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师兄80高龄,到香港拜访王壮弘老师.师兄缘于六年前,看到太极拳杂志陈鑫拳本,内载有王壮弘老师的序文,谈及鼓荡、螺旋、翻腾,滔滔不绝的拳势,辗转拜见王师。 陶师兄曾在吴家太极拳书中的八法歌诀看到「波涛卷浪」,并在目录中有「鼓荡」、「踩浪花」语汇;忆及吴翼翚老师及郑曼青老师都有局部类似的动作,又在李瑞东(鼻子李)先生功架中,看到两胯上下左右摆动以踩浪花的姿势合太极收势…… 世上最大的威力能量是地震、火山爆发、海啸、水灾和风灾等。人类最常接触到的是水与风。水与风威力所以强大,是两者都有螺旋态势;包含内旋和外转的离心力、向心力。一个能量由中心定点以螺旋状向外扩大,每转72度,能量就增加1.618倍;以几何级数累进转一圈,能量就会增加到原来的11倍。所以太极拳行拳时,要立身中正,中心不能移动半分,才能「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据王壮弘先生称,「浪采花」原名「踩浪花」,两胯上下左右,高低螺旋的转动,带动身体、两臂产生浪涌的效果;犹如人站在波涛汹涌的小舟上,上下左右漂荡。 所有浪势、旋风势及空气膨胀,都是立体的动,由中心点开始以点、线、面、体三维空间的扩大或缩小;与人推手时,沾黏连随、舍己随人,也是利用点、线、面、体的扩大缩小,使受者在狂涛之中,不知所措。所以我们练拳追求八门劲、就是在追求立体的放大或缩小的道理。 空气膨胀由点开始,练习时由丹田做起。借地心吸力,身体全部放松;身体的重量压到地面(跟部含有无限的气势),地面反弹,经脚循经络引到丹田;松开,让这能量如轻烟似的飘至身体各部,把身体逐点螺旋扩大,这就是「腹内松净气腾然」;当肌肤骨节处处开张,是「开」,身体各部以螺旋流回丹田,这是「合」。久之,并不以丹田为单一定点,随机应变。 练浪势时,要模仿水性全身关节松开,彼触我何处,就以该处为中心,如涟漪般的扩大;波浪高低,就看石头能量大小。身体随外力而动,走多一分是「丢」,走少一分就是「顶」。一个浪中,浪顶是「进」,浪底是「退」。退是把外力完全吸收,并把浪顶推得更高去还彼身,是为「借力打人」。把外力吸得一乾二净,一转换以得机得势;不得势,便不能令对手跌得干净利落。要模仿空气、水的点线面体,三维空间的惯性流动的特质,要将身体形成一个立体圆;四肢走弧线以保持园满的八门劲。 浪,是含上、下和中三为一的。上,是往前卷,是阳;下,是往后收,是阴;阴阳均等,所以中心自成。人体九大关节,上肢肩、肘、腕;下肢髋、膝、踝;身体大椎、命门、尾闾,每组间都能形成浪势,三组相合,又形成全身都是大浪势。 空气膨胀、龙卷风、海啸卷浪都是势。打坐调气养气,气不是能量,须由势来带动。架子练得松净,身体一开一合,一沉一升、一起一伏,转折转换,放大缩小,与地心吸力下沉,反弹力上升,掌握地的脉动,势自然产生。 势是气势而不是样势,所以有包围的含意;「气势赢人」。乱环诀强调「意」,要在(包围)对方的背部;武禹襄先辈的敷盖对吞,「彼方挨我皮毛,己意已入其骨髓」,以势包围。 [page]
打坐调气养气,气不是能量,须由势来带动。吾人体内的气,就如天地间的大气一般,没有特别的压缩、鼓荡,感觉不到气的存在;人出生,屁股一打,「哇」的一声,外界空气、压力与体内压力形成一致脉动,人们也就不再有特别的感觉,习惯已成自然。只有在压缩两容器、或抽掉密闭容器中的空气形成真空、或搧摇扇子就会觉得风、气的存在。所以空气,是由势才能感觉的。人体内的气,如空气般的充塞于皮囊中,只有在运动-势的改变、动作,才会有感受;感觉到有东西在体内走动,但却触摸不到。所以,习拳者,常以气由尾闾透三关的静坐练法,郑曼青先生曾对打坐的陶炳祥(明)师兄,呵责「拳练不好,那会有气透入骨中?」要在功架运动中,产生动冲之势,产生动冲能量,找出「如神」的动冲能量。要练到内部只要微微一动,就能依不同的运动变化、功架、功势,就会有很大影响的不同的动冲量;这也就是太极拳、「易筋经」探讨的意旨。 「气敛入骨」不是把气引入骨内,而是以意领气,否则「在气则滞」;是用意、势将「气」、皮肤与肌肉收拢聚集的意思。就如同打拳要立身中正,才能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中正为能找到,举手投足就无定向,立体旋转八门劲就不会完整了。 