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陈式行拳要则背诵篇

2009-9-24 08:12|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2652| 评论: 0

 

    陈式太极,要则有八,行拳走架,皆须依它。
  一、大脑支配下的意气运动
   心为令,气为旗。意识支配动作,先“意”动而后“形”动。谱云:全身意在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外部神态,是内在心意显露于外的表现。神气外显的中心环 节,是将内在的意识贯注于外部的动作之中,并在神态上表现出注意力的专一和活泼无滞。内意和外神不可须臾分离,内意稍一松懈,外神就会散漫。
  二、身肢放长的弹性运动
  谱云:神聚气敛,身手放长。虚领顶颈、气沉丹田、含胸拔背,是身躯的放长;沉肩坠肘、松腰圆裆和开胯屈膝的旋转,是手足的放长。
  身肢放长的关键要领,在于先从用“意”着手,在思想上具有放长和松开的意念,从而促使身肢上具体的放长和松开。这样,方能求得柔软,以去除僵硬、拙力。
  三、顺逆缠丝的螺旋运动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动作须节节贯串,一动全动。下肢旋踝转腿,上肢旋腕转膀,中间旋腰转脊,螺旋缠绕节节上升,以求缠丝劲的完整一气。其劲起于足跟发于腿,主宰于腰脊,通背贯臂,形于手指。毋使有缺陷处,毋使用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一缠到底,折叠转换接下势。
  四、上下相随的虚实运动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尾闾正中神贯顶。身体重心的垂直线,不离开两脚间距离的中间1/3,谓之“中土不离位”。如此,方可灵活地转换虚实。而变换灵活的内在根由,则在于意气转换的灵活。谱云: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一虚一实。双手要分虚实,双足要分虚实,手与足也要上下相随,分清虚实。为了细致地掌握这种虚实,则须要“中”不要“偏”,要“沉”不要“重”,要“轻”不要“浮”。须知:双轻、双沉、半轻半重是3个无病的虚实。
  五、腰脊为主宰的节节贯串运动
  太极拳要练在身上,不要练在手上,须知腰脊为第一主宰。行拳时以腰脊为中心,领导全身9个主要运动关节依次动作,螺旋缠绕,一动全动。谱云:周身节节贯串,毋使丝毫间断。只有动用身法,用上腰劲,才能达到这个目的。
  六、相连不断的一气呵成运动
   往复须有折叠,进退须有转换,这是在手法和步法上的必要措施。在开合、收放时,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劲。劲断意不断,意断神可接。内意和 外神始终寓于动作之中,起伏动荡,内外相合。故,整套拳架演练时,中间没有泄劲的地方,也没有意驰的时候,须自始至终势势相连,一气呵成。
  七、刚柔相济的运动
  初学太极,力求柔软,力求身肢放长,以生弹性刚。极柔软,然后极坚刚。谱云: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须知,太极拳是刚柔相济拳,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惟有五阳并五阴,阴阳无偏称妙手。
   善用刚柔者,到达落点时用刚,如蜻蜓点水,一沾即起,这是表现刚点的正确形象;在一切行气运劲时用柔,如车轮旋转滚走不停,这是表现柔点的正确形象。故 曰:行气用柔,落点用刚,这是划分刚柔的界限。谱云:神宜鼓荡,气宜内敛。意气鼓荡外显以呈刚,意静气敛内隐以呈柔,神气显隐则刚柔变换,这是太极拳刚柔 变换的法则。必如是,方可得刚柔相济之妙。
  八、快慢相间的运动
  谱云:初学宜慢,慢不可痴呆;习而后快,快不可错乱。慢,须在精神提起与意气变换的情况下求慢;快,须在动作沉着与能表现出劲别的情况下求快。
  对单个拳势来说,转关处要慢,过了转关处逐渐加快,运到落点处最快,然后复转慢,这是快慢相间的原则。对整趟拳架而言,每个拳势的快慢相间,都要具有均匀的变化幅度,慢时都是同样的慢,快时都是同样的快,这是匀清的原则。

[page]


