶硬抗,而是绕到他的不设防处或虚弱处去打击他。 侯:太极拳的道理是如此,但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通过练习磨练出来,把棱角一点点磨掉,把自己磨光,练成一个整体,上下相随的整体。 张:也就是磨圆吧,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 艾:对,就是太极图的那个形象。六百年前,张三丰祖师日夜揣摩太极图,终于悟出了拳法的真谛,太极拳无论就其理,就其动作,就其应用,均与阴阳太极之理相合。 张:是陈抟老祖发明的太极图吧。 艾:不是的,是伏羲氏创造的太极图。 张:不是说是伏羲氏创八卦么? 艾:太极图包括两部分,中间是圆转的阴阳鱼,其外是八卦符号,这个图叫伏羲先天图。一万年前,中国存在四大部落:燧人氏、有巢氏、伏羲氏、神农氏,伏羲氏的贡献是两套符号体系:太极图和八卦符号。伏羲氏“仰观天象,俯察万物,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以形象思维方式构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世界根本规律之大经典,其中的太极图具有阴阳两鱼,首尾相接,以黑白两色共在一个圆内,中间的S曲线表示阴阳间的对立变化,表示出了阴阳对立统一规律,是太极阴阳规律示意图。世界上最根本的规律是对立统一的规律,太极图就完整准确地体现了对立统一规律。 [page]
张:宋代以前没有记载太极图及太极图的来历,以前的说法是八卦符号是由伏羲创造发明的,没有说明太极图也是伏羲氏发明,是因为失传造成的吧。 艾:应该说是在道门中秘传,外界不知而已。 张:我对太极图的理解是:太极图的黑白双鱼是内核,内部的本根是太极,其外部的表现形式是八卦,八卦表示外部随环境(时间等)发生变化,其变化是因为内部阴阳随外部变化作调整,而表现在外部八卦的变化。就如物质随环境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但其原子核这个本根不变化,这是完整的一。 侯:身体练成完整的一个整体,说动,并不是说只有哪个部位该怎么动,而是全身上下整体的动,一动无有不动,要练成上下相随的整体劲。 艾:动静还要相结合,道门中的功法分动静两种,三丰祖师既练静功,又练太极拳,活了二百多岁,这就是动静阴阳相合的结果。 侯:整体劲的训练,静功是基础,动功是应用。只有静得下来,才能松得下来,只有放松了,才会有速度。整体的动要求上下相随,上下相随人难进,上下相随了,动起来就活了,身上活起来了,就会产生刚柔相济的劲道。有些人只强调了柔,这是不对的,太极拳是刚柔相济、动静相合。 张:三丰祖师能发明这样刚柔相济、动静相合的拳术,真是一代文武圣人。太极阴阳的道理不但可以用于身体的修行,也同样适用于社会中的为人处事。 艾:这是中国的真智慧。 张:是智慧,而不是规则,规则是死的,智慧是活的。宋明理学所讲的理、所讲的孔孟之道就是规则,就导致了中国人思想的僵化,现在要回到中国的真智慧上来,真正理解把握太极阴阳之道,实事求是。 侯:练拳要贯穿意念,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意念。比如初学者,他的意念就是灌注在动作上,使动作正确。之后会有各层次的不同意念,如:抬手如抽丝,抬腿如拔泥,这就是意念。 艾:意念为武当内家功夫之本。该意念不是语言逻辑之思维,是道门中所说的元神。无论静也罢,动也罢,全神贯注,聚精会神,深入体会松静安适状态下的感受,特别是全身心高度协调状态下的感受,是为元神之态,也就是武当太极内功之态。其时心身合一,拳自心出,意自性发,无穷感应,有感皆应,在这种独特的意念支配下,则内气运转,因循为用,自然会出现顺势借力,引进落空,四两拨千金之行为,其架式才能松静平稳,中正安舒,其动作才能轻灵圆活,以柔克刚,巧采妙拿,抖挒弹发,冷脆快狠,发人于无形。 张:三丰祖师所说的以武事而得道,就是在这种意念状态下对道的感悟和把握吧。以武事得道就是靠身体修炼来悟道,在历史上不乏其人,道门祖师老子、佛祖释迦牟尼、太极拳祖师张三丰都是以武而得道,而孔子是以文得道的典范。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