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注册 找回密码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太极网

太极网 首页 拳理拳法 理论研究 查看内容

如是太极拳/王壮弘

2009-8-26 18:17| 发布者: 太极人| 查看: 2660| 评论: 0

 一时,王壮弘老师在香港九龙崇善楼,为太极拳学子宣讲王氏太极拳精义,学子入室,见师已安坐室中,墙上悬挂“开发众生智慧海,得见如来清净身”,“安住真如地,普照智慧灯”。来者肃然起敬,向师恭敬施礼,端身正坐,祈请老师开示太极拳心要,老师慈目凝视学子片刻,告学子说:太极拳是智慧拳,它既通达有为之事相,又通达无为之空理,练拳者可由世间智入出世间智,达出世间上上智。

太极拳是聪明拳,聪明利根之人,通达世间事理和出世间事理者,才能通达太极拳;习练太极拳善法者,可使根性转利,由迷转悟,超凡入圣。
太极拳是文化拳,它于儒学太和至中,道学清净无为,佛学不空之空一脉相承,将儒释道之学合而为一。
太极拳是哲学拳,明了心,物,空含三为一,避免世人长久的唯物,唯心之争,促进世界文明,人类和平
太极拳是艺术拳,它充满着真善美慧,是阴阳相济的艺术,精益求艺无止,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神而明之,妙不可言
太极拳是养生拳,长养慈悲之心,常乐我净;善养浩然之气,至刚至柔,修得清净之身,无极之体
太极拳是礼仪拳,谦虚礼让,舍己从人,于人无争,与世无求,是我中华礼仪之邦的智慧结晶。
太极拳是武拳文练,尤其强调无力胜有力,以智取胜,大智大仁大勇;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以功力取信于人。
太极拳是佛家拳,佛理即太极拳理,拳法即佛学之实修,是佛学,武学,功夫三者合一。
太极拳是空中妙有拳,无极生太极,无极即空中,太极即妙有。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真意非真意乃名真意。一法不生,大智生。大智大意生万法。
太极拳亦名太难拳,正法难闻,明师难遇,妙境难证,必具善根,福德,因缘俱足始可得,能学好太极拳者,乃当今世间真英雄豪杰,大丈夫也。
太极拳是如是拳,它是真理的体现,也是认知真理的方法,它是真理的体相用的统一,法尔如是