  后记:沈家桢、顾留馨先生编著的《陈式太极拳》一书,是陈式拳爱好者的必读之书。该书第一章“陈式太极拳的八个特点”,实为初学者应该掌握的八项锻炼要领。拳谚云: 拳不离手,谱不离口。为给初学者记忆、掌握锻炼要领提供方便,今仍按沈先生文章的框架,择其论述的重点内容,编排整理成《陈式太极行拳要则背诵篇》,以期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沈家桢先生(1891——1972)是《陈式太极拳》一书的作者之一,为国内外知名的太极拳家。他自幼喜爱武术,早年参加辛亥武昌起义,南北议和后,在北平(北京)平汉铁路局工作。沈家桢勤奋好学,曾多次参加工程设计比赛,名列前茅。如1917年在詹天佑主持的中华工程学会征文比赛中,获得金质奖章。但因工作劳瘁患伤寒症,病后身体虚弱,遂向杨健侯学习太极拳,健康大进,从此对太极拳兴趣转浓。经过勤学苦练,拳法亦精。

    沈家桢于1922年去东北从事军事工程工作时,与张学良相识,张曾向他学习太极拳,深感受益非浅。旋又回北平工作。此时,杨健侯已去世,便随其子杨澄甫继续练拳,钻研拳理。

    1928年10月,北京同仁堂药店老板因儿子要学拳,聘请河南陈家沟的陈发科到家中传授拳法。通过属下一位处长的介绍,沈家桢亦向陈发科学习陈式太极拳,先后达十年之久,深得陈式拳法之精妙。他酷爱武术,与武术界人士接触广泛,又常资助武术活动,被推举为北平国术馆名誉董事长。工余之暇,他博览武术群书,广为收集内家拳术资料,加之坚持不懈地锻炼并参加比赛,因此在太极拳上造诣良深。

    抗战期间,沈氏在重庆工作时,访问了内地一些内家拳名手,与之互相交流心得。根据个人练拳体会,他写下《太极拳精义》,提出太极拳练法要旨和自我考查的依据。抗战胜利后,他反对打内战,辞去南京伪国防部工程技术工作,来到浙江省建设厅任职。解放前夕,反动政府要他去台湾,他毅然拒绝。解放后,他向浙江省人民政府移交了省建设厅全部人员和档案,继续在浙江省建筑公司工作,担任顾问工程师等职。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参与设计过不少建筑工程

1957年沈家桢年老退休,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武术遗产,沈老受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的委托,开始撰写《陈式太极拳》书稿。他探本求源,遂将当年陈发科所传授的套路,配合三十余年前所搜集的陈发科示范动作的照片,逐一加以解说,不足者由陈照奎(陈发科之子)予以补充,使其所介绍的拳式无失陈式本色。因陈发科是陈长兴之嫡曾孙,幼承家传,加之刻苦锻炼,日练拳三十遍达20年之久,功深艺高,为陈家沟太极拳的优秀继承者。沈氏根据以往所收集的大量大极拳资料,对陈式太极拳详加研究,总结八大特点,列于该书之首。他从“以意行气”的内家拳理出发,以现代医学为依据,说明太极拳所以能强身祛病的道理。并从“一动百动”这一整体观出发,阐明练拳必须上下兼顾,内外如一,表里一致,刚柔相济。他还从分析螺旋运动出发,阐述了太极拳的缠丝劲对保健的良好作用,和技击上能克敌制胜的道理。

    此外,沈氏还将他所收集到的陈家沟世代秘传的练拳秘诀全部公诸于世,并对陈家沟近代拳家著述的精要部分作了摘录,以飨读者。因此《陈式太极拳》一书集太极拳理论之大成,极受读者欢迎。该书自1960年问世以来多次重印,还被译成英、日文在国外出版。退了休的沈家桢专心致志于普及和推广太极拳,举办各种讲座,宣讲太极拳祛病益寿的科学道理并根据自己练拳经验,编写了不少著述。其中有《行功太极拳》,取陈、杨二式太极拳的精要部分合为一体。沈家桢认为,学太极拳先学杨式,再练陈式,较为适当。但一般业余爱好者难有较多时间学练二式拳法,沈家桢便合二为一,创编成既有健身功用又有缠丝劲和技击作用的《行功太极拳》。

    沈老晚年集中精力写成《行功太极拳》初稿,正待整理出版,适逢“文革”开始,他遭受迫害,身心备受摧残,于1972年溘然长逝。然而,他创编的《行功太极拳》后继有人,如今正在定型推广中。


点赞

推荐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