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演者:二水居士 地点:新加坡 时间:2008年3月6日 (课间休息后,答学员提问) (学员问:老师能讲讲怎样才能松柔吗?) 我个人观点,松,是一种境界。松,并非是一种练功方法。很多人一味的强调松,一松到底。其实,真正的松,只有当人在床上睡着的时候,才有可能是松的。人站着,想要真正的松,其实是不可能的。我们在拳架中,要想达到松的境界,必须先搭好框架,这样,人的重量就不会只承受在局部的位置上。人倘若只是以局部的躯体位置来承受全身的重量,这样就会紧张。如果一百多斤的人,整个重量只是承受在两脚跟火膝盖上,人就会紧张,两脚会感觉很重。如果,先将人,象架子一样,把框架搭起来了,拳论中强调的虚领顶劲,我说的肘的定位等,整个人就像这把椅子一样,有了间架结构了,我坐在这把椅子上时,人的重量,就均摊在这把椅子的每一部分了。如果这把椅子,间架结构散了,没有了架子,椅子的材料瘫在地上了,就无法承受我身体的重量了。所以,说到底,间架结构之所以能均匀承受重量,就是因为间架结构所构成的空间。人,也一样的。身躯各部位必须严格构建成一个完整的间架结构,身躯有了空间感了,全身的重量,就不会只承受在局部了。倘若没有具备间架结构,单纯想着放松是无法放松下来的,两脚承受着全身的重量时,其实身体其他部位想松,也放松不了的。所以,我一定要让脚先放松。当我的脚放松了,身躯开始放松了,整个人就像一只气球,有浮在上面的感觉,那么,全身的肌肉就可能放松了。肌体放松了,人的心情也开始放松了。倘若局部受力,膝盖紧张了,人其他部分的肌肉也会随之紧张,这样,人会感觉累,心情也紧张。我们所说的松,它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下子就松了,这个过程是随着我们学太极拳的一步步的深入也随之到达松的境界。所以,松,不妨成为我们的一个目标。但是,练的过程,从不松开始练到松,这是一段路。这就是学太极拳的一个过程了。这个过程,必须是在将人体搭建成一个架子的前提下,才会松。这个架子,就具备了能够承受人全身重量的这样一种状态。我喜欢讲,这是架子的承载力。如果身躯搭建成架子了,就像这把椅子一样,这椅子本身的重量,就均匀的承载在椅子每寸材料上。人也一样,全身的重量,能均匀的承受在身躯每一部位上的时候,我的每一寸肌肉,我的骨架,才可能处在最为放松的状态。所以说,“均匀”是一种方法,“松柔”就是目的了。架子构成了,身体能均匀承受全身重量了,人身心才可能处在松柔的状态。当人身心处在松柔的状态时,人的十二正经、奇经八脉才会很畅通,那么我周身的无形的能量,才可能“布及”周身。拳论说“布气”、“布形候气”,当我形体做好了,所有的能量也就能布及周身了。这样,自己身体内所产生的能量,能够布及到身躯每一部分,都能在身躯每一部分产生效用。所以,我认为,松柔还不是一种练功方法,我们从这里开始出发,走路一样,走到叫“松柔”的地方。这一过程中,需要通过修整架子,让架子成形,才能往松柔这一目的地靠近。 [page] (学员问:老师,我们睡觉起来,会觉得精神爽朗,我们练拳架,最终的目的,也是否要有这种感觉?) 对的,太极拳在练的过程,就是让人身心很享受。我说,太极拳是一种让我们走向“太极状态”的一种学问。而不说,我们要努力去练太极拳。我对太极拳的理解,是说,太极拳,它不是一份“工”。我们练太极拳,不是去做工。练太极拳并不象是上班做工,它是一种享受,享受一种太极状态。我们练拳时,不要为自己去压一种任务:我一定要化几个小时去练太极拳,把自己身体练的很辛苦。不是这样的。我们是在调控身心,而不是让身心去磨练。中国古人养生的观念呢,相当于我们现在在保养一辆汽车。我们身体这辆车,倘若象是每天在路上跑的TAXI一样,二十四小时,每天在马路上跑,这辆车,三年就得报废了,或五年就报废了。反过来,这辆车,倘若你摆在车库里,一天都不开,这辆车也很快就要报废的。人身体这辆车,我们要适度的开,另外,车身内部,需要保养。车里面的发动机啊,要常常保养的。