太极拳之性:空性,因缘生法,缘起性空
极拳之体:性体空寂,太极者,无极而之。相体流注,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
太极拳之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阴阳中相济含三为一,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中含三为一,一归零,零即空,空中起妙有。
太极拳之法:无为法,万法归-法,一法归无法,无法乃真法,真法者,即非真法,是名真法,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为也。
太极拳之数:自然生息率,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五,五生八,八生十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含三为一,含五归一,含八归一,含十三归一,万法归一,一归零。用之则显,不用则隐,隐即空,零亦空即无极;一为点即太极;二三为线即阴阳中;五为面即五行;八为体即八卦;十三为超立体即其小无内,其大无外。
太极拳之名:理之名曰太极拳,太极阴阳之理;相之名曰长拳,长江大河滔滔不绝;用之名曰十三势,八门五步十三总势。
太极拳之相:动作姿势为相,一切相皆流注相,相为虚幻,似行云流水,似旋球,旋风,漩涡。图象,河图喻为水之漩涡,洛书喻水之螺旋放大缩小;太极图喻阴阳中含三为一,变化万千。
太极拳之势:太极拳就是八门五步合为十三总势。八门是上下左右四正四隅,相互为势;五步则是球体的放大缩小必经的五个步骤之势;太极拳势有风之势,水之势,空气膨胀之势绵绵不断滔滔不绝之势,飓风骇浪层层相迭之势,翻动扶摇羊角之势,闪战腾挪忽聚忽散忽隐忽现之势等等。
太极拳之用,转化,浮沉转,左右转,前后转,大小转,螺旋转,明暗转,识智转,即大转法轮,转须由中转,亦即用中转,中为空中,空中为动静之机,阴阳之母。太极拳以通为用,处处圆通,还要变通,圆通须球体,变通须流体。
太极拳的原则-流体,无力,无为,超立体。
流体:似水似风似云,似空气的流动。
无力:力由他借,借地心吸力,漂浮力,反作用力,空气阻力,大气压力,摩擦力,不可用肌肉韧带肌腱收缩力。
无为:因缘生法,缘起性空,拳无拳,意无意,不费心机。
超立体:三维空间加时间,加神意气,合而为一。
以上四原则是检验太极拳是否正确的唯-标准,不可须臾离也。
太极拳的思维-无根之根,无力之力,无中之中,无向之向。
无根之根:无根无所不根,无住无所不住,如流水,如行云。
无力之力:无力才能借力,沉浮力,作用及作用力,向心力,离心力皆为自然之力。
无中之中:无中即空中,空中才可流通无碍,其小无内,其大无外。
无向之向:超立体运动,支撑八面,无固定人为之方向,自由自在,活活泼泼。
太极拳的内功修为-松空圆满。
松须空,空须圆,圆须满,还要通通透透。松空圆满通透合而为一。
松为紧中松。真松还须真空,人空,法空,性空,小空,大空,小空逼塞满虚空
圆是立体圆,大圆如球滚地,小圆如盘走珠,微细如流水,似水流。
满则气势饱满,似云似雾,似空气,上下内外前后左右通通透透,灵通无碍。
太极拳的修炼模式-四大皆空模式,流体模式,旋风八门五步模式,驾虚,摩空,乘幽,控寂模式。
四大皆空模式:地水火风由空而生并存在空中,此为四大皆空。无极即空,以地水火风在空的运动比喻太极拳运动:地水火风的升降开合出入聚散的运动,就是空中呈现的象的运动,即太极者无而生。地性坚喻身体和地心吸力;水性流行而润下,喻流注相;火性暖,势炎上,喻升腾;风性动喻无住。
地因水湿润而松软,向下松沉:地水因火温暖而升腾弥散,地水火因风而流动飘浮而无所住。水载形借火势意升腾,再借风势在天空中飘飘荡荡,似行云般无住,无根,无量,无向。
流体模式::如水流,似流水,像旋涡。离心运动即螺旋放大,向心运动即螺旋缩小。离心运动是点面体超立体流注放大。向心运动是体面天干地支

[page]

 


陈氏太极拳图说重印序
王壮弘
在我国多种多样的拳术之中,太极拳可算是独树一帜,构思特异的拳种。一百多年前,陈长兴的门人杨露蝉曾以此八门五步功,交遍当时名流好手,号称「杨无敌」而誉满拳坛,使后来拳界提起太极拳,无不肃然起敬。可见太极拳不但拳理巧妙,而且还具有非常强的技击作用。

 

太极拳的原理,在陈氏《太极拳谱》,王宗岳《太极拳论》、《行功心解》,武禹襄、李亦畬等人的著作中,都有详尽的论述。可惜这些经典著作,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有时甚至背道而驰。例如太极推手,应以不丢不顶为根本,而今推手之人大都以拙力相待,意欲牢固其根,如牛之相抵,与太极以柔克刚之理相悖。岂知己根愈固,彼攻愈烈,自然之理也。沾粘连随四劲,沾粘在手,连随在步,根不去则步不灵活,人有攻击目标,连随无从,难免有跌倒之虞。故推手欲不跌倒,先应去己之根。无根者,无固定之根也,如物飘于水,如球滚于地。犹如不倒翁,上欲轻,下欲沉,即拳谱所云:「飘飘荡荡浪里钻,上轻下沉不倒颠」。

 

「太极」是个圆,不是个平面圆,而是个立体圆,四面八方都是一个圆,即十三势中所谓四正四隅的八门。固此要求松肩沉肘,开跨扩膝,含胸拔背,使人形成一个有弹性的球体,不着力则罢,一着力即随之旋转;犹如皮球在地上很难站立上去一样。其灵活的程度犹如天秤,犹如转轮。这就是拳谱所谓:「静之则合,动之则分,立如平准,活如车轮」。