身体要澈底松开,全身体重松至足底的劲势。用意澈底的松,「手快不如意先」,意一动,身体重量便与地心吸力相通;地心吸力把身体重量往地面拉,脚底一转动身体一大动,动作自然快速。 *太极拳的主要特色是1.用意不用力,2.力从人借,3.所有动作都是从中心发动,放大缩小,4.走螺旋弧。练拳在意不在气,在气则滞。以意领气,气就会跟着走。关节松开,气就会充满关节,有内动的感觉。高手是「拳无拳意无意」,意气充满全身,一接触,对方便无着落,随沾随跌,「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武禹襄先辈的松、空、圆、活,与意、气有关。用意透开关节,是松;关节之间的空间扩大,是空;有空间,气会自行充满,无使有凸出处,是圆;既能圆满,圆活之趣自然产生,这就是太极拳能「无距离下发劲」的原理。是以内部微量的距离,非外在的距离。 轻灵,「一举手周身要轻灵,尤需贯串」;不用拙力……。不用力,能量从那里来?「力从人借」,最简捷的就是借用地心引力;因为地心引力,使人体产生「重量」,当人体将这重量放到脚底踩在地面,就会产生反弹;这是举手投足的原动力,所以「根于脚,发于腿,转于腰,形于手」。松不开,沉不下;或把重量压死而无法反弹;或听不准反弹力而反应太快或太慢,轻灵就不容易练好。所以善用地心引力与反弹力,才算进入太极之门。能应用反弹力,身体、手足便能飘起来,轻灵就能产生。练浪势,要模仿水势全身关节松开,彼触我何处,我便在该处成为中心,身体随外力而动,走多一分便是丢,走少一分便是顶;浪顶是进,浪底是退。退时,把外力吸收为己用,进时将浪顶推得越高去还彼之身。 反弹力循「根于脚,发于腿,转于腰,形于手」,中间一有不松就会有阻碍。所以要松得净,能量才能畅通无阻;沉得下,才能飘得起,所以轻灵是由松沉产生,而引导反弹力才是练轻灵的不二法门。「涌泉无根腰无主」,要拿地上的反弹力,使之轻飘升起,由腿而腰而手。身体关节不能有僵硬处,否则反弹的能量就会减少。一说:用力往地上蹬,用手将人发出,与用意不用力的原则背道而驰,是无法体会反弹力所致。 *李亦畬先生有气敛入骨为合,腹内松净气腾然为开。气与力学中的动量或冲量momentum有关:动冲量是指,某物体的质量×运动时的速度×时间×距离。 命门不松开,上下身为能连接,气不能聚于丹田。用意来松开两肋及命门旁边的两条肌肉,并裹裆,有助于放松命门。 掤劲如人在水中,如水行舟,如流水推转圆槽浅水装饰的石球,虽有5200磅千斤重,漂浮也不难。人在水中会被推动,是因为体重被浮力漂起,脚与水池底部脱离,借地心引力,就是要抵销身体重量。 *太极拳进境过程,须有明师学长指导:1.先育养与人无争的心胸,2.了解拳中太极存在的多维空间理论与无为的修为,3.依范式功架练习,以产生无比涛天的轻灵贯串浪势;4.俾能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机会;5.更要有肯合作练习的对手拳友伙伴的切磋,相互无私检讨缺失因果,发现缺点学习优点。 * 到了王师、郑师、褚桂亭老师的水平,要提高的是思想而不是动作上的改进。所以他们晚年不以打拳为增进功夫的惟一方式,行住坐卧,「功夫本在日常中」。 * 无力打有力、舍己从人的武术理论,不是有界的人所认同的(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 * 既济乃定是有易理,太极部动斯为神功。 * 郑曼青老师的太极拳体用歌:「太极拳,十三式(势),妙在二气分阴阳,生化千亿归抱一。归抱一,太极拳两仪四象深无边。御风何似顶头悬。我有一语,今为智者吐:涌泉无根腰无主,力学垂死终无补。体用双兼岂有他?浩然气能行乎手。掤履济按采捩肘靠,进退顾盼定。不化自化,(不) 走自走。足要(欲)向前先挫后,身似行云。打手安用手,浑身是手,手非手,但愿方寸随时守所守……」,「非胡于斯,着于斯,孜孜于斯不为功」。
|
![]() |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
Powered by 温县太极乡音信息产业有限公司
© 1997-2025 太极网 太极乡音 持有注册商标®太极拳 出版物许可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