身躯处在这种适度运行,时常保养内部要件,人身这辆车,才能保持在“太极状态”。适度的躯体的锻炼,另外,要让植物性神经所调控的器官,五脏六腑,让五脏六腑运动起来,得到养护。我们平时看到的一些运动方式,譬如跑步啊,或者我们通常能理解的一些运动形式啊,这些所运动的都是动物性神经所调控的器官。很多竞技体育,奥运会,他们训练的就是躯体百骸,“更高,更快,更强”,这些运动,其实不是养生的,而是伤身体的。严格意义上说,这些体育形式,是伤身体的。是以伤害身体为代价的。只要是国家级的运动员,一旦退役下来,一身病。浑身上下都是病的。因为这些体育,带有激励全民奋发的精神,有其他的目的,所以我们暂且不会说这些了。但是,太极拳,我们不能这样练的。我们练太极拳,不是做工,不是让身体去做一份工作,而是让身体去享受。那么,太极拳要动的,不是躯体大幅度的运动,大运动量的运动,而是要让我们的内脏器官也运动起来。人,就像一辆汽车,躯体百骸,就像车身、车轮子,会动,而里面的五脏六腑,就像承载在车内的乘客,车身在动,乘客只是坐着,不动的。我们就得让这些脏腑器官运动起来。脏腑器官运动起来后,就能产生很多无形的能量。这些能量,再反过来养身。我刚才说,中国人对自己身体的理解,有一个内,一个外。内,指的是五脏六腑,外,指的是肢体百骸。我们要让内脏腑运动起来,所产生的能量,再来滋养外部的肢体百骸。奥运的运动形式,是让肢体百骸大运动量的运动,内在的脏腑,却始终是被动的。所以说,作为内功拳的太极拳,它所强调的运动理念,与奥运竞技运动所倡导的理念,是截然相反的。国内有些人提出来,要将太极拳也进入到奥运会项目。好了,你们有时候也能看得到这类符合奥运精神的很奇怪的太极拳。腾空跳的很高,跳上去,三百六十度转身,下地一个跌叉。好了,这样的太极拳打下来,一个个都是满身伤痕。这种太极拳,是在伤残着自己,而不是养生。这根太极状态,跟享受太极,是两码事了。我们不主张一天到晚像是做工一样的,去练太极拳,这样很累的。我们要求的太极拳,很享受的,一天到晚,跟自己的身体在对话,让自己身躯由内而外的,动一下,动一下,将身躯调节到最佳状态,然后在推手时,与另一个人之间,手与手之间,心与心之间,有一种接触,有一份对话,有一种交流。这是一种享受。太极拳不是运动量很大的,不要求跑的多少快,也不需要跳的多少高,它不是“更高,更快,更强”,它可能是从快要练到慢。更慢,更柔,更加的平心静气。太极拳是往这个方向发展的。我们理解了太极拳这一层面的意义,我们才能明白自己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去享受太极拳了。而不是一味的想着把太极拳练好,一味的想着去超过别人。太极拳不能带着这种观念去练习的。 (学员问:老师你能否再进一步说明平心静气?) 平心静气,我等一会,会在讲调控身心时讲到的。我们的身体,倘若能让脏腑器官有所运动的时候,我们说,脏腑器官是由植物性神经所调控的,我叫它动,它不肯动的。我们只能通过能够调控的外在机制,进而来带动脏腑器官的内动,或者通过经络的畅通,让流行于脉络之间的无形的能量布及周身,慢慢的影响内脏器官,使得脏腑器官处在放松状态。这时候,倘若你心越急,动作越是僵硬,肌肉一旦僵硬,气血不畅通,脏腑器官就更加不听话了。当我们的身心处于放松状态的时候,里面的脏腑器官也会随之运动。譬如含胸,倘若胸口憋着气,胸口越是紧张。而胸口放松后,胸椎软骨就能带动胸肋骨而做内陷运动,这样,脏腑器官就随着含胸而呈现按摩状态。这就是大脑对身心的一种调控。 谈到这里,我再解释一个字:心。目前有很多太极拳论著,叫“内功心法”,这“心”究竟是什么?修佛教的人或许知道,有部经书,叫《心经》,心,是最为重要的地方,最为基本的要点。《心经》是撷取《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妙最之要旨,是一种概括。《香港基本法》就是一种治理香港的“心法”。太极拳的心法,其实讲的是大脑调控肢体的最为基本的训练方法。并不是说秘传,偷偷的讲给你听,而不传授其他人的,这不叫心法。 好了,先谈到这里,我们开始继续讲课吧。
|