然皮球是个无机体,人体是个有机物。人体不但具有类似皮球的功能,还有超过皮球的自重量,并具调节能力。只要恰当地运用沾粘连随不丢顶功夫,即可以使人进之不着,投之不脱。这就是十三势中所谓进、退、顾、盼、定的五步。


人体的球形随着开合还可大可小。此外全身主要关节也都具有圆转能力,犹如许多小球。因此不但可大可小,而且可分可合。合则为一大球,分则为许多小球。因为太极拳的劲是仿效水性的,因此进退程序,要求是波浪式的接续连绵,即拳谱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并利用人体掌、臂、身、腿、脚,各部三个以上关节,互为一组交替进退。与对方的力一接触,即起层层连锁反应,似水浪般的忽聚忽散动荡,加之螺旋式的八门旋转,即陈鑫所谓的「缠丝劲」,如旋风、如卷浪,使上升则高不可攀,下沉则深不可测,欲进则愈长、欲退则愈促。形成一种所谓「浪采花」的功夫,即拳谱所谓「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太极拳的推手,在太极门中只不过是一种锻炼方式,是一个过程和阶段,最后仍是散手。但是太极拳的散手,与其它拳的散手不同。亦与外间所传的所谓「太极散手对打」不同。它是在推手至十分纯熟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可粘可脱、随粘随脱,身手虽脱意尚相接的方法,以杠杆,螺旋原理,以膨胀力和类似波浪的冲击力,将人抛击出去。性质虽然是柔软的,但威力无比,即拳谱所谓:「极柔软,则极坚刚」。因为世界上最柔软的是水、是风、是空气,然而力量强大的亦是水和风以及空气的膨胀力。太极拳散手,温和时可以使人毫无痛楚,而翻跌绝妙,猛烈时亦可以使人如受巨浪的冲击,五脏皆裂;有了这种功年才算是得到太极真髓。

太极拳主张以虚灵、松净、静谧的方法来修己。行功时,血管松弛,毛孔开张,骨络顺当,心气平和,是一种运动量、气血活动量极大、消耗量极小的动功,完全符合养身之道,也是防治慢性疾病、恢复健康的良好手段。太极拳武则可以防身御侮,克敌制胜;文则可以调气养心;延年益寿。可谓习武而文在其中,是一种文武兼修的拳术。

太极拳不但拳理精邃,而且完全符合我国人民谦让的美德。因为它克敌御侮,是不主张主动出手的。你不动,我不动;你既动,我才动。
你不打我,我绝不打你,你既打我,我就根据你打我的轻重快慢,反作用于你。我犹如跷板、犹如转门、犹如皮球,推得重回得重,推得轻回得轻,打击得重弹跌得远。种种反应都是由你攻击的一方自己引起的,我只是保持我的重心和中心而已。但它也不是无所作为的一味被动,根据需要,有时也可因势利导,有意识地加强其反作力,引起层层波荡,甚至汹涌浪涛,使人淹没其中。但这种主动是在被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虽说主动,仍属被动。

学习太极拳的方法应该以悟为主,学者不管从那一派太极拳入门,都不能以学会拳架为最终目标,必须进一步领悟其内在的实质,并有所改进和提高,而对拳术有所贡献。这就是古人常说「得意忘象」的学习方法。具体的形象是为了帮助了解道理的,道理得到了,应该根据道理去创造更完美的形象,即改造形象,事物就是这样进步的。这亦是每个有志于拳术者应有的抱负。

 


点赞

推荐
太极网微信二维码

扫码关注太极网 公众号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

太极网微信矩阵粉丝数百万,官微“太极拳”,每日更新太极拳资讯、文章、视频。

最新评论

QQ|平台简介|联系方式|太极教学|太极用品|传承谱系| 创始人刘洪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